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揚之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書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左傳》所載列國人語言書訊,其辭旨如出一手。説者遂以為皆左氏所作,予疑其不必然,乃若潤整齊,則有之矣。試以《詩》證之:《揚之水》三篇,一《周詩》,一《鄭詩》,一《晉詩》,其二篇皆曰“不束薪”

“不束楚”《邶》之《穀風》曰“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雅》之《穀風》曰“習習穀風,維風及雨”

“在南山之陽”

“在南山之下”

“在南山之側”;“在浚之郊”

“在浚之都”

“在浚之城”;“在河之滸”

“在河之漘”

“在河之涘”;“山有樞,隰有榆”

“山有苞亻樂,隰有六駁”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馬”

“言採其虻”

“言觀其旂”

“言醿其弓。”皆雜出於諸詩,而興致一也。蓋先王之澤未遠,天下書同文,師無異道,人無異習,出口成言,皆止乎禮義,是以不謀而同爾。

譯文《左傳》所收錄各國的語言、記載、陳訴,遣詞造句的意旨如出一人之手。解釋這種現象的人就以為都是左氏一人寫的,我懷疑不見得如此,至於潤加工那是有的。試以《詩經》證明這一點:國風中《揚之水》有三篇,一在《王風》,一在《鄭風》,一在《唐風》,其中兩篇都有“不束薪”,”不束楚”《邶風-穀風》有“習習穀風,以陰以雨”《小雅-穀風》有“習習穀風,維風及雨”

“在南山之陽”,“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在河之滸”

“在河之漘”

“在河之涘”;“山有樞,隰有榆”

“山有苞亻樂,隰有六駁”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馬”

“言採其虻”

“言觀其旂”

“言醿其弓。都分別出自各篇,可情致是一樣的。原是先王的恩澤為時不遠,天下人書寫同樣的文字,老師沒有不同的學説,人們沒有不同的風習,出口成言,都受禮義的制約,因此就不謀而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