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王軌受此羞辱,一腔惡氣未能殺出,便被孝伯等人強行拉入帳去,滿腹羞怒無處發,進得殿帳,一劍把個案几一劈兩半,一邊跺腳大罵鄭譯,末了竟連楊堅和太子也給捎帶了進去。罵太子營蠅狗苟,
結小人,把這種下
的廢物也給帶進軍營,還竟敢如此擾亂軍心、蔑視軍法。一邊咬牙發誓:此番西吐之戰,他決不會為太子出半點力氣了!他倒要看看,那個鄭譯怎麼用他的《破陣子》和《定西番》去平定吐賊,又怎麼去凱旋覆命《朝天子》!
是後多,竟一直託病在帳,再不肯理會太子,更不向太子奏稟用兵方略了。
孝伯這裏呢,因陛下當初把輔佐教誨太子的重任付自己,心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若與太子常處,留給他人的可乘之隙自然大大減少。誰知太子自己不爭氣,不知身兼朝廷重任,也不向自己和大將軍討教用兵之術、破城之計,反與楊堅的黨羽鄭譯王端二人整
廝混一處,飲酒歌舞通宵達旦。大敵當前,竟要動用軍中將士演練什麼陣曲!如今兩下又鬧成這樣子,這仗真是不好再打了。
轉眼一二十天過去,孝伯和王軌私下派人偵察敵情,知道呂誇城中守兵眾多,因在營中與鄭譯發生了火併,兩人便有了顧慮:一旦動用兵事,穩勝券倒也罷了;一旦周軍傷亡過重或是久攻不下,有人必會據此為柄,説他們有意導致挫兵,因而竟不敢再貿然攻城。另外,駐紮在西傾山一帶的敵兵是吐谷渾的一隻
鋭騎兵,兩軍
戰,一旦主帥太子有何閃失,敵黨如何藉機落井下石事小,自己如何向陛下解釋得清?
如此,兩人既不主動催促太子如何克敵制勝,也不提出用兵方略。
如此,一拖又是兩旬。太子漸漸覺得事情有些不大對勁,這才開始慌了神。又見孝伯王軌二人不肯談議兵事,只得悄悄召來其它將士,商定如何擊敵之事。武將們出計説,此時敵軍主力躲入都城,雖不好盲目攻城,但也可以先騷擾打擊一番敵國其餘城池,以示懲儆,再作計較。
太子和鄭譯覺得此計可行,於是找到王軌請求發兵擊敵。王軌卻以敵情不明而不肯動兵。只因父皇事先有令,一切兵事進退皆由王軌和孝伯二人決斷,太子見他不肯發兵也是無奈。
於是,一萬多兵馬在異邦他國盤馬彎弓而不發,轉眼,兩個月時間便延耽過去了。
因軍中糧草漸乏,天氣也已開始轉寒,而且“遠征忌久兵”孝伯和王軌也開始擔心,若一直這般按兵不動,再拖延下去,萬一敵兵乘虛而入,大周軍再一旦意外損亡,連他們兩人也逃不罪責時,便思謀如何班師回京。如今退兵,雖無武功,卻也無過,陛下也不好苛責他們什麼。於是,假意派三五探子四下打探了一番,回來卻奏稟太子殿下,道是吐谷渾大兵堅壁清野,在伏埃城中按兵不出。因敵城嚴閉,易守難攻,城中的兵力佈署又無法獲悉底細。
故而請太子決斷:是回朝?還是等待?
太子和鄭譯不敢決斷,反回來再尋問王軌孝伯。二人卻執意要太子自己決斷!
二人慌了手腳。
細細思量,一萬二千大軍,番地數月,糧草供給耗無數,此時既令有奇計發兵,王軌也會設法阻撓,設若再一旦兵敗,他定會推
所有罪責;可是再拖延下去,一旦冰雪阻道、糧草斷隔,而吐谷渾卻經過數月的休養生息,草黃馬肥,又得天時地利,大周軍隊卻因拖延許久,士氣早已低落,再不回朝,突厥一旦合力襲擊,恐有覆敗之險。
鄭譯等人與太子商議兩,因終無良策,只得順着王軌的意思,下令大軍還朝覆命。
返京後,武帝見太子率大軍西征數月,不僅沒有擒得吐族一兵一馬,甚至連騷擾打擊西吐犯軍的任何一場小戰事也不曾有過時,直氣得眼冒金星!更聞聽王軌稟報,身兼徵敵元帥、命負軍國重任的太子在異邦敵國置敵兵於不顧,卻聽憑鄭譯、王端二人擺佈,在軍帳中練樂舞、飲酒賦詩通宵達旦的實情,早已臉
青紫、怒火噴發了。
他責令左右立即拿太子上殿,當眾狠狠地杖撻了太子五十軍,並詔令太子身邊所有的親腹僚屬盡皆削官除名!
