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一千零九節郡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丹霞渡位於紫柏山脈的最南端,北面就是紫柏山脈南麓的丹霞嶺,丹石如霞,遂名丹霞嶺;而赤丹岩層,從山嶺一直延伸到萬濤河底,使得上下百里延伸的河段也是丹赤如霞。

丹霞渡除了作為大崇西部區域橫跨萬濤河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外,更是因為連通安西、北庭、西北域、中州四域,而尤其顯得重要。

雍京強盛之時,西北兵馬雖眾,但御魔於北線,丹霞渡及附近的城池僅有少量的地方治安兵馬駐紮。

還是在建興三十九年魔劫暴發之後,數以百萬的魔兵經東北域進入中州,西北三宗擔任雍京不守,魔兵主力有可能繞到萬濤河的南岸進攻西北域,才使姜晉率部進駐丹霞渡來修築防線。

從丹霞渡從西,萬濤河曲折淌六萬餘里,從橫斷山脈的東北麓入海,是為萬濤河的下游河段。

萬濤河下游河段南部是安西柱國將軍府的地盤。

照理來説,萬濤河下游河段夾在西北域與安西兩個柱國將軍府的轄區之間,是崇國人族的腹地,不用擔心會受到魔族的攻擊。

不過,在塔山防線崩潰之後,安西境內的宗閥世族也都人心惶惶的倉促西逃、撤入橫斷山脈,最後在越朝的威下,被迫在橫斷山脈東麓重新整頓兵馬、構造防線,但從丹霞渡往西、三四萬裏的萬濤河域就完全暴出來。

這實際上西北域所面臨的防禦壓力倍增,南面僅僅守丹霞山已經不夠,還要將丹霞渡往東到橫斷山脈東麓山嶺之間四萬里長的河段都防守起來才行。

然而不管怎麼説,作為萬濤河、紫柏山兩道防線的銜接點,丹霞渡的地位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陳海從安澤城北返的第一站,也是趕到丹霞渡,跟姬江野、元周、秦虎山、蒼禹、左耳、姜晉等人會合。

符書傳訊,姬江野、奚同光、元周、秦虎山等人也早就知道陳海此時安澤城見烈王秦虎的結果,雖説分藩跟最初所預想的有很大的不一樣,但眼前當務之急,還是要化解分歧,使南北能夠聯合起來御魔。

陳海也就在丹霞渡就藩,正式更改西北域及北廷地域為北陵郡國。

除了紫柏山東面有鬼奚老魔統領的玄陰谷、天呈山五六百萬魔兵外,莘山老魔也率四百萬輪迴殿魔兵從雍京北上,往丹霞渡進而來,天羅谷以北所面臨的壓力反倒最少。

大戰一觸即發,封藩就藩之事自然也是一切從簡,就算是陳海的北陵郡王印,也只是在利用之前的西北域柱國將軍印除字重刻而已。

其他侯國王佐將臣的印信,也都是陳海這邊煉刻好,再在符書中向安澤城報備;洶洶魔劫之下,大崇帝廷窘迫到這等程度,也可見大崇人族的兇險了。

越過萬濤河,並沒有險峻山嶽將南面而來的魔族擋住,因此丹霞渡實是北陵必守之地。

照烈帝所推行的分封之策,北陵郡國的王都,應該建在陳海的直轄封邑之內,以便陳海治理直屬封邑時也能同時治理郡國廣袤的疆域,也就是説王都需要安排在魔獐嶺到天羅谷之間四五千裏範圍之內,同時包括一整套軍事、行政以及管轄宗門的體系,也都需要在王都建立起來,然後才有可能行之有效的管轄東到室韋山、西到墜星海、南到萬濤河、北到天羅谷、包含燕州、血煉場兩座小千天域的廣袤地域以及六十多億凡民。

然而即將暴發的大戰,重心在東南,而不在北線。

陳海一方面將北陵城定為王都,使左耳擔任王都留守、元周擔任北鎮大都督,共同統領從魔獐嶺到天羅谷及燕州的軍政及防禦事務。

除左耳、元周,北線僅留盧少商、沙天河、餘蒼等十位天位真君。

董寧、蘇綾則隨楊巧兒都回燕州,負責統轄燕州的軍政事務;這時候天位境、天魔境強者不能進的燕州,自然是最安全的,天營學宮也已經暫時遷入燕州,在黑山附近跟天機學宮、神陵山學宮進行合併。

