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行途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六百八十章行途4西域、河中、安息之地,自古四戰變遷之地,諸種各族事情轉頻繁,而難得持久之國族,是以雖然征服艱難而易於治理:而大秦、泰西諸國,雖然紛爭不斷,然自古淵源糾纏而自成一體,雖然征服易而長治久安難。
《粱氏語錄,平戎偶得》夏州再向西,沿着上草原邊緣,過鳴沙縣、皋蘭州、新泉軍、烏蘭城,再轉向北越過白山戍的故漢代城燧,名為和戎城的峽口天險,就是河西節度使治下的涼州境內。
説是涼州,其實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上就是故河西節度使治所所在的涼州(武威郡),廣義上高原邊緣的祁連山、大雪山、焉支山、姑臧山環抱嚇,一直綿延到漠西草原和騰格裏沙漠中的偌大一片地域,轄下包括了賀蘭、姑臧、番禾、滄松、神烏、嘉麟、張掖、烏城等十餘個州府的西北第一望郡。
高原、山地、平原、草原、沙漠在這裏匯成複雜的地貌,和大片起伏綿連人口蕃息的城邑村落,以及河西走廊的腹地和要衝。
這裏也是早年武威胡亂,後來的吐蕃肆的重災區,因此雖然休養生息有年,但還沒能完全恢復過來,城恆村寨殘破的痕跡依稀猶在,只有大片出現在道路兩旁的府兵屯莊和官屯點,以及往來道路商旅依舊繁忙不息,才讓這些地區看起來多了些活力和喜機。
仍有大片地區還處於未解除的軍管當中,不過地裏的莊稼已經長的綠油油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耐寒星活的豆薯之類,當然這和我多少有些關係,由於我大量資源傾斜到向西的開拓中去不免就影響到了戰後河西隴右的重建整備工作。
河西又不比隴右,兼顧支持和經營青唐大都護府,防止吐蕃殘餘捲土重來的重任,在朝廷資源上有更多的傾斜,而河西就尷尬的多了。
河西節度使設置於唐睿宗景雲二年,統轄八軍四守捉,共有將士七萬三千人,再加上其地域內的城傍藩眾,實為西北第一強鎮尤在朔方節度使之上。主要職責是向西隔斷吐蕃,向北經略突厥九姓諸胡。
但是經過泰興元年的全國劃道後,原本河西道北略諸胡的職責,連同三受降城為首邊重鎮體系一起的併入北原道,青唐都護府建立後隔斷吐蕃的地理需要已經不復存在就連作為二三線戰備的職能也被大部分劃入了隴右道。最後,小半縮水的河西道只剩下四軍三守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西北腹地,真正要應付的只有柴達木盆地以北邊緣的那些西藩小國、雜胡部帳。
所以朝廷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河西道就成了被排位靠後的倒黴孩子,除了減免賦税之外,很多項目都只能靠地方自己想辦法。
不過相比始終保持距離的朔方系,或是隱然對立的河東系以武威郡王李嗣業為代表河西系出身的將領們,與我背後的龍武軍關係要好得多,開始合作的也更早,幾乎是在劍南時代,就開始特產走si和貿易代理利益換往來密切。
後有高適經營河西北路諸,攻略同羅各胡,威懾回紇諸藩:又有衞伯玉開衙西北,先戰靜邊再拒吐蕃,在河西當地運籌帷幄,經略廖戰過不短的子前年才算撤銷行台,但還掛着善後安撫的頭銜。更別説至今未能上任的高適,依舊是主管河西北路的河西節度副使。
雖然現任河西節度使是遠在長安豐王李烘遙領,而實際主政的河西都督同節度使留後馬遂礙於身份和禮制,不能親自來出來卻通過另一種方式表達了隆重,香花彩表,旗鼓仗,如遮天蔽一般的雲彩般盤橫在這一路上,口口聲聲的喊的是“恭恩主上開府瀛洲尊上”顯然是背後沒少推波助瀾。
“無事獻殷勤,非jiān即盜…”在一片吹打唱的喧天聲中小東西有些不滿哼哼道“他們這算是什麼,故意挖坑給我們跳麼…”
“前後相數十里,這裏可不是關中那些屯莊,只怕馬上有人又在皇帝哥哥那裏彈劾”
