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87章可以福壽綿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倒刺沙冷笑道:“我好意通知諸位大人,聖駕已於‮夜午‬之時召集御林軍隊和扈蹕的文武,同正宮皇后、兩位貴妃一同啓行。

因為要趕赴上都另有特別要務,所以匆匆登程,未曾宣示行期,滿朝臣僚都不知道。我因蒙皇上特降密諭,留守京師,才有這個消息。

但也在御駕臨行之時,始能知道,並非早得消息有意隱瞞,不使諸位大人得知。”眾大臣見倒剌沙正言厲,侃侃而言,料想此事必非虛假,一齊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呆呆立着,不得主意。

張珪此時也知倒刺沙並非戲言,只得陪笑説道:“老夫秉率,剛才語言之間多有開罪,左丞萬勿介意,只是皇上前巡幸上都,聖意還在行不行之間,因何昨夜忽然啓蹕。

並且攜了正宮皇后和兩位貴妃一同前往。左丞即奉諭旨留守京師,京必深悉內中的原因,何妨説於我們知道,免得大家狐疑不定哩。”倒刺沙道:“老平章何用疑心,我早就聲明在前,皇上臨行之際方得消息。至於聖駕何以忽然於夜間突赴上都,並攜帶皇后、貴妃同行的原故,實在毫無影響,絕非有意謹守秘密,知而不言。

況且留守京師的人,也不止是我一人,還有旭邁住、燕帖木兒和老平章三人,也有旨意留守京師的,不過這道旨意乃是命內監密於我,命我今在都堂宣示的。剛才因老平章到來,諸位大人忙着要看奏稿,不及宣讀上諭,此時已經空閒,待我宣讀便了。”説着,請過泰定帝的手諭,一字無訛地宣讀了一遍,果然是命倒刺沙、旭邁住、燕帖木兒、張珪等留守京師,並有一行附註道:“皇太子與正宮皇后及兩貴妃皆隨朕同赴上都,在京諸臣應小心謹慎,恪守爾職,俟朕回京之時自有升賞。”張珪和滿朝大臣聽了這道突如其來的聖旨,一齊面面相視,不得主意。大家默默無言地停了半晌,還是張珪發言道:“聖駕雖赴上都,我們的奏章仍應會銜入奏,能邀聖恩俯允逐條施行,乃是國家之福,社稷之幸,即使聖上不允施行。

或且有什麼譴責罪戾,也是盡我們臣子之心。我打算就此追蹤聖駕,趕往上都,親自遞呈,好在留守京師的責任還有倒刺沙等三位大人在此,可以無甚憂慮。”諸大臣聞得此言,尚未回答,宋文瓚早已從旁説道:“老平章此疏大為小人所忌,唯恐遞將入去,被內臣等從中阻隔,倘若親赴上都面陳此疏,那是最妙的了!晚生不才,願隨老平章一同前去。”張珪道:“得你同行,那是好及了!奏稿雖具,尚未繕寫,謄清一事要費你的心了。”宋文瓚道:“謄寫奏章,晚生理當效勞。

只是此奏既由諸位大人會銜,須得在此寫好由諸位大人簽了名,攜帶前去,便可立即進呈。倘若到了上都再行謄寫,還要送回此處簽名,那就未免太費周折了。”張珪連連點頭道:“此言甚是!便請大人速即謄清,到了明請諸位大人簽名,由老夫攜往上都,面奏當今是了。”商議既定,百官各自散歸,宋文瓚也回到寓內,連夜將奏章寫好,並將會議各官的職銜一齊寫上。

到了次,請眾人署了名,便同張珪馳赴上都。既抵上都,方才卸裝,張珪已是急不能待,袖了奏疏,入覲泰定帝,當面遞呈。泰定帝展覽多時,心內似乎有些動,沉了一會兒,説道:“平章且退,待朕細閲之後,擇要施行。”張珪聞諭,不便多言,只得告退出宮。待了兩,並不見泰定帝有甚旨意下來,心下很覺煩悶。卻值宋文瓚前來謁見,張珪對他説道:“我們的奏議,共有數條,皇上看了之後,好似石沉大海,杳無信息,一條也不見施行。難道就此罷了不成?”宋文瓚道:“老平章何不再行覲見,請皇上宸衷酌行,以除弊政呢?”張珪點頭稱是。次,又入宮見駕,泰定帝不待他開口,早已説道:“老平章的奏疏朕已閲過,此時朕在上都未便有甚表示,待返京師自有道理。”張珪不便再奏,只得退了出來,知道泰定帝無意用他的條陳,所以把言語來搪他的,心中十分不樂。