沒有多餘的天地防護大陣,這也是防備魔尊級的魔族強者突然潛入到北陵郡國的腹地濫殺一通,重創北陵郡國的後備力量——這時候也只有軍中才不怕魔族強者的突襲。

除此之外,陳海與眾人商議,決定將在丹霞渡以北、丹霞嶺以西一座叫延慶的小城之中,並將延慶小城更名陵州,作為南鎮駐地進行擴建。

陳海親自兼領南鎮大都督,統轄紫柏山、萬濤河兩條防線的守備。

符思遠擔任掌握宗門事務的天樞院使、姬江野擔任署理郡府侯國政事的崇政院使,以及秦虎山、奚同光擔任輔佐防備軍務的左右國尉,加上元周,可以算是北陵郡國除陳海之外的五大巨頭——左耳、蒼禹倒更像是陳海的家臣,除了協助陳海處理封邑事務、執掌待衞親兵外,在郡國之中的權柄,卻是不如符思遠、秦虎山、奚同光、元周、姬江野五人。

這也是烈帝秦冉的任命安排。

接下來就是兵馬的調整。

原北陵軍部分,再從西撤北庭防衞軍及西撤宗族子弟裏徵將卒,湊足一百五十萬人馬,編入北鎮軍。

北鎮之下不再分都護府,直接統連屏馬山以北的北線防務。

在陳海南下期間,龍驤先遣軍以及一部分北陵軍,已經在謝覺源、苗鳳山、董良、蒼禹、姜晉、雷陽子等人的統領往南轉移,此時已經集結到丹霞渡準備戰從雍京而來的魔兵。

南鎮將下設五個都護府,分守紫柏山三個隘口以及在萬濤河下河形成兩個防禦支撐點,這主要是紫虛宗、萬仙山、元陽宗、玄皇殿四宗的原班人馬組成,每個都護府編一百萬兵馬,分別受奚同光、秦虎山兩人節制。

而天鶴宗等三宗兵馬,以及北陵軍部分,再加上從紫虛宗、萬仙山、元陽宗、玄皇殿四宗調一部英將卒,將組建三百萬人馬規模、受陳海直接掌控的南鎮軍。

陳海還同時將秦謙、符少羣等將領都調出來編入三十萬人馬龍驤軍,作為他的王都營軍。

所有的人馬調整,都在現有的基礎之上,竟然可能減少干擾,這麼一來,整個北廷郡國除了腹地郡縣侯國的地方防衞兵馬,陳海在各條戰線能直接調用的兵馬編有南鎮軍、北鎮軍以及歸屬南鎮所轄五都護府以及龍驤軍共計九百八十萬。

除去天南國、越國直接派入的鋭援兵,就大崇舊有勢力而言,此時也就烈帝秦冉在安澤的四百萬兵馬有些戰鬥力,南黎、南詔以及安西三大郡國,名義上還能各編三四百萬兵馬,但是能剩多少戰鬥力,就真的很難説了。

南黎宗閥世族逃入雲嶺,治下凡民不足五億,怎麼可能供應得了包括駐守安澤城的玄元軍、南黎防衞軍在內的八百萬兵馬?

