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考古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經常看《飛碟》《探索》的人,應該都知道地球上有一條傳説中的北緯37度線。據説這是一條神秘而詭異的緯度線。別看這條緯度線在地球儀上只是細細地一曲線,但在遼闊的大地上,這條曲線的兩邊,可是覆蓋了數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你住在温帶附近,那麼我強烈建議,立刻買張地圖,確定自己住的地方絕對不在北緯三十七度線之上,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嘿嘿嘿嘿…多少可憐的考古學家們苦笑着稱,只要你有膽量探訪坐落在北緯三十七度線上的任何一座古遺蹟,好客的‘主人’絕對不會讓你‘空手而歸’,四處散佈的霧,嗜血的帶着致命病毒的黑蝙蝠,掩蓋在重重落葉下的萬丈深淵,野人的封喉毒箭,詭異莫測的神秘生物,無數危險在等待着你,歡呼雀躍地接着你的到來;那裏面百分之一萬肯定會有能讓你到極度‘驚喜’,萬分‘欽佩’的古怪東西,再加上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靈異事件,嘿嘿…聽説過埃及的帝王谷嗎?坐落在北緯三十七度線的一個面積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小小山谷,在地圖上的面積比指甲蓋更小,卻輕易地用層出不窮、恐怖到極點的遠古帝王詛咒,毀滅了無數支武裝到了牙齒的考古隊,讓帝王谷的尊嚴與神秘,永遠地塵封在了霧當中。
中國,雲南,亞熱帶森林深處。空氣濕而沉悶,常年保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空氣濕度,恆定在攝氏三十五度左右的氣温,與及肥沃的土壤,豐厚的降水,讓這片區域成為了植物的天堂。
換句話來説,也可以概括成探險隊的煉獄。
“如果有一個選擇,我他媽絕對不會再來這裏!如果再有一個選擇,我希望能永遠呆在空調房裏。他的,這是人來的地方麼?”江峯拿出了吃的力氣,深一腳淺一腳地在厚厚的腐葉中行走,得渾身汗如雨下,還得不停揮動手中的大砍刀,將攔住去路的大滕蔓一一斬斷,才能清理出一條勉強能過人的羊腸小徑。身後的四個同伴艱難地跟在他後面,好不容易才能半側着身子通過。雲南熱帶雨林裏的藤蔓果然是出了名的難纏,亞熱帶的温暖環境讓它們生長得無比旺盛,連壽命也延長了許多,這裏生長了百年以上,足有手臂細的老藤到處都是,稍微懂點歷史的都知道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藤甲軍,藤甲軍士兵身上披掛的堅韌藤甲就是用這種老藤製造,刀槍不入,水上能飄,如果不是容易着火,其實效果比近代的防彈衣似乎都要好上幾分。作為編制藤甲的優質主料,這裏的藤蔓確實是出了名的硬,不過指頭的滕蔓,就能憑藉血之軀,讓身高足有一米八五,體重一百八十五,體型壯得象頭牛,一刀能砍斷大腿木頭的江峯,連砍上四五刀才勉強斷裂。要知道,指頭的藤蔓在這兒可是最細的傢伙,可想而知那些手臂大腿的藤蔓有多難對付。別看大個子江峯手裏揮舞着大砍刀,一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樣子,要真遇上這樣的藤蔓祖宗,肯定也得繞路走。
“,真的不行了。”才半小時不到,江峯便恨恨地將砍刀給身後的一個年輕男子,眼中滿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眶的悲哀。
“楊謙,你來。不是兄弟無能,實在是敵軍太狡猾了。”江峯一邊説一邊痛心地望着掌心密佈的大血泡,痛得咧牙咧嘴。
