第八章朔州之戰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四年大魏王朝]------26年二月初三。
兀朮三萬大軍兵臨朔州城下,竟然直接紮營。
説的難聽些這叫明目張膽,但是兀朮有明目張膽的實力。
就在這一天之前,劉光世派遣手下王德佈防代縣山口。
朔州地形奇特,應縣山陰縣被兀朮佔領之後,整個朔州能到宋國的路途就不多了,而唯一能通過輜重糧草的地方,就是代縣道朔州的山口。
這裏,兩座高山中有一條山谷,長達三十二里。而代縣到朔州一共才一百里裏的樣子。
若是從山頂到武寧亭,雖然可以過人,但是軍馬和戰車很難通過。
所以,若是代縣山口失守,那麼朔州就陷入死地了。
代縣的山口,就是歷史上永遠都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的雁門關!
遼朝時,雁門關便是宋遼兩國的分割線。而代縣也不屬於朔州,而屬於沂州。
“天下九,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
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天險”、“地利”二匾。
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羣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
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摧,甲光向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裏,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傳至今。
若是方天定到了雁門關,一定會好生看看那城門樓,因為有一位傳奇人物曾經在雁門關寫下過一副對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尊崇第一關”那位傳奇人物就是傅山,説道傅山,可能沒人知道,但是説道七劍下天山中的傅青主,恐怕無人不知。而傅青主其實就是傅山。這位在武學醫學詩歌道家兵法上都有驚人成就的人物的確數百年難出一人,可惜jiān雄吳三桂帶領清軍入關,傅山一生傳奇化作晚年滄涼,才會有《七劍》問世,告這位英雄人物。
而傅山先生所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在軍侵華時連同李牧祠堂城門樓子一道化為灰燼了。
當然,此時此刻,傅山先生還沒有來到人世,自然沒有那副對聯,但是李牧祠堂卻完完整整的保存在這兒,李牧祠堂,若是留存後世,卻是要比什麼丞相祠堂,什麼關二爺塑像要引人的多。功成不拜相,戰勝未封侯。一代名將,深藏功與名,唯一祠堂而已。
雁門關,就連金庸寫天龍,也把雁門關作為了最重要的場景,第一章和蕭峯遠赴北國,兩次都遇到了宋遼戰爭。
便可以看出這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
對於宋國,雁門關就是守護中原的最後一道屏障。對於遼國金國,雁門關就是進入中原富庶之地的鑰匙。
當然,遼國直到如今,也還不知道中原是富庶之地,是大片大片的平原,金國之所以知道並且戀戀不忘完全是王黼的‘功勞’。
劉光世之所以派遣王德鎮守此處,是有原因的。
世人皆知劉光世乃是中興四將,但是世人又知劉光世是個慫貨,那麼到底什麼是世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劉光世對於南宋建立的功勳不低於其他三位。
其中原因有兩點,其一,高宗趙構和張浚兩人督戰以死相(高宗是以自己的死相,張浚是下令南退一步者斬相)。其二,就是劉光世手下其實有三員大將。
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王德。
而此時此刻,其他那兩員大將,還未加入劉光世麾下,或者本沒有投軍,總之還未成為劉光世手下將軍。
算個加減法,劉光世手下三員大將減去劉光世的自私和無知等於張俊韓世忠岳飛三人功績的平均數。那麼作為三員大將之首的王德,起碼比得上三分之一個岳飛。
如此,就能很直觀的看出王德是怎樣的一個人。
北宋初年缺將領,北宋末年倒是不缺將領了,卻缺少謀士。所以能在這個時代作為將軍的都是文武全才。
南宋中興四將無一弱手,就算是未上四將之榜的劉琦都曾經以三萬大軍打敗過兀朮的十萬大軍,可想而知王德,不是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