只因氣怒過度,武帝原本恢復一些的病體又驟然復發了。
待陛下稍稍痊癒一些後,王軌等人恐怕太子終究記恨此事,便據吐谷渾之事聯名上疏,奏陳太子無令無德、不堪重用,言外之意請陛下考慮改立儲君。
楊堅此時正好從青州回京探親,聞聽夫人獨孤迦羅敍説此事後不覺大驚。一面親到鄭譯府上問了一番,又詳細問明瞭一番情形後,一面匆匆尋到來和府上商議營救之策:“來大夫,我在青州聞聽太子率兵西征,而輔佐太子的竟是王軌孝伯二人時,我當時就捏一了把汗:太子此番出兵,不敗而歸是最好的結果了。幼主不死在外面,也算他王軌心內還有陛下。但此番西征,太子建功立勳的希望微之甚微!”來和道:“鄭大夫在軍中與烏丸軌兩人
惡,若不是眾人攔着,差點出了人命。這次,太子其實是吃了鄭大夫的虧了。”楊堅冷笑道:“即令沒有鄭大夫與烏丸軌的
惡,太子此番出征也決無大捷凱旋之理。一萬多大軍數月西征,無分毫功勳而返,太子雖有陣前輕視軍務之責,卻已身受杖策,鄭大夫等人也被除官。尋
究底起來,那烏丸軌和孝伯二人身受陛下重託輔佐太子討敵,他國數月竟連對敵國的一點騷擾也沒有,做為決斷軍事進退的輔將,二人未受任何懲處和責備,又不肯主動引咎自責倒也罷了,若再據此彈劾太子,也實在有些天理不公了吧?”來和道:“隋公所言有理。我等原想為太子辯解一番的,只是陛下正在雷霆之中,擔心陛下不僅不聽,反而更會遷怒連累太子。這樣吧,明天我和隋公的親家長孫將軍一齊私下覲見陛下,為太子申辯。”
“那就煩勞來大夫和長孫將軍了。”
“大家彼此都是兄弟,隋公何必客氣?”第二天,武帝單獨召見了來和與長孫覽二人。
武帝的臉看上去嫌得蒼黃憔悴,來和覺得有些心酸:自陛下親政以來,勤政克己,多次御駕徵發,親臨前線。自南征發病後龍體一直虛弱。原想太子能率軍西伐而歷練一番,不意竟是這般一個結果!如何能不令他憂忿
集?
因只有君臣三人,武帝賜來和與長孫覽二人坐下説話。
來和奏道:“陛下,臣從未有過私下議論朝臣的例子。有些話,臣與長孫將軍原應在朝議奏稟的陛下的,因怕話有閃失輕重時會連累他人,斟酌再三,才與長孫將軍請求私下奏稟陛下。”武帝揮揮手:“來卿,長孫將軍,有話但請直言。”來和道:“陛下,臣不想背後猜疑別人。臣只不明白,太子此番率軍西征,陛下原將兵事進退之權盡付王軌孝伯二人決斷的。太子年幼,又從未有過單獨帶兵的經歷,何以太子因大軍無功退兵而大受杖笞,而二公竟未受分毫責罰?”長孫覽也奏道:“陛下,來大夫所言有理。臣等心下疑惑,即令太子有翫忽軍務之責,而進退兵事卻在二公。烏丸大將軍素有常勝將軍之稱,一萬二千大軍西征數月未得敵兵一馬一卒,若説得失功過盡在太子一人,臣以為,於理只怕也説不大通。”其實,不用兩位明奏,武帝也清知原委:太子率軍西征無功而返,雖有他自己不爭氣的一面,也有因黨爭所累的原故。此時聽兩位為他辯護,不覺又惹惱怒:“二卿不要再為太子辯解了。朕杖笞太子並不只是因他無功而返之故。身為大周儲君、大軍元帥,不知身肩朝廷國家、江山社稷的天大幹系,竟然在敵國他土、帥帳軍營中通宵達旦地鼓樂醺飲。這樣的太子,這樣的儲君,死了又有何足惜?”來和與長孫將軍聞言直驚得七魂出竅:原是受隋公之託,替太子辯解一番來了,這下豈不更累害了太子?兩人撲通一下跪在地上,淚叩請陛下念及太子年紀尚小,不知世事險惡,請陛下今後多讓太子陣前朝廷歷練磨砥幾煙,太子自然清知江山社稷的沉重等等。末了,兩人竟哽咽泗涕、泣不成聲了。
陛下見他們如此為太子哀求,長嘆了一口氣,親自扶起二公,再次賜坐道:“二卿快請起來。朕不是怪你們,朕是恨太子身兼朝廷江山之重,卻如此不知爭氣啊。”二人謝恩時,見一向威厲的陛下眼中閃着淚光,顯得從未有過的無奈和虛弱…
