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當着了一身裉了的宮服的賀公主來到翰成面前時,翰成大吃一驚:出了什麼大事?怎麼這才幾天未見,一個活潑潑的賀妹妹竟成了這樣兒?
元宵節剛過,賀公主便被母親帶來的一個意外消息震驚了:父皇已經和朝中眾大臣議定把自己聘與大司馬尉遲迥的兒子尉遲公子為!
賀公主似被人砸了一,呆在那裏半晌説不出話來。稍頃,突然長跪在母親面前失聲痛哭起來!因滿腹心思無法明説,竟是越哭越痛,任憑母親怎麼問、怎麼哄,始終説不出一個字來。
李娘娘甚是詫異:女兒長這麼大,除了陛下要她去突厥和親那次,還從未見她在自己面前如此痛哭過!就是那次突厥親之時,公主還敢拚死反抗,也能説出為何不肯嫁突厥太子的原故。這次為何只是痛哭如此,卻説不出原故來?
娘娘一邊拉她起身,一邊勸道:“女兒快起來!女兒如此傷心所為何故?這次你父皇不是把你遠嫁它國,而是三代王公、附馬世家的尉遲府上。女兒自小與佑公子也曾相識,元宵節那天又見過他,無論學識相貌還是騎武功樣樣過人。這樣的人物,女兒還看不上麼?”因見公主仍舊悲咽不已,李娘娘更是驚愕不解了:“女兒,為了你,朝廷又格外晉他為三品武職,將來效力朝廷,自然還有機會晉升。依娘看來,這門親事並什麼無不妥之處,我兒何故竟致煩痛如此?”末了,在李妃的細心盤問下,公主終於吐吐地説出了自己的心事。不料娘娘聞聽大驚失:“天哪!這如何了得?你…你竟忘了你是大周公主了麼?尉遲公子哪一點不比那個孃的兒子強啊?你竟敢…”
“憑他是神仙聖人,女兒此生非周家不嫁!”
“休得胡説!我兒莫非糊塗了不成?漫説你是堂堂的大周國公主了,就算一般皇族子女的婚嫁,也必得為聽命朝廷的。就算沒有尉遲家,你父皇也自會把你嫁到別的家勢顯赫、數代王公之家的子弟。哪裏會允許你嫁一介寒門子弟、宮中僕婦的兒子啊?!”娘娘又氣又急地淚勸説公主。
“母親,翰成哥雖出身平民,卻是文功武衞過人之人。不僅諳知兵法、勇威過人,還建下大功,並曾救了我哥的命!母親,像翰成哥這樣文韜武略過人、志向遠大的人,終究會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的!女兒懇求母妃和皇兄成全。”公主哭道。
“女兒休得胡言亂語!此事誰也幫不了你,只怕還會被你連累。上次你拒婚不嫁,那是因為你父皇也捨不得你遠嫁大漠酷寒的北。這次你不嫁三代王公的尉遲家,卻去做一個僕婦的兒媳婦,漫説母親只是一介沒有家族靠山、自身難保的嬪妃了,就算母親是他國公主、大周皇后,就算是當今你皇祖,以能成全你麼?”李妃心煩起來。
“母親是經過大坎坷過來的人,當知人生富貴榮華、貧賤生死統不過瞬息煙雲。他隨哥哥平西已立有大功,並兩次救助哥哥,醫治士兵,若父皇能按功論賞、賜爵加官,他便可與女兒比肩,有何不妥?再説,孃不是已為宮中五品掌衣女官了麼?周將軍不是也為四品揚威將軍了麼?清知女兒並不看重榮華享樂,難道連孩兒這唯一的心願竟也不肯設法成全嗎?”公主依舊懇求道。
娘娘道:“女兒,你真是痴心妄想。就算他能憑武功做了大將軍、上大將軍甚至開府大將軍,又如何能與尉遲家、竇熾家、李柱國、隋國公那些世代王公之家相比?他們這些王公勳爵樹大深,功高權重,各大王公家族之間又有着盤錯節的姻親聯結,平時,就連你父皇也對他們禮讓三分的啊!”