楊謙搖了搖頭,萬分不情願地應了半聲,才勉強接過砍刀,苦着臉開始了與藤蔓灌木叢老大們的奮鬥。神啊,你們就不能稍微長得稀疏一點點麼?我知道這兒養料多氣候好,可你們也不能長成這個樣子啊,連風都透不過,還讓不讓人活了?身高才一米七八不到,體型遠不如江峯健碩的楊謙,才勉強支持了不到十分鐘,便將大砍刀給了後來者。
“嘿嘿,不是兄弟無能,實在是江峯那小子的敵軍太狡猾了。”楊謙一邊走,一邊衝着大個子江峯擠眉眼,這兩個傢伙平時情倒是好,幾乎沒有開不了的玩笑。
江峯眉一豎,笑罵道:“,疲軟成這個樣子,還敢開老子玩笑,不想活了?”另一個看起來又黑又瘦的漢子接過刀來,卻沒説什麼,隨手刷刷幾刀,就練地將面前的藤蔓砍成了碎片。楊謙伸了伸舌頭,悄悄地衝着這漢子的背影豎起了大拇指。
就這樣,不斷的接替努力下,這隻小小的隊伍在樹木的綠海洋中異常艱難地前進着。在這樣的條件下,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比平時多好幾倍的力氣與汗水。
在浩瀚無邊的綠叢林海洋中,五人組成的探險隊就象一葉微不足道的小舟,這隻小小的隊伍來歷並不尋常,原本是中國地質院下屬無數考古探險隊中的一支,成員共有五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赫赫有名的職業探險家。
最開始開路的那位,強壯有力的江峯,現年三十二歲,野生物學家,憑藉巨大的體型勉強兼任團隊保鏢。
人如其名,看起來斯文的楊謙,現年二十四歲,剛畢業不久的他充當了隊中半個考古學家,其實是馬教授的首席助手,兼任閒雜事務,完全是因為格比較喜歡冒險,加上想要重温孩提時在大森林度過的美好時光,才哭着喊着擠進了這隻考古探險隊。不想雲南的亞熱帶雨林與他劍閣老家滿山遍野的大森林完全是兩回事,那大森林裏全是參天大樹,樹間只有稀疏的灌木與草地,與這裏的環境實在有天壤之別。在西北的大森林中,練的山民只要帶上幾條兇猛的獵犬,加上手中有杆獵槍,幾乎可以輕鬆地想去哪就去哪;哪象這片密不透風、危機四伏的亞熱帶雨林,每走半步都要費上吃的力氣。
馬雲騰教授,隊伍中最老的一個,現年五十五歲,楊謙的老師,正牌考古學家,國寶級學者。按理到了這個年齡的學者,完全有資格呆在家裏安心搞搞研究,享享清福了;可是頭髮早已斑白的老馬堅稱自己天生就閒不下來,一閒就要生病,一生病就隨時可能翹辮子,你們要不讓我出來,那就是不重視老專家的生命,如此云云,還説什麼以前國家窮,現在好不容易有錢了,怎麼能不借機會好好出來公費旅遊一番。其實地球人都知道,在危險叢叢的叢林裏探險跟在美麗風景區安逸地旅遊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可老馬就是能把它們攪和在一起,還偏偏就是沒人能説服這個倔強的老頭。
何倩雲,植物學家兼半個醫生,是上面為了照應馬教授年紀大,特地配給這個隊伍的。現年三十五歲,也是隊伍中唯一的女。相貌嘛,經常探險,除了皮膚微黑些,倒也看得過去。可惜楊謙與江峯常常不負責任地狂想,要是有個年輕漂亮,方滿二十,情竇初開的美麗少女在隊中該有多好,可是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還在安逸地逛街買名牌釣凱子呢,除非瘋了才有可能跟他們鑽到雨林子裏來。因為這一在技術上永遠無法解決的難題,他們的狂想,便永遠只能淪為夢幻了。
苗一,當地人,嚮導,現年四十五歲。看起來矮小瘦弱的他卻是最適應這片雨林的人,壯的江峯只能堅持揮舞不到半小時的大砍刀,在他手裏就像一片上下翻飛的羽,而且還是無堅不摧的那種,幾乎是當者披靡,就像傳説中的刀神在世一樣,至少可以輕鬆地堅持兩個小時以上。如果不是找到這位能幹的嚮導,這隻小小的考古探險隊在叢林裏肯定是寸步難行,不好連雨林邊緣都難以接近,就被趕回來了。