“説你飛揚跋扈,窮勞地方還算好的,説你招攬人望,圖謀不軌也不稀奇…“看來,他們都把我當成了過路財神了…”我對小丫頭微微笑道“恨不得捧上天去…好討一些善財…”要説西北諸道中,河西道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最好,再加上邊患幾無,發達的農業灌溉設施和畜牧產業,可以説是最容易休養生息恢復過來的地區,但也造成了地方收入來源的單一和侷限。
象北原節度使幾乎繼承了前朔方節度使的,鹽、靈、池三州和故安北大都護府境內的十三處鹽池,以及靠近黃河的六城水運之利,可以從中分利地方。隴右節度使則有來自吐蕃境內擄掠的大量人口和財貨、物產作為基礎,更手經營青唐都護府內,原屬吐蕃國有的金沙、銀山,生銅,鐵器、牲畜、皮、藥材等項目。
而河西道,就只剩下過路的商椎之利,但是朝廷統一西北各路税制後,他們設卡查si所獲得也就變得寥寥無幾,而邊藩茶馬回易的利潤也不如以前。
話音未落,就聽虞侯通報“武威防禦使渾鹼,拜見軍上…”這不,已經來了。
小木鹿城下嶺西行台新鮮出爐的第十二位兵馬使求三泰,志得意滿的站在成軍儀式上,望着旗幟招展的列陣,不由充滿了憧憬和神往。
曾經何時,成都武學首期出身又經歷次大戰存活下來,依舊活躍在軍中的少數存在,人稱吉祥三寶之一的求三泰已經成長成為獨當一面的領兵大將。
而他的副將亦是大有來頭,大名鼎鼎的粱門五小之一的向允發,同樣是年紀輕輕就身經百戰的新鋭一代,直接從中軍差遣過來強幹人物。
這也是一路比較特殊的兵馬使,由於嶺西行台下轄的部隊番號眾多,所以為了便於令行止,都是打散原來建制歸屬後,按照實際需要重新編成的實戰部隊,人員成分兵種搭配據作戰目標和特點也午所不同。
象第一兵馬使屬於行台戰略預備隊的核心力量之一,也是軍官教導部隊所在,規模最小隻有三千人左右,本官位階最高,乃是行營都虞候兼領:第三兵馬使乃是清一的騎兵足有六千人,屬於快速應變戰場機動部隊,本官為馬軍都知:第十兵馬使編制最大。足足有萬餘人十六個營官,但主要管理補充營和後備兵員訓練,本官為後軍中郎將:第八兵馬使是清一的以全身披掛甲士、弩手和車陣組婁的重裝部隊,也是野戰部隊的核心力量,所以本官由金吾中郎將兼領:第五兵馬使則是針對地方〖鎮〗壓和戍防,而組建的高機動輕裝部隊,配屬弓弩的比例最高,本官兼領烏滸防禦使:第六兵馬使,編成與第五兵馬使近似,但是歸化人比例很高,主要用來培養軍屯的骨幹,以配合東部移民,就地擴充成一個個武裝屯團、據點,本官同時也是行台營田判官:第十一兵馬使在標準混成營的基礎上,帶有大量工程兵和器械,堅固野戰的同時更側重於攻堅,本官由神策左郎將兼領:各路兵馬使,在搭配行台臨時調撥給的城傍、藩軍、屬國兵等附庸或是僕從部隊,足以應對大多數情況和作戰需要。
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調出一些富有經驗的士兵,作為骨幹和軍屯移民一起組成新的防禦使路和地方守備營團。
而這第十二路兵馬使,則是完全是為了高機動和持久能力的燒掠作戰而成立的,通過有組織的敵後滲透燒殺破壞,迫使龜縮在內布沙爾的敵人做出反應。
因此也具有實驗質,除了大部分軍官和頭目都是十一部兵馬使選調過來的唐人以及安西老城傍外。其餘將士都是從胡羯三營等其他在呼羅珊攻略的藩國、胡部、地方附庸的軍隊中,有過不錯的表現和服從而被調出來的各族士兵,以彌補行台在戰略實施上的不足。
職銜待遇配給錢糧賞罰考核,都比照正規軍的序列進行編練,由於語言和民族風俗的差異,只要求他們能夠聽懂簡單的軍令和基本的條。,下轄分屬六個營三團共計五千正員,以就地繳獲的刀甲槍杖進行武裝,裝備既雜且全,既有波斯式的布包八瓣盔,也有東方風格的尖頂盔,更有大食制式的平頂扁盔和大檐圓盔,只在袍服上同同紋標示以利指揮,因此必要的時候只要稍作改變,也可以暫時冒充大食的軍隊。
其中自備乘馬一人兩領或三領,備換雜馱畜五千,隨行車乘載具三百餘架,並身着布衣或皮袍自備刀弓,負責養馬搜檢輸送的騎馬扈從一千餘丁。
也就是一隻加強放大版的胡騎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