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4.神秘走失的士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眾裏來尋你國共對峙的十年,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共的內外政策有一個轉變過程。從1927年到1931年,中國社會以階級矛盾為主,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就是進行土地革命,反蔣。1931年到1935年,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共產黨既反蔣又要抗。從1935年華北事變以後,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內外政策從蔣抗到聯蔣抗,1935年到1936年也就是華北事變到西安事變,這個時候是蔣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初步形成抗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戰線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又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地方實力派,各中間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民族工商界人士以及宗教界領袖也包括其中。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國共兩黨攜手並肩共同開始中國的衞國戰爭,即抗戰爭。

1937年7月7本挑起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戰爭共14年,前六年局部抗戰,盧溝橋事變後開始了中國的全面抗戰,歷時八年。當時的北平,三面被本包圍,北面偽滿洲國的國界一直劃到離天安門八十公里。東面漢殷汝耕在通縣成立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冀東22縣離中國。北平西面,內蒙古的王公德穆楚克棟魯普,主張蒙古獨立,成立偽政府,組織偽軍。北平三面受敵,古都已然處於戰火的前沿。北平跟內地唯一的聯繫就是京廣鐵路,當時叫平漢路。盧溝橋是平漢路的必經之地,軍一旦佔領盧溝橋,就切斷了平漢鐵路,北平也就成了一座孤城。

本在盧溝橋附近有一支駐軍,7月7晚,軍在盧溝橋畔進行挑釁軍事演習。演習的時候藉口一名士兵失蹤,實際上那一名士兵鬧肚子,沒跟長官彙報,就躥地裏去了。軍就藉口這個士兵失蹤,要求搜查宛平城,遭到中國守軍拒絕,軍炮轟宛平城,盧溝橋事變爆發。實際上本人提出搜城無理要求的時候,鬧肚子的兵已經歸隊。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中共就發表了通電,號召全民族一起抗。國民政府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確定抗戰方針。

美廬決抗敵對於廬山談話,過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當時蔣介石講:“盧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戰爭,全繫於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繫於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弱國不是一個強國,弱國的態度應該是應戰而不是求戰,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沒到絕望的時刻不要放棄和平。在戰和之間,如果有選擇的話,負責任的統治者肯定應該選擇和,而不應該選擇戰。中國近代動不動是拼了,拼又拼不過,一拼就敗,一敗就是割地賠款。當時蔣介石認為能不打儘量不打,但他也知道,本是讓了東北要華北,讓了華北,可能就要華東。

“我們東四省失陷,已有了6年之久,續之以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麼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的北平,若果變成昔的瀋陽,今的冀察,亦將成為昔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會變成北平!”所以蔣介石也説:“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廬山談話標誌着國民政府已抱定抗戰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