“母親,女兒不管什麼王公世家、柱國將軍,女兒就想和那農婦的兒子去過百姓的子。如果母妃皇兄和父皇都不肯答應女兒,縱然這世上千百條生路都堵上了,總還有一條死路,只怕誰也攔不住的!”娘娘的臉青白起來,咬着牙説:“我兒,這次你就是真的死了,你父皇也不會答應你嫁那孃之子的!今天是娘知道你這份心思。若是他人得知,只怕那周家兒子連今天晚上都活不過去了!”公主聽了母親的話,又驚又痛:“母親!女兒即使不能和他同生,也要和他同死…”公主丟下這一句話,頭也不回地跑出了紫雲殿。
李妃見女兒竟這般死心,又氣又痛又憐,因怕公主出什麼事,急忙令兩位心腹悄悄跟着,有什麼異常舉動趕快來報。
議定尉遲公子與賀公主的婚事後,武帝令孝伯與寧蜀公商議嫁娶之事。
孰知,那尉遲公子連着兩番上奏,聖眷隆恩,然自己未曾為國家朝廷效犬馬之力,不願受領朝廷格外恩賜。奏請聖準自己建立武勳後正大光明地得以晉封。並奏請以三年為限,恩准他離京西戍蜀秦邊地,沙場建功後再娶公主。武帝心下讚歎尉遲公子的志氣,不住他兩番三次的上奏,便來到後宮與李妃商議此事。
李妃見尉遲公子奏請緩娶公主,便到事情還有轉機,不覺鬆了一口氣:“陛下,公主年齡尚小,加上突厥親時撞傷,時有暈痛發作,尚未平復,曾在臣妾面前透眼下最恨婚嫁二字,臣妾暗裏還在擔心呢。眼下尉遲公子執意如此,公主若能留在宮療養兩年身心,倒正合了臣妾的私心了。”武帝聞言,當下便敕準了尉遲公子的奏請。只因掛念姑母大長公主年邁之人,子孫又多不在京城,便同時詔令尉遲佑之父尉遲迥還京,總理京師宿衞之職。
大長公主見聘定公主之後,佑兒仍舊執意還要離京,又見陛下特詔長子尉遲迥還京,雖心下不樂,卻也沒有阻攔的理由了。
上元過後,武帝率部南巡,詔敕太子留守京師實習署理朝政。
太子在京中每兢兢業業,不敢有半點的懈怠,而且每早晚總要先過紫雲殿來問候母妃一番。
因為公主的原故,李妃又幾番詢問了一番有關周家兒子的情形。太子把周將軍從比武奪魁到跟隨自己出徵,從以少林藥方為大軍治病到以奇謀勝敵,細細地對母妃説了一番。又嘆道:“父皇對周將軍這人也很讚賞的。曾對兒臣説,可惜周將軍出身寒門。若為公侯子弟,必可成為朝廷國家的棟樑。”李妃暗自思量,若果然這樣的話,女兒倒也算得識人。又想,眼下若是太子在位,此事便有幾分指望。周將軍不僅人生得英武俊逸,又文韜武略過人,還是太子擢拔起來的親信。最要緊的是,做為女人,她知道女人最看重的就是兩情的相悦。雖説周將軍的母親是孃身份,但畢竟還是不同於一般宮人的,一冊詔書倒也可以晉封為夫人的。
可是眼下卻是本行不通的!二十多年的夫,李妃太清楚了陛下的情和為人了。他無論如何也決不會允許他的女兒下嫁一個平民的兒子。一如掖宮後位虛設十幾年,他也不會冊封自己為後一樣。除非周將軍果然是一位曠世奇才,恐怕也得等到他屢建戰功、名振朝野之後,才有可能得到陛下的重視。
然而,自古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真正能身經百戰且功勳赫赫,最終又能完好生還者又有幾人?即令周將軍果有神佛佑護,最終建下百戰奇功而不死不殘,也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了。而公主眼下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又有什麼理由一直拖延下去呢?雖説尉遲公子自己提出三年內不談婚娶,短短的三年又能出什麼奇蹟?
李妃只有再四地囑託太子:“皇兒,這十多年來,周將軍的母親對我算得上忠心耿耿第一人。沒有她,只怕你妹妹幾次都沒命了。如今她兒子陣前又救了你的命,幾次立下大功,也當格外提攜的。再則,皇兒若能晉升幾位自己的心腹將帥,想來也更靠得住一些兒。”
“母親説的有理。兒臣舊重文輕武,吐谷渾一戰才吃了大虧。兒臣今後要在武功上建樹一番。父皇這次出巡前説過,再次舉兵平定叛服無常的吐谷渾,為來年一舉滅齊清除後患。兒臣曾向父皇請纓,求父皇准許兒臣能再次率兵西發。”
“你父皇答應了麼?”
“父皇有些耽心,此番是孤軍作戰。父皇擔心皇兒萬一有什麼閃失。不過父皇倒是詢問了皇兒有何破敵之策。皇兒答説與突厥之戰中,皇兒用心研磨,發覺對付他們這些西北善騎的遊牧部落,一是儘可能不用戰車,少用步兵,加強騎;二是兵不厭詐,聲東擊西,誘敵入我骰中,再輔之以奇兵、飛兵方可制勝,且忌遠征久戰。”一段子以來一直為公主之事煩惱憂患的李妃,見太子的談吐舉止和文治武功果然比往進益了,心下不覺欣,微笑道:“你父皇的意思呢?”
“父皇南巡之前説,他回京後和朝臣們再商議一下。母親,戰前武將的升遷向有殊例。周將軍西進征討若再建奇功,皇兒再格外奏請父皇,便有望晉他為上品之職了。”李妃微微點頭,如此,事情雖很緲茫,畢竟也有些希望了。
自陛下準了尉遲公子奏請,李妃以為原有三年的子可以從容打算時,倒也鬆了口氣。誰知,公主身邊的宮人突然跑來稟説:平素恁地活潑快活的公主,不知何故,近些子突然吃齋唸佛起來。而且竟連綺羅也不穿、粉黛也不施了。娘娘的心不覺緊了——公主這般變化,只怕遲早會引起陛下的注意。
果不其然!
武帝南巡迴朝後,因一直忙着朝廷之事,後宮兒女的事一向也並不大留心。直到前兩天他在紫雲殿的小花園遇到公主,見公主只穿了件素布袍子,滿頭青絲也只拿一竹木髮簪挽着,以為女兒是回應了自己新近提出要後宮和臣民節儉一切用度、為來年全面伐齊積蓄一切財力的詔敕,因而在李妃面前刻意誇了一番李妃教導有方,公主知道體恤父皇母妃,懂得顧及國家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