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盛況空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無論狄仁傑怎樣想,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除了徒呼奈何,狄仁傑竟是無言以對。
他其實是個極為的人,也正因為如此,才潔身自好,生怕牽涉到任何可能的泥潭裏去。
只不過現在,外頭上官辰的人還在等着回覆,狄仁傑長出一口氣,瞪了狄光遠一眼,道:“你去覆命,告訴外頭上官辰喊來的人,就説明正午午時,來這裏吧,家中的傢什不少,怕是要有勞。”什麼恩惠都已經受了,現在拒絕也是矯情,況且這都是滴水之恩,眼下沒必要鬧翻臉。
狄光遠大喜,只道是父親已經承認了這層關係,他卻想起一件事來,道:“是了,父親,還有一事,卻不知幼弟説了沒有?”狄仁傑此時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道:“你説的是承德?承德有什麼事?”狄光遠笑呵呵的道:“冀州侯寫了一份引薦信,要安排幼弟去太平學裏讀書,明年開就要去,父親…”狄仁傑愣住了。
太平學…這個學府的體系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説,這不是一個單一的學堂,涵蓋的卻是神策府體系的數十種學堂和樹種學制的混合體。
想當年秦少游和太平公主李令月合謀建了學堂,起初的時候,它的作用只是最為簡單的蒙學,專門是掃盲之用,緊接着,秦少游將它締造成了職高學堂,在蒙學的基礎上,又開辦了算學、律學、醫學、工學等等,蒙學是神策府鼓勵轄下適齡兒童非要上的,為此還制定了不少專門的政策,而專門學堂卻並不鼓勵,只不過孟津那兒,乃至於後來的弘農郡各縣的百姓嚐到了這專門學堂的好處。因為這好處看得見摸得着,所以去學的人也是趨之若鶩。
無論是今人還是後人,其實絕大多數百姓,都是十分現實的,在此之前,尋常百姓一般不會去讀書,理由呢更加現實,那是因為就算讀了書,能改變命運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在這豪族壟斷一切的時代。幾千幾萬人,未必能出這麼一個幸運兒,這對於絕大多數百姓來説,簡直比中彩票還要難一些,因而大家都斷絕了讀書的心思。
而在唐朝之後的人,雖然讀書出來,便有機會試考,有機會去做秀才,去做舉人、進士老爺。可謂一夕之間,便可改變命運,只不過這個價比依然不高,即便是個孩子。在一個尋常的百姓家裏那也是勞動力,況且讀書還需要拜師,購買書籍,花費巨大。可是能做官的機會,怕也是千分之一都不曾有,即便是做一個秀才。窮苦出身的孩子也難有什麼競爭力。
可是太平學的昌盛卻是不同,太平學給了那些鄉下的樵夫、農婦們最實實在在的好處,這個好處比起做官,比起做老爺,當然是遠遠不如,只是卻能看得見,也摸得着。隨着孟津和弘農工商的不斷開發,大量勞力的需求固然是旺盛,可是與此同時,各種專科的人才也需要極大,商賈們易,需要有人算賬,需要有人定製契約,商賈們開了工坊,需要有人制定生產的計劃,需要有人與税利打道,需要有人記錄出入庫貨物的數量,需要有人去做掮客,兜售貨物。
這些諸如此類的事,某種程度其實就產生了一種新的職業,姑且可以稱其為‘職員’,這種職員和單純賣體力的不同,他們相較於尋常人更加體面一些,是聯繫商賈和工人的紐帶,他們的工錢,往往會比匠人多,工作也輕鬆,而想成為職員,首先你就得入學。
這幾年,孟津的工坊如雨後筍一般的冒出來,這也導致整個孟津對於職員的缺口極大,幾乎太平學裏專業學堂的人只要肄業,就不愁找不到一個較為體面的工作。
現如今,孟津的尋常人家,雖然子未必過的有多好,卻也勉強吃穿夠用,誰不指望自家的孩子能比自己要體面一些,這就如所謂的科舉讀書是中彩票,花費了功夫和錢財,才有機會中獎,而太平學讀書則像是氾濫的安獎,只要你花費了功夫和錢財,就必定有個獎在等着你,這個獎當然不如彩票那般值錢,可讓你扶搖直上,卻也能稍稍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只怕對於前者,除了存着痴心妄想地人才每對此孜孜不倦之外,絕大多數人寧願腳踏實地的選擇後者。
