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江陵第三百六十一章志海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得不回來,因為僕固懷恩回師了,回來的還有河東節度使行兵馬副元帥李光弼一行人,雖然他的部隊都以追擊叛黨,監視渤海為名,留在安東北部與南部二十一州的龍武軍所轄對峙,但他還是領受詔命回來了,嚴格説他是被那位白衣宰相李泌的一封信,給將回來的。
據説,在那封沒有署名也沒有落款的信裏,李泌只留了一句話“以君之功,可比安祿山呼”於是這位就放下軍隊,回到了洛陽。
雖然歷史上很多事情都沒有如期發生,建寧王到現在還活的好好的,以並不算合格的監軍身份活躍在軍中,太子小白也在河北表現的讓人耳目一新,與歷史上自小長於深宮,納與宦官婦人之手的評價,越來越遠去,但並不代表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一切又與經歷了安史之亂後,朝廷對番將的不信任和對武人集團的危機,密不可分的。
當初,安思順本來是前任朔方節度使,安氏也是西北軍中赫赫有名的將門,象郭子儀,李光弼都是他的手下,因為他的本家兄弟安祿山起兵造反,為了避嫌兼安心,遷為禮部尚書,架空起來,由郭子儀領其位,他本人也是最早説安祿山有反志的人,但是還是沒能逃過朝廷的猜忌和輿論熊熊。被楊國以私通叛黨地罪名賜死。
這也反映了朝廷對胡將普遍的心態,據説當年。郭子儀,李光弼兩身出身不同。在安思順帳下做牙門將時,從來不説一句話,形同陌路一般,兩人行事和作風都大相徑庭。
據説當年,安思順被賜死,郭子儀被委任領其位時,身為部將的李光弼,竟然害怕地要丟棄子兒女連夜逃亡。還是郭子儀親自站在營門口進行勸挽留。可見當時朝廷對番將的輿論。
朝廷肯讓郭子儀分一半兵力給李光弼另成一鎮,未嘗也不是看中了他們這種涇渭分明,刻意不相往來的關係。
結果這兩人從此走上的道路和歷史評價也大相徑庭,天下為其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妒,窮奢極而人不不非之,最後得以終享天年。歷代功臣能做到這一點的實在是少之又少,難之又難。郭子儀可以説是獨樹一幟。
論戰功郭子儀不如李光弼,可評價卻在李之上。因為他通權術,深知做官曲伸之道。悉易經,知陰陽道理,有“忍”也有“”即強調“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在一片番漢諸將勾心鬥角,恩怨糾纏中,始終遊刃有餘的掌握着這些驕兵悍將,將他們吃的死死的,維持一個巨大地威信和德望。也始終從實力和地位上壓過李光弼一頭。而讓後者沒有多少怨言。
連我也不得不承認,那位僅有幾面之緣,笑起來很慈祥無害,但其實老成人的郭子儀郭老頭。看人的眼光很毒辣,深窨人臣之份,光看李光弼、僕固懷恩這些一時駿雄,都效力過其帳下,就可以説明問題,當朝廷提拔他並詢問誰可以接替他時,他卻舉薦了關係不算密切的李光弼,後來朝廷再次分軍。他有果斷舉薦了並非郭家軍體系內的僕固懷恩。
因為他更懂得功成身退韜光養晦的道理。果斷出所有的權力,於是三代皇帝都要禮敬他。無論誰掌權都要重視它,卻很難奈何的了他,雖然退養不管事,但一旦有事皇帝還離不得他,成為後世臣子善終的典範,也是我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據悉他地人説,這位老帥身體很好,胃口極佳,每天都要食酒三斤三鬥,晚上還喜歡摸黑把十個一紮的酒罈子當啞鈴,提來搬去的以鍛鍊臂力。
如果沒有意外。
再過不多久,他該在朝廷的猜疑付諸於表面之前,出所有的軍隊,養上十幾院落的漂亮女人,做一個好富家老頭了,生上一大堆的孩子,然後讓最小的一個娶公主,演一出叫醉打金枝的宮廷喜劇。
相比做元帥更會做臣子,天下初定就主動要求出所有兵權,拿朝廷的高官厚祿,有用沒用都養上十幾院子地女人,奢侈揮霍以自污名聲,做一個快樂的好老鬼,甚至可以敞開私房門,任由部下親近行走,以示儻蕩無私,可以説豁達通明到人臣之極的郭子儀。
李光弼這人,就耿直的多了,他原本是為了對抗安祿山在大唐眾多胡將中地號召力,而繼哥舒之後,被扶植成忠君愛國的一面旗幟。再加上他祖上本來就是內附營州契丹的大首領,對於安氏叛軍中眾多的契丹人來説,也有釜底薪的意味。因而他的提拔,政治意味大於對他本身能力的看重。
因此,他是典型的軍人做派,説好聽叫做雷厲風行,説不好聽有點知進不知退地味道,是非曲直非要辯明,秉直己念而很少有退讓,雖然功勳卓著無人可及,但得罪人太多不為上喜。就象他因為貌似看不起裙帶和外戚地身份,一直對我和我的部隊不假顏。
雖然,後世史家對李光弼評價甚高,認為他完全可以與孫臏、吳起、白起、韓信這樣地古代良將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勝一籌。****所謂李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因為卓越地戰功而比郭子儀更風光。
事實上。據説他晚年與皇帝親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不和,一直力圖中傷,結果李光弼自鎮臨淮。長時間不敢入朝。
乃至朝廷屢次徵召,他也皆以各種理由遷延不至,後來乾脆一直領兵遊離在朝廷中樞之外,據説是害怕朝廷的猜忌和政敵的攻擊,連母親亡故都不敢回去守孝,直到死也沒再回過長安。後來長安失陷,皇帝出走,他也不去拜竭。,他歷來治軍嚴肅。深入人心,發佈命令時,諸將不敢仰視,河北兵鬧餉殺上官而內亂,地方不能制,但是一聽説他回來就平息歸隊自縛於帳下。他既然帶頭無視朝廷號令,因此他地部下有樣學樣,上行下效,諸將因此不聽朝廷指揮。可以説由他開始給範縝割據開了一個壞榜樣。
這位李大將軍晚年為小人所謀,困於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計想保全命,最終令自己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驚懼成疾,竟以憂死,正是“工於料人而拙於謀已”令後人嘆惋。
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證明了他的擔憂也不是空來風,這就是胡將的另一個典型例子——僕固懷恩的下場,作為鐵勒族僕骨部後裔。三代世襲金微都督的僕固氏族,既是唐朝的番落,也是回紇九種二族中地一隻大姓,和回紇王族關係密切。
作為家主的僕固懷恩。早年率領部眾子弟,跟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河北參加平叛戰鬥,與朔方軍的大將王升、陳迥光、渾釋之、李國貞並稱郭子儀麾下的“五上將”
“常為先鋒,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
“功冠諸將”又因為是郭部戰鬥力最強的一支勁旅。所向披靡,威震中外。屢立大功,因此被朝廷賜獨自另立一鎮。
他這一生“身先士卒,兄弟死於陣,百姓沒于軍,九族之內,十不一在,而存者創痍滿身”
“二女遠嫁,為國和親”
“一門之內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可謂闔門忠烈,晚年卻因為監軍宦官駱奉仙和軍使辛雲京的構陷,而不得不出逃回紇,然後以國丈身份先引回紇兵來複仇,卻被郭子儀單騎勸退,再引吐蕃兵來犯唐又失利,最終鬱郁死與道途,以忠臣烈士善始,卻以叛臣逆賊惡終,不由讓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