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八以農為本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林鑠知道戰爭很快就會發生,但戰亂只會侷限於華北,國內大部分地區只是在局外看看熱鬧。他打開金手指,開啓了作弊模式。

他找到了大生紗廠的股東之一蔣錫坤“蔣先生是湖州人?”

“嗯,有什麼事?”蔣錫坤是南潯首富劉鏞的女婿,原籍也在南潯,見林鑠來到紗廠,頗有點意外。

“今年的新繭價格低得有些離譜,我想做一回大盤!”林鑠開門見山。

蔣錫坤看了林鑠一會兒,又想了一下,這才慢慢説道:“白老虎吃人,林東家心裏可要作好準備!想當初胡雪巖諾大的家業,也都在這上面栽了跟頭。再説我早已不幹這一行,行情也吃不太準。”

“這事我已經決定了,就是想請先生幫忙聯絡一下,資金的問題我已準備好,這方面倒不用擔心。”

“好吧,按理説行市這麼低,也不會有什麼大的風險,只不過怕洋行不收貨,壓不起啊。你既然説得那麼堅決,我就暫且幫這一回。”蔣錫坤説道“如今世道混亂,你得做好貨在手上砸一兩年的準備!”林鑠將手下各商行的人員都派了出去,利用蔣錫坤在絲行的人脈,在整個繭收購期內囤積了近五十萬擔的生繭,這已經差不多是兩江地方一大半的繭產量。

到了六月中旬,英美等國與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護保”九條章程,規定長江範圍及蘇杭地方各地督撫負責維持治安,止義和團在南方漫延。

六月底,慈禧下旨對十一國列強宣戰,南方各督撫拒不奉詔,八月中旬,八國聯軍攻入běi,西太后狼狽出逃,此後慈禧將臉一變,下旨各地平息義和團暴亂“義民”轉眼變成亂民,義和團運動很快被鎮壓。

林鑠卻在這段時間又囤積了大約二十多萬擔夏繭和大量的生絲。

到了九月初,當初因懼怕義和團而逃離的外國洋行又回到了上海,再開始進行往年的生意時,這才發現市面上的絲繭已經年剩不多。

由於庚子變亂和歐洲產絲區病害的影響,國際市場上生絲供應不足,造成絲價高企,每擔生絲價格已經從平均六百多兩白銀暴漲到近一千一百多兩一擔,而蠶繭價格也從正常的六十兩白銀上漲到一百多兩白銀一擔,這樣的價格一直延續到辛丑年的新繭上市地開始逐漸回落。

林鑠一直在緩慢的出貨,即不讓洋行能夠輕易收貨,又讓其不至於斷頓,一直忙到節前,他才將手中的存貨出盡,盤點下來,除卻費用開支,每擔生繭林鑠要賺到六十多兩白銀,在今年的投機中,居然一下賺到了四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這讓他自己都嚇了一跳。

難怪這麼多有錢的買辦們不肯投資實業,投機生意的暴利是如此誘人。

在生絲銷售中他又發現一個可怕的問題,產自中國的生絲在國際市場上無論是品質和價格都低於本的東洋絲,本生絲出口已經逐漸趕上了中國。

從明治維新開始,本就開始主抓生絲和茶葉出口,並在1890年左右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平均的生絲質量就超過滿清生絲,製茶業也全面採用機器化生產,逐步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生絲出口國和第五大茶葉出口國。等到了1910年,本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絲出口國,每年的生絲總產量達到了12460噸,出口總量為9462噸,佔據了全球出口總量的75%。

本四大財閥在當時幾乎都是靠生絲出口所賺取的利潤來維持自己的其他工業,扶持重工業,慢慢過渡為一個工業強國。本的生絲業能夠逐漸發展起來,並擊敗滿清的生絲業,甲午戰爭的功勞佔據了一半,另一半則屬於本京都府。1868年,京都府設立了西陣物產會社,負責救濟貧困的絲農和織户。明治三年,設立舍密局和授產所,相當於化學研究所和技術推廣所。

1870年,設立養蠶場,推廣新蠶種和新技術;1871年,設置畜牧場,推廣新牛種和綿羊,派人前往法國學習新織絲工藝和西洋染工藝,購買新機器…七年,設置織工場,推廣新型手工織絲機器和工藝。這些“場”全部將技術收集、研究、改良、推廣等工作集中於一身,迅速使京都的絲業由衰轉盛,並將成功的經驗推廣到整個本。儘管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彎路,可和清廷各地zhèngfu的“無為就是無錯”政策相比,實在是積極很多。

由於太平洋暖和西亞利亞寒在這裏匯,雨水充沛,使得本的桑葉資源異常豐富。這是本生絲業能夠崛起的關鍵。為了發展絲業,本人砍伐了大量樹木,種植桑林。隨着京都絲業的發展,本較有實力的財閥都迅速以此為模板,利用zhèngfu的支持和自身的財力在整個本推廣開。

1878年,本生絲出口量為726噸,總產量為1226噸清制205萬斤,尚不足江浙兩省一年產量的1/3。

1883年,本生絲出口量為1347噸,總產量為1682噸。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間,本生絲出口總量達到6750噸,無論是數量和平均質量方面都正式超過清國。

1910年,本生絲出口量為10462噸,達到了世界生絲出口總額的3/4,為清朝的六倍,而這就是本經濟最為關鍵的出口物資,為本換取了大量外匯和黃金,支撐起本走向近代工業化國家的行列。

要想戰勝本,首先要在生絲和茶葉貿易中提高競爭力,以抑制其發展的動力。

林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多少都會有一些成果。

在中國現在推廣機器繅絲目前還有很大的阻力,國內的養蠶人家,大部分是產銷一體。除非有特殊情況,一般來説總是自家養蠶,自家繅絲,這就要養活一大家子許多人手,因為做絲從煮繭開始,手續繁多,繅絲以後“捻絲”、“拍絲”進練染房練染,緯絲捻成經絲,還有“掉經”、“牽經”等等名目,最後是“接頭”到此方可上織機織成綢緞。

一旦出現了機器繅絲廠,繭子由機器這頭進去,絲由那頭出來,許多農村原來的手工工人,因此而失去了飯碗。更為嚴重的是,在廣大農村,幾乎家家户户都有繅絲的紡車,婦女無分老幼,大都恃此為副業,如果機器繅絲盛行,大家都沒了生計。

林鑠選擇了一種折中的辦法,將一千多台繅絲機分散佈置在蠶農集中的地方,每個加工點有數台到十數台機器不等,在繅絲期間僱傭那些農婦進行培訓,然後由她們進行cāo作,這樣農户也有一定的收入,也一定程度減小了蠶農對機器繅絲的牴觸情緒。

另一方面他在大力招攬和培訓人才,培育和推廣優良蠶種的養殖,並與家户簽訂了供銷合同,保證飼養優良蠶種的產量,並在收購價格上予以適當的優惠。

林鑠以初級合作社的形式勉力進行着優良蠶種和科學養殖的推廣,逐漸有了一定的成效,另一個附帶的好處是他也漸漸控制了江浙地方的蠶繭源頭。

這種方式又在茶葉的生產中逐步被採用。

經過數年的努力,原本一直在下滑的中國生絲、茶葉貿易額慢慢見到了一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