除了專門學堂和蒙學,現在太平學裏最興盛的就是經學了。
經學的傳統,可謂由來已久,這玩意從秦漢開始,一直到了如今,可謂已到了巔峯,所謂的經,其實就是儒家的經典,教你如何御人,教你如何作詩,教你經史典籍,讓你知道祖宗們在從前做了什麼,無非就是所謂的君子六藝罷了。這東西,其實就是眼下科舉的試考科目,這才是真正要做官的敲門磚。
基本上,所有的士族子弟,還有官宦人家,都得從這個學起,在這個時代,這才是正業。
太平學在兩年前開設了經學學堂,所收攬的,都是一些真正地位較高的人家子弟,當然,偶爾下頭的蒙學也會舉薦一些平民子弟就讀,説白了,這是真正最高端的英教育,只不過…起初的時候,經學學堂幾乎是無人問津,難有什麼作為。
畢竟真正的官宦子弟或者是士族子弟,亦或是大富之家,寧願都削尖了頭往那國子學和四門學裏去鑽了,即便是鑽不進去,族中也有私學,誰稀罕去那泥腿子遍地的太平學來着?
可即便如此,太平經學學堂依舊還是在維持,甚至太平公主李令月親自出來,聘請名師,不過效果也不過爾爾。
而真正聲名鵲起的時候,卻是在一年前。
一年前的時候,秦少游與關東士族合,緊接着,太平公主李令月出面,邀請關東士族的經學大儒來學中開講,神策府這個面子就算不給,太平公主殿下的面子總還要給,再加上到了後來,秦家與士族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便是不少關東士族,也開始謀劃與神策府合地時候,‘學術’已經開始先行於政治上的結盟,在李令月的數度邀請下,河東大儒來過太平學講學的便超過了七十餘人之多,這些都是平常人一輩子都難緣一見的大儒,而如今,卻一個個粉墨登場,不只如此,楊炯甚至還受邀,暫代經學學堂山長一職。
楊炯是議長,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鴻儒,這個時代,楊炯在經學和詩書上的地位,與王、盧照鄰、駱賓王三人齊名,至於這副山長,便是王,王也出自關東世家,少年成名,不過此人放形骸,早在高宗時便做了官,結果為高宗所不喜,因而被罷了官,等到武則天登基,又將此人找了回來,結果李敬業謀反,王的堂弟卻支持李敬業謀反,命運與楊炯一樣,也都因此而罷官,自此之後,他索閉門不出,而如今,卻被楊炯和李令月二人請了出來,負責督導經學學堂。
有這兩位天下最有名的大儒坐鎮,又有無數鴻儒通過同鄉、故舊、遠親的關係紛紛受邀前去經學學堂受聘為博士,太平學一時可謂是盛況空前,這些博士,其實家中都殷實無比,只不過是賣了李令月和秦少游的面子出山而已,好在李令月一月只讓他們上四的課,其餘時間,大可以走親訪友,並不受什麼拘束,因而大家的合作,倒也愉快的很。
孟津的太平學如今更像是一處學城,緊鄰着神策城的一座小城市,而經學的聲名鵲起,頓時成為了天下讀書人聖地。
無論是想聽鴻儒高論的,還是對其學問不以為然,想要與之爭辯的,再就是慕名而來,想受一下這太平經學的人,每駐留在學城的,就有上千人之多,甚至有不少人,都是從河北、關中趕來,求學者更是如過江之鯽。甚至於國子學都自嘆不如,國子學畢竟是朝廷的機構,博士都是官員,可是一般的士族出身的鴻儒,即便出仕,也願意入三省,誰稀罕去國子學教書育人,所以那些博士固然學問水平極高,卻往往沒有很高的聲望,而這裏,卻都是現成的名人,哪一個拉出來都是名動天下的人物。
因而現在太平經學水漲船高,卻不是什麼人想進就進,想要入學,非要神策府或者議員舉薦不可,一般人都望塵莫及,就比如狄仁傑這樣的身份,當真要求自己的子弟入學,倒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狄仁傑拉不下臉來,現在上官辰卻是願意引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