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章適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昔先王當時而立法度,臨務而制事,法宜其時則理,事適其務故有功。今時移而法不變,務易而事以古,是則法與時詭,而時與務易,是以法立而時益亂,務為而事益廢。故聖人之理國也,不法古,不修今,當時而立功,在難而能免。
(秦孝公用衞鞅。鞅變法,孝公恐天下議己,疑之。衞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智之慮者,必見傲於人。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人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人,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人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因人而教,不勞而功成;緣法而理,吏習而人安。”衞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常人安於習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贄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修禮無。”衞鞅又曰:“治代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遂變法也。)由是言之,故知若人者,各因其時而建功立德焉。(孟子曰:“雖有磁基,不如逢時;雖有智能,不如逢代。”范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語》曰:“聖人修備以待時也。”)何以知其然耶?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説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立約盟,以信義矯代,謂之伯。
文子曰:“帝者,貴其德也;王者,尚其義也;霸者,迫於理也。道狹然後任智,德薄然後任刑,明淺然後任察。”議曰:夫建國立功,其政不同也如此。)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美,以定古今之理焉。(秦漢居帝王之位,所行者霸事也。故以為德之次。)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
(論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匹婦蠶之,年五十者,可以衣矣。百畝之田,數口之家,耕稼修理,可以無飢矣。雞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時,老者可以食矣。夫上無貪慾之求,下無奢之人,藉税省少而徭役不繁,其仕者,食祿而已,不與人爭利焉。是以產業均而貧富不能相懸也。”)然後教以禮儀。
(故明王審己正統,慎乃在位。宮室輿服,不逾禮制,九女正序於內,三公分職於外。制井田以齊之,設諸侯以牧之,使饒不溢侈,少不匱乏,然後申以辟雍之化,示以揖讓之容,是以和氣四,禍亂不生,此聖王之教也。)而威以刑誅,使知好惡去就。
(虞帝先命禹平水土,后稷播植百穀,契班五教,皋陶修刑,故天下太平也。)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
(王者,父天母地,調和陰陽,順四時而理五行,養黎元而育羣生,故王之為言,往也。蓋言其惠澤優遊,善養潤天下,天下歸往之,故曰王也。)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着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
(夫霸君亦為人除難興利,以富國強兵,或承衰亂之後,或興兵征伐。皆未得遵法度、申文理,度代而制,因時施宜,以從便善之計,而務在於立功也。)此霸者之術。
(王道純而任德,霸道駁而任法。此優劣之差也。)《道德經》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文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謂其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故曰:“智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乘眾人之智,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即無不勝也。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也。)故曰:湯武,聖主也,而不能與越人乘舲舟,泛江湖。伊尹,賢相也,而不能與胡人騎原馬,服騊駼。孔、墨,博通也,而不能與山居者入榛薄,出險阻。
由是觀之,人智之於物,淺矣;而以昭海內、存萬方,不因道理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遠。故智不足以為理,勇不足以為強,明矣。然而君人者,在廟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也。
(《呂氏秋》曰:“昊天無形,而萬物以成;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此謂不教之教,無言之詔也。”)夫冬之陽,夏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至之,弗召自來。待目而昭見,待言而使令,其於理難矣。
(《文子》曰:“三月嬰兒,未知利害,而慈母之愛喻焉者,情也。”故曰:言之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又曰: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動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誠為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也。)皋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刑;師曠瞽而為大宰,晉國無亂政。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聖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不言之令,不視之見,聖人所以為師。此黃老之術也。
(《文子》曰:“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一調不可更;事猶琴瑟,每調終而改調。故法制禮樂者,理之具也,非所以為理也。”昔曹參相齊,其治要用黃老術,齊國安集。及代蕭何為漢相,參去,屬其後相曰:“以治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由是觀之,秦人極刑而天下叛,孝武峻法而獄繁。此其弊也。《經》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靜而人自正。”參以道化其本,不擾其末也。太史公曰:“參為漢相,清靜寡,言合道意。然百姓離秦之酷擾,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議曰:黃老之風,蓋帝道也。)孔子閒居,謂曾參曰:“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而可以守,三至行而可以徵。明王之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徵也,還師衽席之上。”曾子曰:“敢問‘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敬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亮,上親賢則下擇,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之本也。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人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也?)昔明王之治人也,必裂土而封之,分屬而理之。使有司月省而時考之,進賢,退不肖。(然則賢良者悦,不肖者懼矣。)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此七者修,四海之內,無刑人矣。