其時御史台臣禿忽魯、紐澤等忽然上章奏稱,災異屢見,都是輔臣失職所致,宰相理合避位,以應天變,可否出自聖裁,命廷臣休致。並言臣等為陛下耳目,不能糾察吏,慢官失職,宜先退避,以讓賢能,方足以禳天變而消人禍。

泰定帝見了此奏,雖也是仍照老例,還他個留中不發。張珪早已知道是之臣因自己直言諍諫,觸犯時忌,故借天變發生,相臣理應避位的故事來排擠自己。又因泰定帝不肯施行所上的條陳,早已心灰意懶。

如今再經台臣一加排擠,料想時事萬不可為,不如早些兒見機乞老引退,倒可以逍遙自在,過幾年快樂子。因此拿定主意,託稱老病,上表辭官。泰定帝卻下詔諭,命他入見之時免去跪拜,並賜小車,得乘至殿門之下。

張珪見朝廷恩禮優渥,未便再乞休致,遂又上疏,請聖駕啓蹕還京。泰定帝仍是置之不理,並且疊下兩道上諭:一道是言赦前之事,一道是將赦前藉沒的家產一概給還。

這兩件事,都是張珪前奏中所竭力排斥的,現在泰定帝非但不施行的條陳,倒反將他所反對的事情設施起來,張珪如何忍耐得住?

便又上章辭職。泰定帝還不肯允其所請,只命他在西山養病,並加封蔡國公,知經筵事,別刻蔡國公印,作為特賜。

張珪遵旨移住西山,見時事非,重又上疏乞退,方蒙允准,始能解組歸裏,得遂初服。不料沒有多少時候,泰定帝又思念及他,召他商議中書省事。張珪如何還肯應徵,力陳疾病深沉,不能就道,恩准告免。

直至泰定四年,卒於裏第,遺命上蔡國公印。泰定帝得知張珪已死,也十分惋惜,賜祭賜葬,恩禮很是隆重。看官,你道泰定帝對於張珪,既不用他的言語,又為何疊加恩禮,做出那假惺惺的態度來呢?

原是張珪是弘範的兒子,字公端。少年時候隨其父弘範滅宋,宋禮部尚書鄧光薦赴水殉難,為弘範所救,待以賓客之禮,命其就學。

光薦乃以平生所學着成相業一書,授其誦讀,因此成為文武全才,歷事三朝,聲名卓越,要算元代中業的一位純臣。泰定帝因他勳業資望極為隆重,不得不加以恩禮,以示優異。

其實張珪乞休離朝,泰定帝好似去了束縛一般,哪裏還真個要他前來?那不準告退和屢次徵召。

不過是故意做作,遮掩耳目罷了。閒話休提,單説朝廷之上,自張珪乞退之後,少了一個諍諫之臣,泰定帝更加一無顧忌,沉

朝政皆為皇后巴巴罕一人所專擅,買賣官爵,公行賄賂,泰定帝好似木偶一般,朝罷無事,除徵歌選之外,又去佞佛端僧,到了身歿上都,連皇后、太子也不能還京。未知泰定帝怎樣佞佛,且聽下回分解。

***話説張珪辭職之後,朝廷少了一個直臣,泰定帝更加沒有顧忌。朝罷無事,除了飲酒漁以外,還要一意佞佛。每作佛事,必要飯僧數萬人,賜鈔數千錠。且命各行省建築佛寺,每建一寺,必要雕玉為梁,刻金作像,所費不其數。

皇后巴巴罕只知擅攬政權,泰定帝佞佛正合其意,非但不加諫阻,倒反慫恿着他崇信僧徒,供奉佛像,沒有工夫與聞朝廷大事,方好從中權。

因此,宮院裏面從皇后巴巴罕以至一切妃嬪宮女,好似着魔一般,都在帝師跟前受戒。據説受了戒以後,不但四季平安,無災無害,且可以福壽綿長,永享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