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撤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書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在倭國的的刺下,清廷終於醒悟,最終拍板準備購買兩條土耳其在英國訂造的八角台鐵甲艦。但是此時英國顧問赫德稱:“早經轉售他國”其實這兩艘鐵甲艦是被英國海軍部買去了。李鴻章“函屬丹崖探問”李鳳苞先回電“英肯轉售”繼而又覆信“英國海部允轉售”這兩艘鐵甲艦,一名“柏爾來”一名“奧利恩”各重4,830噸,大於倭國西海艦隊旗艦扶桑號
炮房型鐵甲艦,是典型的二等鐵甲艦,其中“柏爾來”可立即來華“奧利恩”則“須遲一年後
卸”談妥的售價是“柏爾來”267,604英鎊“奧利恩”275,776英鎊,兩艦共計543,380英鎊,比英國海軍部買去前報稱的每艦約25萬英鎊稍貴一點。
正當奕、李鴻章緊張地為購買鐵甲艦籌款的時候,英國發生政府更迭,迪斯雷利的保守黨內閣倒台,格萊斯頓為首的自由黨成為執政黨。自由黨內閣考慮到英國的海外殖民利益,不願讓中國擁有鐵甲艦,便託詞“中俄涉吃緊,英礙於公法,不能再踐前言”拒絕向中國轉售該兩艦。
李鴻章醒悟到“鐵甲若非利器,英人何至忽允忽翻”憑着逆反心理,非購到鐵甲艦不可。
經清朝駐英國公使李鳳苞、徐建寅在歐洲反覆考察比較,李鴻章於1880年當年底決定德國伏耳鏗廠定造了第一艘鐵甲艦。該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35噸,航速14。5節,是遠東各國中最威武雄壯的戰艦。
徐建寅稱:“現在中國擬造之船,議仿‘英弗來息白’及‘薩克森’之制,集兩者之長,去兩者之弊,如此經營,似可列於當今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
經過查訪,李鳳苞於1880年12月4向李鴻章致電:“鋼面鐵甲在德已定一艘,價六百二十萬馬克,炮另加。”李鴻章則抖擻
神,奏請在德國伏爾鏗廠續造第二船,並請敕下四處撥款。這兩艘軍艦便是“定遠”和“鎮遠”各重7350噸,連炮共用原平銀約340萬兩。
兩艦採用克虜伯火炮。鐵甲艦的設計及技術均為當時最先進的。定遠級的裝甲佈置類似英弗來息白的設計,厚達12英寸的裝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護機械、主炮及彈藥庫,而非分散在水線之上。
其噸位亦是遠東第一,號稱遠東第一艦。1881年正式簽署合約,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清政府收之前經驗,派劉步蟾、魏瀚等
識海軍者到德國船廠監工。兩艘戰艦由李鴻章親自名為定遠、鎮遠。
至此,在折騰了數十年後,拖到沈葆楨入土之後,大清帝國終於擁有了兩艘強大無匹的鐵甲艦,北洋艦隊的雛形已經產生。
想到購置鋼面鐵甲的整個過程,想到沈葆楨的音容笑貌,李鴻章不勝唏噓。大清水師走了太多的彎路。
作為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創辦近代企業最多的人之一,李鴻章的思想不可謂不進步。
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財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李鴻章曾寫有一份描繪蒸汽動力運轉的奏摺,無異於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鏇木、打眼、絞鏍旋、鑄彈諸機器,皆綰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拔動鐵輪,輪綰皮帶,系繞軸心,彼此連綴,輪轉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以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
在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裏,頭上是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着辮子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這着實令人驚歎。
但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李鴻章是慈禧的心腹,頑固的保皇黨,沒有慈禧太后的點頭,李鴻章什麼事都不敢幹,不願幹,幹了他就不是位高權重的李鴻章了。
派系傾軋,經費籌措,眼光的侷限,佞的讒言,政治的腐朽。坐鎮北洋,遙執朝政也不過是個噱頭而已,李鴻章顧慮的太多。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這又是誰的錯呢?大清輸在體制上,輸在思想與文化上,輸在民族劣上。不是輸在某個人身上。
總之,現在的李鴻章,這位為現代化折騰了一輩子的賣國賊在接見台海使者之時心情是十分複雜的。
在南台海海軍重創倭國艦隊之後,是否就意味着大清水師在今後就能夠力壓倭國水師一頭呢。而台海島在迴歸之後腐朽的大清是否又能保住這塊土地呢?一切都是一個未知數。
就在大清水師出發救援南台海不久之後。
琉球羣島。
金灣軍港。
標準倭式平頭,鼻子下留着一小撮鬍子,雙手握在刀柄上方,以指揮刀支地,平一郎站立在船艙之中努力維持着自己最後的一絲尊嚴。
“小犬君的幹活,你的大大的壞!心的壞啦壞啦的有。”平一郎沒有想到一紙任命書就讓自己的副官小犬二郎立即從一條温順諂媚的哈巴狗變成了一匹擇人而噬的野狼。
“平君,你可不要怪我,我是奉命行事。按照大倭寇帝國軍部密令,海軍中將
平一郎指揮作戰不利,就地免職看押。而我,小犬二郎,帝國海軍上校,將成為西海艦隊臨時指揮官,率領帝國艦隊立即回國。”一臉狼像,小犬二郎拿着雞
當令箭,翻身農奴把歌唱。接連損失了兩艘鐵甲艦,可以想象倭國高層是如何震怒,就算
平一郎貴為海軍中將,也
本就沒有翻身的可能,是以小犬二郎毫不忌諱的充起了老大。
“倭國和南台海很多人家,離散的有,死亡的有…友好,永遠的要,戰爭,永遠的不要。”一封議和書,止戈興仁,代表着倭國和南台海的戰事告一段落,短暫的和平又將到來。
登陸後陸軍的失利,海軍被重創,就這樣,未等大清南、北洋水師湊出的十幾艘小艇到來,倭國艦隊就踏上了回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