上之親下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其於信也,如四時;而人信之也,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千里之外者也”(議曰:昔管子謂齊桓公曰:“君霸王,舉大事,則必從其本矣。夫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飢而税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税,緩其刑,舉事以時,則人安矣。”此謂修本而霸王也。)曾子曰:“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理;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悦;至樂無聲,而天下之人和。”何則?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既知其實,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則天下之明譽興焉,此謂之“至樂無聲而天下之人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所謂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也。)故仁者莫大於愛人,智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能官。有德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此之謂“折衝千里之外”(夫明王之徵,必以道之所廢,誅其君,改其政,吊其人,而不奪其財也。)故曰:明王之徵,猶時雨之降,至則悦矣。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言安而無憂也。)。故揚雄曰:“六經之理,貴於未亂;兵家之勝,貴於未戰。”此孔氏之術也。(議曰:孔氏之訓,務德行義,蓋王道也。)墨子曰:“古之人未知為宮室,就陵而居,而處,故聖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高足以避潤濕,邊足以圉風寒。宮牆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不以為觀樂也。故天下之人,財用可得而足也。當今之王為宮室則與此異矣。必厚斂於百姓,以為宮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為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而象之。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飢,振孤寡,故國貧而難理也。為宮室不可不節。(議曰:此節宮室者也。)古之人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茭,冬則不輕而暖,夏則不輕而清。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聖人作,誨婦人,以為人衣。為衣服之法,冬則練,足以為輕暖;夏則絺綌,足以為輕清;謹此則止,非以榮耳目,觀愚人也。是以其人用儉約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贍也。當今之王,其為衣服,則與此異矣。必厚斂於百姓,以為文采靡曼之衣,鑄金以為鈎,珠玉以為佩。由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此為觀好也。是以其人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夫以奢侈之君,御僻之人,國無亂,不可得也。為衣服不可不節。”(議曰:此節衣服者也。)此墨翟之術也。(議曰:墨家之議,去奢節用,蓋強本道。)商子曰:“法令者,人之命也,為治之本。(慎子曰:“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受賞者雖富,望多無窮;受罰者雖富,望輕無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鈎,非以鈎策為過人之智也,所以去和怨也。故曰:夫君任法而不躬為,則怨不生,而上下和也。”)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賣兔滿市,盜不敢取者,由名分之定也。故名分未定,雖堯舜禹湯,且皆加務而逐之;名分已定,則貧盜不敢取。故堯舜聖人之為法令也,置官也,置吏也,所以定分也。(《屍子》曰:“夫使眾者,詔作則遲,分地則速,是何也?無所逃其罪也。言亦有地,不可不分,君臣同地,則臣有所逃其罪矣。故陳繩則木之枉者有罪,審名分則羣臣之不審者有罪矣。”)名分定則大詐貞信,巨盜願愨,而各自治也。”(《尹文子》曰:“名定則物不競,分明則私不行。物不競,非無心,由名定,故無所措其心;私不行,非無慾,由分明,故無所措其。然則心人人有之,而得同於無心無慾者,在制之有道故也。”)申子曰:“君如身,臣如手;君設其本,臣其末。為人君者,契以責其名。名者,天地之網,聖人之符。張天地之網,用聖人之符,則萬物無所逃矣。”(議曰:韓子曰:“人主者,非目若離朱乃為明也,耳若師曠乃為聰也。不任其數而待目以為明,所見者少矣,非不弊之術也。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聰,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聽。身居深宮之中,明燭四海之內,而天下不能蔽、不能欺者,何也?匿罪之罰重,而告之賞厚也。”孫卿曰:“明職分,序事業,材伎官能,莫不治理。如是,則厚德者進,廉節者起,兼聽齊明,而百事無留,故天子不視而見,不聽而聞,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此契以責名者也。”《屍子》曰:“明君之立,其貌莊,其心虛,其視不躁,其聽不,審分應辭,以立於朝,則隱匿疏遠,雖有非焉,必不多矣。明君不長耳目,不行間諜,不強聞見,形至而觀,聲至而聽,事至而應;近者不過,則遠者理矣;明者不失,則微者敬矣。此萬物無所逃也。”)動者搖,靜者安;名自名也,事自定也。
(議曰:《屍子》曰:“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穀者,后稷也;聽訟折衷者,皋陶也;舜無為也,而為天下父母。”此則名自名也。
太公謂文王曰:“天有常形,人有常生,與天人共其生者,而天下靜矣。”此則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因名而正之,隨事而定之。
(《尹文子》曰:“因賢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無用,使不得用。用與不用,各得其用,奚患物之亂也?”《屍子》曰:“聽朝之道,使人有分。有大善者,必問其孰進之;有大過者,必問其孰任之,而行罰賞焉。且以觀賢不肖也,明分則不弊,正名則不虛。賢則貴之,不肖則賤之。賢不肖,忠不忠,以道觀之,猶白黑也。”)昔者堯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則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亂。是以聖人貴名之正也。”(議曰:夫暗主以非賢為賢,不忠為忠,非法為法,以名之不正也。)李斯書曰:“韓子稱‘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者,何也?則罰之加焉必也。故商君之法,刑棄灰於道者。夫棄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罰也。夫輕罪且督,而況有重罪乎?故人弗敢犯矣。今不務所以不犯,而事慈母之所以敗子,則亦不察於聖人之論矣。”(商君之法,皆令為什伍,而相司牧,犯相連於不告者,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田宅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芬華。務於耕戰。此商君之法也。)此商鞅、申、韓之術也。
(桓範曰:“夫商鞅、申、韓之徒,貴尚譎詐,務行苛刻。廢禮義之教,任刑名之數,不師古,始敗俗傷化。此則伊尹、周召之罪人也。然其尊君卑臣,富國強兵,守法持術,有可取焉。逮至漢興,有寧成、郅都之輩,仿商、韓之治,專以殺伐殘暴為能,順人主之意,希旨而行,安時趨利,敢行禍敗,此又商、韓之罪人也。然其抑強族,撫孤弱,清己,背私立公,尚有政焉。至於晚代之所謂能者,乃犯公家之法,赴私門之勢,廢百姓之務,趨人間之事,決煩理務,臨時苟辯,使官無譴負之累,不省下人之冤,復是申、韓、寧、郅之罪人也。”)由是觀之,故知治天下者,有王霸焉,有黃老焉,有孔墨焉,有申商焉,此所以異也,雖經緯殊制,救弊不同,然康濟羣生,皆有以矣。今議者或引長代之法,詰救弊之言(議曰:救弊為夏人尚忠,殷人尚敬,周人尚文者。);或引帝王之風,譏霸者之政,不論時變,而務以飾説。故是非之論,紛然作矣。言偽而辯,順非而澤,此罪人也。故君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