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七節方塊字者華夏文明旗幟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史籀文,大體是西周中後期與東周前期(秋早期)的文字。周宣王時,叫做籀的太史奉命整理出大約九千字的官方制式文字,是以世稱史籀文。史籀文的實際意義在於:這是西周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文字整理,在華夏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公佈標準文字。應該説,周室太史令的九千餘字便是當時的正統文字。因後世唐代發掘出十個鼓形的石塊,每個石鼓上都刻着一首《詩經》風格的四言詩,記述秦國國君的狩獵狀況,文字形制便是早已失傳的秋早期的史籀文,故而後世將史籀文也稱為石鼓文。

西周末期,秦人救周於鎬京之亂,被封為大諸侯國,合法繼承了周人故地。久居邊陲而半農半牧的秦人,忠實地秉承了周文明的基本框架,文字則原封不動地照搬了史籀文。後世王國維雲:“《史籀》一書,殆出宗周文盛之後,秋戰國之間,秦人作之以教學童。…秦人作字書,乃獨取其文字,用其體例,是《史籀篇》獨行於秦之一證。②”也就是説,秋時期的秦國,將史籀文奉為標準教材,童稚發矇學字,學的便是這種華夏正統文字。學童如此,官府公文民間紀事自然也是以史籀文為國家文字。直到戰國之世,秦國始終使用的是西周王室整理頒行的史籀文。

然則,自秋開始,山東諸侯的文字卻有了另外一番變化。由於天子威權鬆弛,由於諸侯自治不斷擴大,由於整個天下漸活躍,由於文字書寫材料不斷豐富,由於蓬的商旅使社會生活漸豐富,由於戰爭的逐漸增多,由於人們對文字形式的需求益迫切等等等等,原因不一而足。總歸是,在中央王室已經無力統籌的情形下,各國的文字都自行其是地發展起來了。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兩方面:一則各自增加文字量,造出了許多符合實際需求且符合華夏文字特質的新字,使文字表意功能驚人地豐富起來;二則書寫形式多樣化,書寫材料多樣化。國與國之間的文字,原本已經有了差異。在不同材料上以不同工具書寫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字,其間生髮的種種變,遠遠超出了任何一國的控制。秋早期,各大諸侯國的文字尚大體遵循着周王室頒行的史籀文規則。然經過五百餘年的盪生髮,七大戰國的文字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以至與“言語異聲”一樣“文字異形”也成為一種最為普遍的分治表徵。

基於上述變,到了始皇帝推行文字改制之時,與秦國奉行的正統文字相比,山東六國文字的最大特異之處在於兩處:一是中原文明長期興盛,名士學人燦若羣星,以至文字量之增加程度遠遠大於秦國文字;二是書寫形式大為簡約,體現出極大的書法藝術與族羣地域的個特質,許多字的寫法,幾乎已經離了象形文字的基本形制。就文字表意的豐富、文字形制的簡約優美而言,秦國的文字顯然是凝滯了一些。

“若以秦文字為準,表意缺憾能否彌補?”嬴政備細看完了《華夏文字變考》,又聽完了胡毋敬與六博士的稟報,第一句話便不遮不掩直奔要害“若天下士人文不能表意,秦字豈非遺禍天下哉!”

“陛下毋憂,斷無此理。”胡毋敬慷慨道“六國新造文字而秦國文字所無者,勘字署業已一一列出,全部補入秦文字。經勘字署反覆計數勘合,七國文字情形是:魏國常用字兩千一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六千一百餘個;趙國常用字一千三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一千三百餘個;韓國常用字兩千一百六十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三千九百餘個;燕國常用字一千八百多個,總共有字一萬八千餘個;楚國常用字一千九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一千餘個;齊國常用字兩千一百餘個,總共有字兩萬一千餘個。”

“秦國如何?”

“經勘字署詳查:自商君變法之後,秦字亦漸漸增多,常用字增至一千三百五十個上下,總共有字一萬一千六百六十二個。”

“秦無他有之新字,大體幾多?”

“合六國新字,總計一萬三千八百六十餘個。”

“兩方互補,華夏文字總計近三萬!”博士夏黃公慨然補充。

“書文表意,足堪天地四海之宏論也!”博士李克也奮然呼應。

“好!以秦補新,而成天下一統文字,不失為既承文明大統,又保文明創新之最佳應對!”皇帝拍案決斷,顯然很是高興“然則,秦字形制繁複,六國文字簡約。繁簡失衡,必不能傳久遠。此間要害,是要創制出一種新書體,不致多生歧義。否則,依然無法通用。”

“陛下明斷!”胡毋敬與博士們異口同聲。

文字基準一定,程邈頓時吃重了。

所謂文字改制,要害是書同文。何謂書同文?就是要給所有的字一個統一明確的寫法,以利辨認。程邈在獄中十年,潛心於寫字,消磨之餘也從自身坎坷中悟透了其中奧秘。大凡天下文字,難寫不打緊,關鍵是要好認,好認的關鍵,則是要有統一的公認的寫法。只要寫法有公認法度,再難認的字,也會有確定不移的所指。屆時,除非你不認識那個字,便只有寫錯的字,而沒有認錯的字。譬如那個“南陽”與“宜陽”假如有官定寫法,何至於將軍錯認?自秋戰國以來,天下書寫形式各以方便為要,已經生成了八種寫法:一曰大篆,這是秦國的史籀文的正統寫法;二曰小篆,這是秦國官府在戰國時期對史籀文的實用寫法,相對簡約;三曰刻符,這是刀刻竹簡的書法;四曰蟲書,也便是鳥書,是諸多好古文士書寫傳信喜歡用的一種書法,字頭多為蟲鳥狀,是名;五曰摹印,是各國用於官印的一種刻劃書法;六曰署書,這是各國官府相對通行的一種公文書法,相對規整,並得配以特殊印記;七殳書,殳者,兵器也,殳書便是刻在兵器上的文字書法,筆畫相對簡約;八隸書,是胥吏(官府辦理文書之吏員)為書寫快捷而創出的一種書法,因有“佐隸(吏)之書”的效用,被天下稱為隸書。

