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127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261]萬曆二十年(1592),陳璘出山,前往朝鮮。
按照朝廷的原意,把這個愛惹麻煩的傢伙放出來,自然是要他賣命打仗,可不知為什麼,這位兄弟去了一年,竟然什麼也沒幹,官卻升得極快,剛去的時候只是個參將,很快就升為副將,萬曆二十一年,他已經當上了副總兵。
一仗沒打就混到這個地步,幾乎所有人都莫名其妙。
當然,陳璘除外,戰爭結束後,他懷揣着升官的秘密,高高興興地收拾行李去了福建,並就任總兵,憑藉他多年累積的撈錢經驗,發財致富指可待。
但紙包不住火,三年後,中和談失敗,沈惟敬的忽悠被識破,石星被判下獄,而另一個秘密也就此曝光。
原來陳璘兄並非只進不出,他除了能貪外,還很能送,石星收了他的錢,自然要幫他辦事,陳璘同志這才得以一路風,扶搖直上。
可是現在石星倒了,官自然是沒法當了,去監獄找他退錢估計也不成,虧了本的陳璘只好再次回了老家。
但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沒活幹,萬曆二十五年(1597),中再次開戰,朝鮮水軍全軍覆沒,李舜臣還在軍營裏扛木頭,要奪回制海權,只能靠明朝水軍了。
於是陳璘再次找到了工作,雖然兵部尚書邢玠極端厭惡這個老官僚,可他沒有第二個選擇。
萬曆二十六年(1598)六月,陳璘率五千廣東水軍到達朝鮮,與他一同到來的,還有鄧子龍。
鄧子龍,豐城人,時任欽差備倭副總兵,都督僉事。
要論年頭,他的資格比陳璘還要老,嘉靖中期,他就已經從軍打仗了,多年來,奔波於廣東、雲南、緬甸、福建,東征西討,戰鬥經驗豐富,而論人品,那就更不用説了,幾十年兢兢業業,從小兵幹起,不走後門,不搞關係,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
正因為他過於老實,沒有後台,到六十多歲,才混到副總兵,且平時沉默寡言,即使受了委屈,也不與人爭辯。萬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來打了勝仗,卻背了黑鍋,被言官參劾免職,他沒有辯解,只是默默地回了家。
但當萬曆二十五年(1597),他接到朝廷調令時,依然毫不猶豫地動身出發,儘管此時他已年逾七十,儘管他的職務只是副總兵,儘管他即將聽從一個年紀比他小,品行比他差的人(陳璘是總兵)的指揮。
就這樣,兩個格截然不同的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出現,將徹底改變無數軍的命運。
明朝那些事兒6[1262]安置鄧子龍後,故地重遊的陳璘見到了他的另一個下屬——李舜臣。
此時的李舜臣剛剛得到解,元均戰死後,他奉命重新組建朝鮮水軍,雖然朝中還有很多人看他不順眼,但眼下局勢危急,這個爛攤子也只能指望他了。
李舜臣之所以不招人待見,和他本人的格有關,此人雖才具甚高,為人處世卻不行,不善與人相處,碰誰得罪誰,作為下屬,是十分難搞的。
但陳璘乾淨利落地搞定了他,雖然他在國內一口粵語,官話講得鬼都聽不懂,但到了國外,也就無所謂了,反正無論官話、粵語,人家都分不出來,一概不懂。而陳璘也充分發揮了他搞關係的特長,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與李舜臣進行了良好的溝通。
這種方式就是寫詩。
一到朝鮮,陳璘就寫了這樣一首詩給李舜臣:不有將軍在,誰扶國勢危?
逆胡驅襄,妖氛倦今時。
大節千人仰,高名萬國知,聖皇求如切,超去豈容辭!
就文學水平而言,這首詩大致可以劃入打油體或是薛蟠體,還不是一般的差勁,但如果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政治水平十分高超。
前四句是捧人,作為李舜臣的上級,對下屬如此稱讚,也真算是下了血本。
第五六句繼承風範,大肆誇獎李舜臣同志眾望所歸,威名遠揚,但這只是鋪墊,核心部分在最後兩句,所謂聖皇求如切,隱含的意思就是勸人跳槽,建議李舜臣別在朝鮮幹了,到明朝去另謀高就。
縱觀全詩,捧人是為了挖牆角,挖牆角也就是捧人,渾然天成,前後呼應,足可作為關係學的指定教材,寫入教科書。
李舜臣被動了,於是他連夜寫了幾首和詩回覆陳璘,表達自己的慨。並同時表示,願意聽從陳璘的指揮,齊心協力,驅逐倭奴。
我一直認為,像陳璘這樣的人,無論明朝興衰與否,他都是餓不死的。
在成功實現團結後,經過麻貴鼓動,陳璘率軍參加了順天戰役,然而由於戰局不利,麻貴率陸軍先行撤退,水軍失去支援,只得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