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直達西湖彼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南宋時,這裏一度形成湖中集市。《武林舊事》記載清明節前後遊湖盛況時就寫道:“蘇堤一帶,桃柳濃陰,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球,踢木,撒沙,刀,吐火,躍圈,斤斗及諸
禽蟲之戲,紛然叢集。又有買賣趕集,香茶細果,酒中所需。
而彩妝傀儡,蓮船戰馬,餳笙和鼓,瑣碎戲具,以誘悦童曹者,在在成市。”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閒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遊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垂楊帶雨,煙波搖漾。
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峯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
曉”景碑亭就在橋南。
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裏是湖上觀出最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平湖秋月。該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
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鋭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後才確定下來的。
當時將這裏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圍以欄杆,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後人又勤石建景碑亭於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裏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台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閒。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台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清風冬
,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儘管平湖秋月景區範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蹟和文化藴涵。
早在唐朝,這裏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着孤山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的建造,這裏又建望月亭。
“望湖”
“望月”這兩“望”為後平湖秋月定址於此埋下伏筆。明萬曆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築台,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
無之。今變建龍王堂。”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
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裏闢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雙峯雲。該景在靈隱路上洪
橋邊。
“雙峯”指環湖山脈中最著名的南高峯、北高峯。
山雨來時,於此處遙望雙峯,濃雲如遠山,遠山又淡似浮雲,峯尖朦朧
雲端,似潑墨山水畫。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
其中的南高峯與北高峯,古時均為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羣峯之上。秋佳
,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
南宋時,兩峯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峯
雲,建景碑亭於洪
橋畔。其時雙峯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
者,虛言也。
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
“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峯
雲》詩,它告訴人雙峯
雲的景觀。南宋時,從鳳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明代的李
芳,卻主張到蘇堤第三橋望山橋上觀賞此景。
他在《西湖臣遊圖題跋-兩峯罷霧圖》中寫道:三橋龍王堂,望湖西諸山,頗盡其勝。煙林霧障,蚋帶層疊,淡描濃抹,頃刻百態,非董、巨妙筆,不足以發其氣韻。
清以後,雙峯之巔已無塔影,賞景位置則移易到湖上,因為洪橋畔儘管建有景碑亭,但遊人到此只見林木葱蔚“雙峯”連影子也無覓處,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遙指雲中峯巒,心馳神往於登臨其巔俯看塵寰的宏闊高遠。
故陳璨《雙峯雲》詩云:南北高峯舊往還,草鞋踏遍兩山間。近來卻被官身累,三過西湖不見山。麴院風荷。
該景在蘇堤西北金沙港,宋代為釀酒麴院,裏面種植許多荷花,紅翹翠蓋,風姿動人,芰荷深處,清香四溢。現已擴大數百倍,賞荷廊軒古樸典雅,參天密林中有度假村。麴院風荷,以夏觀荷為主題,承蘇堤
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
“麴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
,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
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讚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麴院逐漸衰蕪,湮廢。
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麴院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麴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賞荷。
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裏以水面為主,分佈着紅蓮,白蓮,重台蓮。
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薰閣是為遊人憑高賞景而建造的好去處,登閣遠眺,可見“接天碧葉無窮碧,映
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沁人心脾,化人煩憂。
薰閣下,闢有荷文化陳列室,向人們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以及寄寓着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照和道德追求的種種藝文佳作。嶽湖景區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題書的“麴院風荷”景碑小院。
那塊景碑是僅存的兩塊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園景區近年才建成開放,它原為清初西湖名園之一,竹石亭榭,曲水縈環,清幽雅緻。花港觀魚。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
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裏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
後來幹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花港,花着魚身魚嘬花。”在蘇堤南端。
古代有小溪自花家山經此處入湖,南宋時園內栽花養魚,風光
旎,被畫家標上花港觀魚之名,現已擴大為二十公頃左公園,金魚、牡丹園中爭妍。南屏晚鐘。
南屏晚鐘,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鐘圖》儘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
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
晴好,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秀
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象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
永明院。
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淨慈寺。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
淨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羣落,晨鐘幕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鐘的情韻,悠然成型。
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加以山峯巖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盪頻率傳到山上,岩石、
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
岩石、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鐘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