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120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191]王參政二話不説,捲起袖子上前一步,就準備拉他起來這下子可是惹了大禍,李如松豈肯吃虧,看着對方上來,把凳子踢開就準備上去幹仗,好歹是被人拉住了。
許巡撫是個老實人,受了侮辱倒也沒説啥,御史王之棟卻想走胡宗憲的老路,投機一把,便連夜上書,彈劾李如松驕橫無度,應予懲戒。
事實證明,幹御史告狀這行,除了膽大手黑,還得看後台。
奏疏上去之後,沒多久命令就下來了——王之棟無事生非,罰俸一年。
但在這個世界上,大致就沒有明代言官不敢幹的事情,王之棟倒下來,千千萬萬個王之棟站起來,大家一擁而上,紛紛彈劾李如松,説什麼的都有,輿論壓力甚大。
這麼多人,這麼多告狀信,就不是內閣能保得住的了,但耐人尋味的是,李如松卻還是安然無恙,毫髮無傷。大家就奇了怪了,內閣的人都是你家親戚不成?
後來個把太監透風出來,你們的奏疏,皇帝都是看過的。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最大的後台在這裏。
説來也怪,萬曆對戚繼光、譚綸這種名將似乎興趣不大,卻單單喜歡李如松,把他看作帝國的武力支柱,對他十分欣賞,且刻意提拔,有他老人家做後台,那自然是誰也告不動的了。
簡單説來,李如松是一個身居高位,卻不知謙遜,且囂張至極,到哪裏都討人謙,碰誰得罪誰的狂妄傢伙。
但我們也不得不説,這是一個有狂妄資本的傢伙。
李如松的實力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發生叛亂,萬曆雖然已經修養五年,且一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叛亂逐漸擴大,眼看不管是不行了,便下令出兵平叛。
戚繼光已經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指揮官自然是李如松,於是萬曆命令,任命李如松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前去平叛。
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任命,所謂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並非是陝西一省的軍事長官,事實上,他帶領的,是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各省的援軍,也就是説,只要是平叛的部隊,統統都歸他管,不受地域限制,權力極大,類似於後來的督師,即所謂的平叛軍總司令。
而在以往,這種大軍團指揮官都由文官擔任,以武將身份就任提督的,李如松是第一個。
明朝那些事兒6[1192]得到這一殊榮的李如松着實名不虛傳,到地方後一分鐘也不消停,就跟當地總督幹了起來,不服管,合理化建議也不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兵部尚書石星看不下去,先去信勸他收斂點,結果李如松連部長的面子也不給,理都不理,石星氣得不行,就告到了皇帝那裏。
可是皇帝也沒多大反應,下了個命令,讓李如松注意影響,提督還是照做,跟沒説沒兩樣,石星丟盡了面子,索也不管了,只是放話出來:紈絝子弟,看他如何平叛!
然而石星大人明顯忽略了一個問題:紈絝子弟,就一定沒有能力嗎?
紈絝子弟李如松去寧夏了,在那裏,他遇到了叛軍,還有麻貴。
麻貴,大同人,時任寧夏總兵,和李如松一樣,他也是將門出身,但要論職業發展,這兩人實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早在嘉靖年間,這位仁兄就已經拿刀上陣拼命了,打了若干年,若干仗,到了隆慶時期,才混到個參將,然後又是若干年,若干仗,到萬曆年間,終於當上了大同副總兵,萬曆十年(1582)修成正果,當上了寧夏總兵。這一路走來,可謂是一步一個坑,吃盡了苦,受夠了累。
人比人,那真是氣死人,看人家李如松隨便晃晃,三十四歲就當上了山西總兵,現在更是搖身一變,當了討逆總司令,跑來當了自己的上司,麻貴的心裏很不服氣。
可還沒等他老人家發作,李如松就發火了,剛來沒幾天,就把他叫去罵了一頓,還送了他一個特定評價:無能。
這句話倒不是沒有來由的,李如松到來的時候,叛軍首領哱拜已收縮防線,退守堅城,麻貴也已將城團團圍住,並夜不停攻打,但這幫叛軍很有點硬氣,小打小守,大打大守,明軍在城下晃悠了半個多月,卻毫無進展。
麻貴打了多年仗,是軍隊的老油條,且為人高傲,動輒問候人家父母,平時只有他罵人,沒有人罵他。
但這次捱了罵,他卻不敢出聲,因為他清楚眼前這個人的背景,那是萬萬得罪不起的,而且他確實攻城不利,一口惡氣只能咽肚子裏,苦着臉報告李司令員:敵軍堅守不出,城池高大,十分堅固,實在很難打,最後還畢恭畢敬地向新上司請教:我不行,您看怎麼辦?
明朝那些事兒6[1193]雖然麻貴識相,但李公子脾氣卻着實不小,一點不消停,接着往下罵,麻貴一咬牙,就當是狗叫吧,罵死也不出聲,等到李如松不罵了,這才行個禮準備往外走,卻聽到了李如松的最後一句話:你馬上去準備三萬口布袋,裝上土,過幾天我要用。
攻城要布袋作甚?麻貴不知道為什麼,也不敢問為什麼,但有一點他是知道的,如果幾天後沒有這些布袋,他還要挨第二次罵。
幾天之後,李如松站在三萬口土袋的面前,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下達了簡潔的命令——堆。
麻貴這才恍然大悟。
李如松的方法並不神秘,既然敵城高大,難以攻打,那就找土袋打底,就好比爬牆時找兩塊磚頭墊腳,夠得差不離了就能翻牆,簡單,卻實在是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