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0091-010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91]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那麼請你打好包袱,準備好筆墨紙硯,明年二月你將要接人生的真正考驗--會試。

這個‮試考‬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才能參加,也就是説,你的對手將是其他省的英們,朝廷將在你們中間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但要注意,這三百人並不是我們經常所説的進士,他們只是"貢生",要想當進士,你還要再過一關。

會試‮試考‬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説下一關之前,我們要介紹一下科舉‮試考‬的考場,當時的考場可不是今天光線明亮的教室,還有一大堆家長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試考‬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其結構環境來看,可以稱其為牢房。

貢院裏有上萬間房間(大家可以估計一下錄取率),都是單間,有人可能覺得單間很好,別忙,我來介紹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單間,這種單間叫做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覺到,這幾乎就是一個籠子。考生在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和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裏面答題,晚上也在裏面休息,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着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在那盞孤燈下,在難以忍受的孤寂中,我們的先人滿懷着報國的理想,用堅強的毅力寫出了妙筆生花的文章,實在值得我們尊敬。

每一個經歷過這場‮試考‬的人都應該獲得我們的掌聲,不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敗者。

通過會試的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試考‬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試考‬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這些可憐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的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92]如果到了這裏,你還榜上有名,那麼恭喜你,你將會被派任官職。不過不要期望過高,此時分派的官職都不高,經歷這麼多苦難,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八品的縣丞而已,離縣太爺還遠着呢,但不管怎麼説,總算是當官了吧。

科舉‮試考‬不但是獲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讀書人追求榮譽的途徑。對他們而言,狀元就是他們的目標,雖説文無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狀元也是人,憑什麼不是我?!

事實也是如此,但狀元雖很難得,三年才有一個,產量很低,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讀書人心中的最高榮譽並不是狀元,而是另一種稱號,這才是每個讀書人朝思暮想的,獲得這一稱號的人將成為傳説中的人物,為萬人景仰!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説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這是真正的高難度動作,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裏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就要求考生光是學問好還不夠,必須反應快,長得比較帥,才有可能獲得這一稱號。所以要得到這一稱號是要有一定運氣的,祖墳上豈止是冒青煙,簡直是要噴火。

這種人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兩個,一個是洪武年間的安徽人黃觀;另一個是就正統年間的浙江人商輅,非常厲害。商輅在歷史上有一定地位,後面我們還要提到他。

自隋唐開始科舉後,獲得這一榮譽的只有十三個人,分別是唐朝兩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是值得我們崇拜的。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篇第二十四章章節字數:3975更新時間:07-02-2215:50[93]參加科舉考進士是為了當官,隨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來越多,世俗的名門望族勢力慢慢消退,科舉進士們形成了所謂的科舉勢力,也就是後來的文官羣體,這一羣體給明朝的政治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他們形成了類似黑社會的組織結構。上可威脅皇帝,下可統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們先看看他們的組織內的運行秩序。

我們前面説過,進士一錄取就可以候補官員,而舉人要當官,就難得多了,他們要參加三次會試,如果實在沒出息,還是不能考過的話,就可以到吏部去註冊,過幾(從一到幾十不等)年,官員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會把這些舉人翻出來,選擇其中一些人去當官。這個叫"大挑"。那麼大挑的標準是什麼呢,説來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長相,選擇方式類似現在的警察局認人,舉人們如同嫌疑犯,幾十人一隊,站在吏部大臣們面前任人挑選。

這個時候,長得醜的可就真是叫天不應了,肯定是沒有你的一份了,早點回家吧。

其實長得醜不是你的錯啊!

選中的舉人就可以當官了,這些舉人雖然沒有考上進士,但也算是上過榜的,所以他們叫做一榜出身,而進士就叫兩榜出身,大家畢竟都是‮試考‬出來的,所以進士們也把舉人看成自己的同類。也就是所謂清

這些清們內部的秩序區分很有趣,需要詳細説説,大家瞭解這些規則後,就能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團中發生的很多歷史事件。

我們列舉出五個官員來説明這個問題,給他們分別命名為甲、乙、丙、丁、戊,這五個人的職務是這樣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禮部郎中(五品),丙是刑部員外郎(從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講學士(從五品),戊是佈政史參議(從四品)。

這五個人中甲、乙、丙、丁都是進士,戊是舉人出身,他們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後,他們按照秩序坐下,大家開始談話,由於説的不是公事,自然要從出身講起,此時戊一定會先退出,為什麼呢因為他夠聰明!雖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談的是進士的事,你一個舉人連殿試都沒有參加過,湊什麼熱鬧。這就類似現在開口問學歷,他是北大,我是清華,您呢,總不能説是克萊登大學畢業的吧。這個時候上去無異於自討沒趣。而且這些進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歡講登科時候的事情,一開口就是想當年,老子如何在殿試中應對自如等等,就如同圍城裏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拋出一句。

其實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問,慌不擇路爬出去的,誰知道呢。這是見面的第一步,擺出身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進士,那就好談了,談下一個問題,何時中進士的。一談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資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這就類似今天見面問人:您的哪一屆畢業的啊,喔,是師兄啊,失敬失敬。當時可不是説兩句就能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禮了,這是規矩,不管你官和年紀比對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禮。這是第二步,擺資歷。

[94]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進士,也有個優等名次的問題吧,甲説:我是三甲同進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進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這個時候丁説:我是庶吉士。

那幾位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來行禮,這是因為庶吉士實在來頭很大。

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英‮試考‬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當大學士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