同樣的道理,南詔諸宗也放棄大片的土地,逃入岷山,此時僅在岷山西南擁有不到十億的治民,同樣難以供應四五百萬的鋭將卒進行長期而艱難的御魔戰事。

安西諸宗一度想將麾下兵馬縮減到一百萬左右,因為安西諸宗手裏所掌握的資源,也只能勉強維持那麼大規模的兵備。

相對而言,北陵郡國在接納二三十億人族逃到紫柏山以西,即便途中饑饉疫病而亡者數以億計,但也使得北陵郡國此時所轄的凡民,包括燕州在內,逾六十億。

事實上,也可能説大崇所殘剩的最後一部分元氣,也主要都在北陵郡國了,然而也唯有如此,才能支撐住上千萬鋭兵馬的戰事消耗。

陳海並不想縮到萬源河後面被動的防守,在藩國之事梳理好之後,他就直接率領龍驤親衞軍越過萬濤河,抵達丹霞渡東南三千餘里外的太華山。

太華山僅能算紫柏山在萬濤河南岸的餘脈,山脈綿延兩千餘里,彷彿一座狹長的屏幕,橫在萬濤河的南岸,擋在丹霞渡之前。

太華山雖然地勢頗險,但左右南後皆是平川,無法切斷魔兵西進或北上的步伐,之前三宗僅僅在太華山設立了哨崗。

三宗不在太華山構築防線,是因為之前人族後馬不習慣,也不喜歡跟魔兵主力進行傷亡慘烈的野戰,更希望利用山河之險,將魔兵的進攻路徑給堵死,因此戰據太華山沒有必要,守軍很容易就會被魔兵合圍剿殺。

陳海的戰術要遠比傳統積極得多,也不懼與魔族野戰,這時候陳海將防線推到太華山,魔兵主力就輕易不會將側翼暴出來,隨隨便便繞過太華山去進攻北陵人族其他的城池或防壘——太華山實際將成為比丹霞渡地理位置更優越、能兼顧紫柏山及萬濤河防線的銜接點。

陳海決定將三十萬龍驤親衞軍、二百萬南鎮軍都調到太華山構造防禦支撐點,莘山老魔率領在雍京大肆噬血食、實力大增的輪迴殿魔兵主力,距離太華山已不到九千里。

建興四十五年,同時也是烈帝元年,陳海站在太華山的雲海之上,他此時已經能直接受到魔煞滔天而來。

陳海將庚陽金雷陣以及兩座萬仙誅魔陣都部署在太華山,二百三十萬鋭、愈六萬輛天機戰車也都駐紮在太華山,他倒想看看莘山老魔率輪迴殿四五百萬鋭魔兵過來,會不會立時就對太華山展開攻勢…

魔兵很顯然不會直接過來去撞這塊鐵板,其主力停在南面四千裏外的陰魂嶺之中就不再向前,除了不斷的從後方運送枉死骸骨過來堆造萬魔枯骨大陣外,魔兵前鋒數十萬鋭則徑直轉向,往西而行。

魔族很顯然還是想將南鎮軍從有天地大陣守禦的堅固防線裏引出來進行野戰。

魔族這時候顯然也很清楚,天機戰車在沒有馳道、顛簸的原野裏奔馳,壞損率極高,唯有崎嶇不平的荒嶺之間長距離運動戰,才能將魔兵魔將的身優勢發揮出來。

陳海倘若對魔族置之不理,輪迴殿魔兵主力西移,既可以噬橫斷山脈以西的人族殘留棲息地,甚至也可以到萬濤河下游,分出小股兵馬越過萬濤河,進入北陵境內襲殺、平民。

即便不動用魔君、魔侯級的存在,動輒潛伏上萬裏深處血腥殺一番,小股的魔校、魔將越過萬濤河滲透進來,也能將萬濤河以外千里縱深,殺得血成河。

千里縱深內,想要攔截小股的魔族英戰力,是很困難的。

海東大陸近兩百億凡民在魔劫中死去,使得魔族在中州、北庭、東域用億萬人族屍骸堆積數百座養魔地以及十數座萬魔枯骨大陣,這使得魔族劍走偏峯,培養魔校、魔將級的中堅力量,實要比人族宗門更為快捷。

而崇國幾次毀滅的慘敗,使得明竅、道丹境以上的英戰力鋭減,魔族倘若動用魔校以上的鋭戰力,對北陵境內進行滲透作戰,北陵應對起來將極為狼狽…

然而拖延到下一個冬季,等萬濤河、怒川江徹底結冰凍實,魔族主力甚至可以突然從萬濤河防線穿過去,毫無障礙的進入北陵腹地進行作戰,陳海到時候除了倉促率主力與此決戰,也別無他法。

要不然此時退到萬濤河以北、紫柏山以西的四五十億凡民,不知道要被魔族生活吃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