反覆思謀,程邈確定了一個書同文方略,呈給了李斯。

程邈的方略是:小篆為本,隸書為輔;其餘各書,民人自便。程邈對李斯的説明是:“小篆為公文,為書文,為契約文,效用在便於確認。隸書為輔,效用在快捷便事。至於民人士子人各互書,則聽任自便。”列位看官留意,因小篆距離今世已經非常遙遠,故云小篆利於確認,尋常人很難理解。列位看官只以後世之文字比照揣摩,便即豁然:以宋體為基的印刷體書法,寫起來很費力,然因其標準規正,讀起來卻很輕鬆;若書報皆以自由體手寫,無疑大大地不利於閲讀。是故,小篆如同後世之印刷體,它以犧牲書法藝術的豐富變化為代價,成就了文明傳播的最強大載體。此,秦篆之歷史效用也。

“好!老夫認同!”李斯欣然拍案了。

之後,程邈的方略呈到了皇帝案頭。由於始皇帝對書法不甚了了,李斯親自帶着程邈覲見了皇帝,分別做了一番備細説明。皇帝聽得興致,問程邈何以實施?程邈稟報説:“小篆乃官制文字,非功力深厚者不能成其章法。臣擬請丞相、奉常、太僕三人大筆,各作一篇頒行天下,以為規範,如同度量衡之法定器量,可否陛下定奪。”始皇帝立即欣然拍案:“好!屆時多刻一幅,朕掛在書房好好揣摩,也學他一手書法!”李斯與程邈不大笑起來。程邈又稟報説,隸書創制,他要特請一人襄助,敢請陛下允准。始皇帝笑雲:“延攬書家本是御史職責所在,要朕説話麼?”程邈説:“此人才具赫赫,只秉乖張,對秦政多有非議,故此先行稟報。”始皇帝一陣大笑:“罵幾句秦政有何要緊,只要他願為天下做事,朕親自見他聽他罵又有何妨!”紅升上了涿鹿山峯巒,王次仲師徒開始了一如既往的晨書。

山崖下,一個壯實的少年一邊費力地攪和着石坑裏的紅物事,一邊高喊着:“老師,朱墨好了——”喊聲迴盪山谷,山崖旁的小道上走來了一個鬚髮雪白的老人,布衣竹杖步履輕健。老人大步走到石坑前,竹杖在大石啪嗒一磕,手中的竹杖陡然一變,杖頭鬃勁直飄飛,幾類長大的馬尾散開空中。看了看石坑中亮汪汪的汁,老人嘉許地一點頭:“小子有長進,墨正了。”又抬頭看了看頗為光潔的玉白石崖“小子石工本事尚可,沒白費工夫,這石崖打磨得好。”少年高聲笑道:“老師要奇文留天下,能沒有一方好山麼!”一邊説一邊搬來一隻陶盆,利落地用大木勺將石坑中的物事舀滿了一盆,快步端到了山崖旁邊的木架下,又搖晃敲打了一陣丈餘高的木架,轉身一拱手道:“老師,梯架穩當無誤!”老人一點頭,杖頭伸入石坑,那勁直飄飛的一大片散亂鬃立即團成了一個油亮鼓盪的紅包。趁勢一提一甩,石坑中一片漣漪盪開,老人也大步走到了山崖下。少年興沖沖道:“老師,今寫甚?”老人道:“小子想學甚?”

“八分書!”少年毫不猶豫地回答。老人悠然一笑:“也好,今八分書,留給天下一篇檄文。”少年頂起了陶盆。老人走上了梯架。長大沉重的竹杖大筆伸出,卻平穩得沒有一絲晃動。老人大筆在玉白石崖上橫空一劃,一道平直舒展的硃紅立即在石崖展開。崖下少年一聲高喊:“燕頭雉尾!簡略徑直,八分即止!好!”架上老人也不説話,又奮力劃得一筆,長大的竹杖筆頭便伸到少年頭頂的陶盆中墨。老人抬筆,少年便飛步取墨,頂來陶盆在木架下等候。如此大筆縱橫間歇,堪堪兩個時辰,老人才下了木架。

“秦為無道,虎狼殘苛,譭棄書道,摧我文明,天道昭彰,安得久長!”少年高聲唸誦了一遍,跳腳拍掌歡呼起來“老師萬歲!大文萬歲——”

“萬歲?只怕老夫也是第二個程邈。”老人搖頭淡淡一笑。

“老師!這篇石崖文定會傳遍天下,得取個名字也!”少年兀自興致

“小子且説,何以能傳遍天下?”

“字好,八分隸書!文好,言天下之不敢言!”

“説得不錯,取何名頭啊?”

“王次仲討秦檄!”

“秦何負天下,得次仲檄文討之也!”突然,一陣大笑在山谷迴盪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