他們進入這片雨林的公開目的,是為了尋找一片記載在遠古地圖中的神秘遺蹟,追尋中華民族失落的悠久文明,只是天才知道發源於黃河域的華族怎麼會有遺蹟在熱帶雨林裏,這樣的藉口,充其量也就能騙騙那些初中都未畢業的傻瓜。五人不管別人聽見這一藉口時嘴角出的不屑,一路走走停停,深入這片雨林裏已經有五天多了。
‘深入’的意思,就是方圓百里沒有人煙。
在這樣荒涼的地方,指引他們前進的卻只有一張破破爛爛的地圖。
那份用野獸的皮革硝制而成的地圖,來歷卻是大不簡單。據小道消息所説,是從大名鼎鼎的武則天墓中取出,被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臨死前還要揣在懷裏的。這樣的事物,當然是好東西中的好東西。他們手裏的當然不可能是原版,充其量是個複印版而已。
有關那個古地圖的傳説還有不少,其中比較引人的就是它製成的年代。據歷史記載,武則天從仙人手中得到這張地圖,仙人説此圖自從洪荒初始,就已經傳在世,只要能破解其中的奧秘,成仙得道談笑事爾。社會主義的科學家當然不會相信這麼縹緲的傳説記載,立碼就用最高科技的手段檢測了一番,堅決要戳穿那些不實的謊言,可是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考古學家們專用的碳十四年代測定法,明確無誤地告訴了所有人,這塊地圖的年代,絕對可以説得上是人類的老祖宗,試驗證明,這張地圖在製成以後,至少度過了八千年以上的漫長歲月。八千年啊,那時候漢族的偉大祖先黃帝都有可能還是個小孩子,説不定北京人還在山裏開心地烤吃呢。
換句話説,這幅不起眼神秘古地圖的年紀,非常有可能比整個現代人類的歷史還要大上幾分。
據説陪同古地圖一起,從武則天墓中出土的還有大量關於這副地圖的神秘記載,什麼仙仙道道,神神鬼鬼的,都是很縹緲不可思議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沒有半點可信價值,完全如同神話傳説的神秘記載,在出土不過幾天后,便被收到風的國家安全局列為了最最重要的國家機密之一,只有極少數人才有可能接觸。
整件事情,就此開始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氣息。
就在地圖出土不久之後,向來如同烏龜一般,一個水文調查可以幹上二十年,一座古墓可以挖上三代人的國家地質院突然變成了張飛般的急子,不到半個月時間,便火燒股般地組織了數十支最優秀人員構成的考古探險隊,如同播撒漁網一般,沿着北緯三十七度線在中國境內的那一帶狠狠地撲了過去。上面的老大居然還心急火燎地下了死命令,你們這幾十支隊伍,要是沒有發現的話,就乾脆一個人也不要回來!説這話的傢伙明顯不懂得半點考古,考古是什麼活兒?是完全碰運氣的活兒,就像破案子一樣,只不過考古學家們要破的偏偏是幾千幾百,甚至幾萬年前的案子,這麼遠久的案子能留下多少線索?所以説考古是碰運氣考人品,這話絕對沒有半分錯誤。幾十支考古探險隊數百號人馬,聽了命令後一鬨而散,誰也沒有把上面的廢話當作一回事。分赴各地考察,美名其曰收集地質資料的他們,私下卻分別被授予一份殘缺地圖的影印本,指明它才是真正的目的地。
那地圖十分簡單,有的只是附近很小範圍的地形概要,要不是憑藉先進的衞星遙技術,在太空狠狠地將整個國土掃了一遍,恐怕誰也不知道那地圖上描繪的到底是哪兒的地形。可即使是這樣,跟那副地圖可能有關的地域也有數十個之多,如此一來,就只能用撒網的最笨方法去實地調查了。
最離奇的是,這數十支考古探險隊前往的地方,或者説是衞星探測到與那古地圖有關的區域,居然大多都分佈在北緯三十七度線附近。
於是,我們的故事就此開始了。
或許是無法確定地圖上所繪地點的確位置,才需要同時考察那麼多地方吧。楊謙邊走邊想。
但奇怪的是,到底有什麼東西能讓地質院這麼緊張?要知道,以往同時派出在外考察的隊伍從來沒有超過五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