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天有不測風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裏是安徽淮南地方淮河邊上的一個小村莊,原來也是一片荒丘,因為地勢稍高,幾十年來被淮泛淹沒家園的人們陸續逃難至此,從最初的三、五户人家逐漸發展到現在的五十來户,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小村落。
各家各户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和蔬菜,也在田間坡地栽培果樹。除了自耕自食,也在城市鄉鎮間做些易,生活雖然不是十分富裕,卻也勉強維持生計。
在那個年代,對淮上人家來説可算是個世外桃源了。
村裏有户姓柳的人家,夫二人都已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只有一個十一、二歲的養女,相依為命。
説起這個養女,還有一段來歷:那是十年前,柳氏夫婦從原籍逃荒來此時,在淮河岸邊遇到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幼童。
也不知是和父母走失了還是被父母遺棄了,正在道旁呼爹喚娘放聲大哭,路上行人都正處於逃命的當口,誰也不會去關心這個和自己毫無關係的可憐孩子,更不會為自己的家庭增加負擔和累贅。
惟有柳氏夫婦,一則本就心地善良,二則不惑之年尚無子嗣,也是思兒心切,雖然是個閨女也還是滿意,就把她帶在身旁,取名青青,猶如親生女兒一般對待,共同生活。
柳青青懂事以後,聽得人們議論,知道不是親生父母,但十餘年來朝夕相處,親情已然建立,仍然是個親密和睦的三口之家。
柳氏一家,和小村中其他人家一樣,種着幾畝自己開墾的薄田,過着男耕女織、自食其力的平常生活。
所不同的是:柳家祖傳會一點武術雜技,每逢農閒時機,一家三口,在附近城鎮鄉村走街串巷,拉個場子,打幾趟花拳繡腿,耍幾套把戲,翻幾個筋斗,賺幾個零花錢。
生活雖然貧苦了些,在沒有自然災害和人為暴力的干擾下,過得還算是很安定的。
俗話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青青雖然只有十一、二歲的小小年紀,生活的磨練使她早早就具備了中國農村婦女所有的美德和技能。
孝順父母、持家務、洗衣做飯、繡花織布、裁衣縫補、編席制履以至簡單的武功,由於她年紀小,柔韌好,柳公教她練柔術,斡一個軟,後背能貼到股,筋斗翻得又高又飄。
小村中沒有一個人不説她是一個聰明伶俐、心靈手巧、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好孩子。
天有不測風雲豈能料之,這種清苦卻安閒的生活沒有維持多久,就被一場大水給毀滅了。
明末天啓年間,淮河暴發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洪峯,洶湧澎湃、滾滾襲來,衝破堤岸、漫過田野、翻越山坡,就連地勢較高的,連年水患都未能侵襲到的小村,也不能倖免地成了龍宮水府。
無可奈何,柳家夫婦只得帶着女兒青青含悲忍淚、極不情願地離開了一家人辛勤勞動、苦心經營了十數年的美好家園,加入到數以萬計命運相同的難民隊伍中,又一次開始了逃荒的生涯。
他們拉家帶口拖兒帶女地過河涉水、翻山越嶺、風餐宿、顛沛離,一步一步向南走去。
四周景物一片滄桑,但見衰柳寒蟬、枯樹昏鴉、空山寂寥、悲風蕭瑟,一幕幕淒涼悲慘的景象。
柳氏一家沿途賣藝,乞憐求討,艱難地度過夜夜。眼看着多少人成為餓殍倒地,屍埋黃沙。活着的人仍不懈地努力,帶着求生的慾望,幻想着在江南富饒的土地上重新開創自己新的家園,蹣跚着前進。
經過十餘天的艱苦跋涉,所到之處人煙逐漸稠密,市場開始繁榮,難民沉重的心也有了復甦。又走了兩天,跨過了長江,終於走到了一個繁華的大碼頭,向路人一打聽,原來是江南重鎮安徽的蕪湖。
蕪湖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港口,人口密集、物產豐富、通便利、市場繁榮,又距離兩江地區的首府南京不遠,所以經濟十分發達。
柳氏一家三口還未進入城裏,就被那車水馬龍、濃妝豔抹、歌舞昇平、吆喝叫賣的熱鬧景象所陶醉了。
特別是小青青,自出孃胎以來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人,那麼多從來也沒有見過的新鮮玩意兒。
路邊打把子賣藝的、敲鑼打鼓耍猴的、唱着曲兒拉樣片的、打着竹板説書的、吆喝着賣大力丸的、挑着擔子賣餛飩的、捏麪人的、澆糖人的、各式各樣提籃小賣的,形形的一件比一件有趣,一樣比一樣好玩。看得她踟躇不前、連忘返。
柳公見女兒如此興奮,自己也高興,遂向老伴説道:“我們就在這裏住下吧,不走了,這裏地方那麼大,那麼熱鬧,我們先拉個場子,練幾套拳腳,耍幾套把戲,有機會再找個長工短工做做,總不至於餓死吧!”
“是呀!我的兩條腿快要斷了,再也走不動了,住下吧!”柳婆也同意。
青青聽見二老説話,更是高興得不得了,連忙符合道:“太好了,太好了!以後我每天都可以到這裏來玩。”於是三人找到官府專門設立的難民收容所,舊時稱為粥廠。一座破舊的孔聖廟內,大殿香房裏、走廊過道上都擠滿了衣裳襤褸、面黃肌瘦、奄奄待斃的難民,足有千人之多。
柳家三人進來時,正好抬出二具剛死的屍體,他們乘機彌補了死者讓出的空位。不管怎樣,總算有個遮風避雨的住所。而且這裏每早晚還免費佈施二頓稀粥,有吃有喝,先安頓下來慢慢再説吧。
其實,他們哪裏知道,所謂的粥廠,只不過是遮人耳目的騙人把戲。喜歡歷史的人都瞭解,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十分昏聵,沉溺工藝製作,不理朝政,朝中大小事務全由宦官魏忠賢把持,天災和戰禍都成了他們發國難財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