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一百四十四回江山為盤民為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百四十四回英主下棋江山為盤民為子玄武湖古稱桑泊。原來只是一塊因斷層作用而形成的沼澤濕地,湖水來自鐘山北麓。三國時吳王孫權引水入宮苑後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態。因為玄武湖玄武湖位於燕雀湖和宮城之北,故又名“後湖”或“北湖”秦始皇滅楚後改金陵為秣陵縣,玄武湖更名為秣陵湖,因漢時秣陵都尉蔣子文葬地湖畔,孫吳時孫權為避祖父孫鍾名諱,遂名“蔣陵湖”劉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疏浚,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成了出水面的小島。其中最大的為“蓬萊”

“方丈”

“瀛洲”三島,合稱“三神山”或許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環洲和櫻洲的前身。傳説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兩次出現“黑龍”(很可能是現在的揚子鍔),因而又改稱玄武湖。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大肆擴張南京城的範圍,玄武湖從此成為南京城東北城牆外的護城河,湖面僅及六朝時的1/3,且在中洲(梁洲)建黃冊庫,作為明朝政府貯藏全國户口賦役總冊的庫房地,不允許一般人隨便進入。時人乃有“瀛洲咫尺與去齊,島嶼凌空望。為貯版圖人罕到,只餘樓閣夕陽低”的諷喻。

如今,新朝初立,李無庸喜愛玄武湖的風景,毫不猶豫的下了一道聖旨,把玄武湖作為皇家園林,被稱為上林苑,也可作為檢閲軍隊所用。麟洲處於玄武湖中心位置,與翠洲南北遙遙相對,翠亭就坐落在上面。而翠亭之上,一個身着月白長褂的年輕人與個四旬的中年人正安詳的下着棋。

“軍師,今難得偷的半閒,所以招先生來陪陪朕手談一局。沒有耽誤先生到秦淮河去散心吧!”身着月白長衫的李無庸微笑的望着對面的宋獻策。

宋獻策手執黑子,臉皮通紅,嘴角*動了幾下,顯然是有苦説不出。好半響才説道:“與陛下手談是臣的莫大榮幸。既然如此係,臣就先走一步了。”宋獻策執黑,李無庸執白,長者執黑,執黑者先行,這種情況也只有劉謙與宋獻策有這樣的待遇,對劉謙,李無庸是個晚輩,儘管他如今是個皇帝;對宋獻策,他是尊重,而宋獻策也深知這點也不推辭。

邊角,宋獻策下了個邊角,倒是在李無庸的意料之中,接着李無庸也走了一步,居然也是個邊角。宋獻策猛的眼睛一亮,論棋藝,在李無庸未登基前二人也切磋了許多次,以前李無庸毫不猶豫的落於天元,問鼎之心昭然若揭,而如今登基後居然只下了邊角,倒是讓人奇怪。聰明的宋獻策思索了半響,方才啞然失笑。宋獻策佔東北,李無庸佔東南,如同天下大局一樣。宋獻策心裏一亮,肚子裏暗思道:“我説陛下您每政務繁忙,奏摺都堆的山一樣高了,哪裏還有時間跑到這裏看風景,原來是心裏有事。難怪你剛下朝就找我來,這局恐怕是很難分出勝負來了。”

“軍師,平時你我君臣雖也有輸贏,但是你我卻不在乎輸贏,但今,朕與先生要賭的彩頭,不知先生敢否?”李無庸嘴角出一絲微笑,淡漠從容,彷彿勝利已經入了囊中似的。

“不知陛下想賭什麼?”宋獻策既然知道李無庸這次手談的目的,心裏也就放心許多了,嘴巴也不顧忌起來。

“先生若是贏了朕,待先生駕鶴後,與國丈一樣,靈位位於朕之上。”李無庸漫不經心的下了一個子,彷彿是象隨手扔了一件小東西一樣。

倒是苦了對面的宋獻策,手中的棋子失落掉在棋盤上,如今的太廟之上也只是追封了兩代而已,百年之後,立於李無庸之上,是何等的榮耀,宋獻策想都不敢想。

“哈哈,落子無悔,軍師,你要是輸了,把你家珍藏的那瓶四十年的竹葉青拿來送給朕,如何?”李無庸見宋獻策的那顆棋子跌落的位置,彷彿見到了勝利已經向自己招手了。

“這下學問大了,學問大了,還是小心點好。”宋獻策藉着取棋子思考的機會,偷偷的拭了一下額頭上的汗珠。價碼如此之大,價碼如此之差別,宋獻策再也看不清楚李無庸下這場棋的目的了。

“觀棋如觀人,先生下棋喜劍走偏鋒,出奇不意,不愧是位智者。”局到中途,李無庸突然停了下來,盯着宋獻策微笑道。

“陛下下棋,舉重若輕,或奇、或正,有時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有時分土必爭,變化多端,讓人毫無規律加以揣測,端顯陛下用兵之道。”宋獻策當然知道今天的戲來了,也把棋子放了下來。

“但無論怎樣變化,均有規律可言,只是別人沒有發現罷了,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要懂的取捨罷了,兩者均有害,取其輕者。朕也是這樣,用最小的損失來換取最大的利益。”李無庸不可琢磨的説了一句,其中的寓意卻很深刻。

對面的宋獻策心裏一動,猛的站了起來,起下襬,跪倒在地,大聲道:“臣宋獻策懇請陛下准許臣每年上繳朝廷俸祿一千兩。以抵賦税、丁役、徭役。”李無庸聞言大喜,朗朗一笑,站起身來,走上去扶起宋獻策,拍着他那枯瘦的雙手,嘆息道:“還是先生知我啊!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不但關係到朝廷的本,還是關係到天下百姓的生存問題,本朝不同於前朝,各種賦税壓在那些窮苦百姓身上,天下百姓何其苦也。攤丁入畝與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關係到天下百姓的生存,先生能有如此心懷,朕替天下謝過先生了。”宋獻策聞言忽然哽咽道:“臣一直以為自己聰慧,如今才知道什麼才是大聰明,陛下以身作則,不設體己銀,不設私庫,也同天下臣工一樣拿俸祿,如此方為天下英主。”

“朕拿的可比你們多,每個月十萬兩,朕還擔心花不完呢!”李無庸見宋獻策也認為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好,也不由的開起玩笑來。其實李無庸在自己決定拿俸祿,税收的時候,就知道這件事已經辦的差不多了,皇帝自己都自己拿俸祿養活自己一家人,照樣銀抵差、抵糧,這些做臣子的能逃嗎?你比皇帝還大嗎?之所以如今還沒動靜,也不過少了一個出頭的人罷了,而宋獻策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至於他所納的一千兩,本不能動他的本,李唐王朝奉行的高薪養廉,俸祿之高遠多於前朝,象宋獻策這樣的一品大員月俸也有一萬兩。至於其他的人,所納的税收也是據品級和俸祿的大小合理安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