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江陵第三百四十六章閒宮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君不見昔西京全盛時,汾陰后土親祭祠。
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鐘鳴鼓樹羽。
漢家五葉才且雄,賓延萬靈朝九戎。
柏梁賦詩高宴罷,詔書法駕幸河東。
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至尊導鑾輿。
五營夾道列容衞,三河縱觀空里閭。
回旌駐蹕降靈場,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髮正煌,靈煒燁攄景光。
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
彼汾這曲嘉可遊,木蘭為楫桂為舟。
棹歌微彩浮,簫鼓哀鳴白雲秋。
歡娛宴洽賜羣后,家家復除户牛酒。
聲明動天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復還。
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
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
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
路逢故老長嘆息,世事迴環不可測。
昔時青樓對歌舞,今黃埃聚荊棘。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
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安景宮中,前代詩人李嶠的《汾陰行》,隨着張野狐手撥的琵琶唱,輕輕繚繞在宮室中。
軟塌上年近古稀的太上老皇帝輕輕摸索着案頭一方温潤如水的玉印,輕輕嘆了一口氣。
唐皇九寶,除了傳國璽外,尚有用之鎮國氣運的神璽、封禪祭神的受命璽,答王公疏表的皇帝行璽、封賞臣下地皇帝之璽、徵召外官的皇帝信璽、酬應國書的天子行璽、宣撫藩服的天子之璽、以及號令藩戎攻戰的天子信璽。其中八璽。已經隨韋見素、房倌移北上,只有一方“受命璽”被留下來,用以制誥之用。
而這方大名鼎鼎地“受命璽”卻是另有來歷。以璽傳國始於秦祖龍,始皇帝大略並六國而取藍田美玉,雕龍為章。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萬世。秦二世亡,子嬰奉璽降於漢高,王莽篡漢摔缺一角,以金補之,漢亡孫堅得之於井。質於袁術,袁術敗而歸曹,司馬代曹,又喪之五胡。南北之世幾經易手。傳承始終不斷。
至隋亡,蕭皇后及楊正道攜璽出奔突厥,是以唐開國無寶,太宗另刻一璽,書“皇帝景命,有德者昌”以傳國柞,直到貞觀四年。國勢鼎鼎。蕭後率隋人東歸,才失復得。而原本的傳國璽,退居為“受命璽”現在,它也代表了半隱半退地安景宮中的最後一點權威。不過他這一點權威,似乎也有些不穩了。
自從聽説龍武軍主將在敵國受刺,又困於雲南城,那些南蠻使者又有些張揚起來,連那些大臣多相勸就此締約,卻又劍南百廢待新民窮力疲為由,遲遲組織不起後援,讓他心情一下變的很壞。不過他已經下定決心,實在不行就違反常例,直接宣使邊軍,寧可失邊土也要接應保全這支百戰師回來。
想到這裏,太上突然轉頭對另一邊的端坐着的,剛剛再次下江南宣旨回來地中書舍人裴士淹道“爾此去,…張曲江的家人,可還安好…他此去除了獎賞兩淮三道平亂有功諸將的同時,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去韶州曲江縣祭告以故的張九齡撫其家屬。
“蒙上掛念,曲江公一門具好,…州縣免其二代賦,又蔭其子弟六品三人,舉族拜謝天恩…”裴士淹要站起來,卻又被眼止住,乃恭身回答道。
太上卻又轉向在座地另一位雪髮霜須地老臣鍾紹京“朕若聽張九齡之言,於大理寺殺了安祿山,哪有今之禍,張九齡如神人,竟有這般遠見卓識…”
“曲江公能識霍亂於未蔭,實是難得,不過陛下莫以懊惱,當局,旁觀清,當時,後來清,也是人之常情,哪能事事都有先見”裴士淹多少有些勸的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