閲覽了王軌等人聯名上疏的奏摺後,武帝將孝伯召到小書房:“公卿,太子此番西征之舉,做為一國儲君,實令文武眾臣失望。朕今天請公直言無諱:以公之見,朕若廢掉現太子,當改立何人合適?”宇文孝伯望着陛下莫測高深的臉,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見孝伯沉默不語,武帝又道:“公卿,朕的帝位原是兩位皇兄所傳,若為大周江山長久之計,諸子中無有堪當大任的,是否仍當傳位於諸王兄弟的好?”孝伯正答言,驀然記起這個話題乃帝王大忌來,一時臉
剎白,結結巴巴地答道:“陛下,此乃陛下家事,臣、臣、不敢妄言。”武帝沉默了一會兒道:“朕若廢掉太子,若論兄弟長幼之序和雄才大略,合當立五弟齊王為太弟。公卿以為,憑齊王的稟賦聖質,可否擔當得了大任呢?”孝伯覺得自己的背上開始冷汗橫
了:“陛下天縱英明,
中自有經緯…”武帝轉身望着殿外的天空説:“自朕親政以來,舊
要臣中,唯有齊王一人,朕卻唯獨升他為三公之首的大冢宰。朕不僅是為安撫手足兄弟之故,也因齊王確有雄才大略,與公卿兄弟二人和烏丸軌大夫一樣,皆是我大周不可多得的輔弼良臣啊。”孝伯忙道:“此乃陛下的寬宏厚德。”武帝道:“錯!非是朕更看重兄弟情誼,朕更為江山社稷而慮。朕的兄弟諸王眼下旗鼓相當,各有長短。加上還有閔帝兒子康兒,世宗明帝的長子賢兒兩人。賢兒天縱過人,朕的皇位原是他父皇所傳,本當還嗣於他,可是康兒一支又是太祖嫡子嫡孫,他又能服氣麼?還有,朕的諸王兄弟和侄兒們,個個也都是天縱過人,哪個都有過人之處,可個個也都有不足之處。而且朕思量過了,無論立嗣哪個,恐怕都會有人不服,最終有可能釀成諸王爭重之變!朕今啓用太子,畢竟朕能以父子之份格外嚴厲教導於他,眼下太子雖説聲德未聞,可畢竟還是最肯聽朕的一個人啊!”孝伯覺得自己的身上開始有虛汗出來。
“卿公,歷朝滅國之禍,多從手足骨的相互爭重開始生出動變之亂,以致外敵趁虛而入告終的!晉朝八王之亂的覆轍,決不能在我大周重演。如此,公從朕的位置所慮,又當如何定奪方為萬全?”武帝繼續説。
宇文孝伯滿臉大汗地説:“陛下,臣,臣明白了…”武帝繼續説:“公卿,朕與公自幼親如手足,患難與共。朕雖僥倖位登九五至尊,卻是高處不勝寒啊。又兼國事家事內憂外患,萬機之重纏得朕氣的機會都不敢有。怎麼得似你我兄弟舊
當年,每
朝夕相處,無話不談。雖有萬千煩憂驚險,畢竟相互
勵。唉!如今不是朕遠了公,實在是公平素不肯常來與朕排解憂煩了。”孝伯此時才
到愧悔難當:當初陛下冊定太子後,曾鄭重託付自己輔佐教導太子。這些年來,自己只因擔心外戚勢力過重,又因與楊堅一黨舊有嫌隙,故而不僅未能盡心盡職,反而和齊王等人一起屢屢上奏太子的不堪大任,實際上一直希望陛下終究能改立有雄才大略的諸王為儲,以此扳倒楊堅。結果,不僅不知體諒陛下的苦衷,有時甚至連個“投鼠忌器”都顧不得了!
再思量前不久的吐谷渾之徵,自己和烏丸將軍輔佐幼主出征,敵域數月,因有私心,實在並未全力輔弼太子。天縱英明的陛下什麼底裏看不透?然而卻只對太子一人大加杖笞,又削去了太子東宮官屬鄭譯等人的官職。而對自己和王軌將軍竟連半點不滿都未。
這裏面不僅有陛下顧惜自己和王軌的臉面,更有陛下珍重情義的意思在內啊!
此番的君臣心,宇文孝伯決計從今往後全力輔佐和教誨太子,再不能有負陛下的重託和恩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