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68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宋美龄突然咳嗽一声,打着眼指向门口。

蒋介石转头看去,却见侍从秘书正站在那里,手里还握着一封电报纸。他立即说:“有什么事等吃完饭再说,没看我正在招待陈先生吗?”侍从秘书说道:“总座,美国急电。”陈嘉庚连忙劝道:“蒋总裁请先办公,正事要紧。”蒋介石这才说:“进来吧。”侍从秘书把电报纸递过来,凑近了低声概述:“美国借款谈成了,9000万美元。”

“真的?”蒋介石喜形于,拿着电报看了又看,对陈嘉庚说:“陈先生,有大好消息,美国答应支付9000万美元的援华借款!”

“那太好了!”陈嘉庚也顾不上身份礼节,下意识就朝蒋介石那边蹭,探着头要去看电报内容。

估计是想起什么,蒋介石收起笑容说:“9000万美元,只能解燃眉之急,政府的资金依旧紧张啊。”陈嘉庚立即会意,说道:“我一定会尽量筹措。总裁,美国答应援华借款,是不是说明美国打算支持中国抗战了?”蒋介石高兴地点头说:“确实如此。美国害怕本,一直不愿对中国借款。此次桐油借款谈判成功,那9000万美元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却是美国的态度转变。”陈嘉庚笑着端起酒杯:“总裁,夫人,我敬二位一杯,预祝中国抗战胜利!”蒋介石自从当初染上淋病以后,便发誓不再饮酒。此刻他把酒杯里的开水倒掉,换上一杯白酒道:“我先干为敬,祝中国抗战胜利!”三人正喝得高兴,突然又有个侍从秘书敲门:“总座,美国急电!”

“快拿过来。”蒋介石笑着放下酒杯。

侍从秘书低声道:“周先生的私人电报。”蒋介石低头仔细阅读,脸晴不定,随即放下电报纸开始思考利弊。

陈嘉庚连忙问:“蒋总裁,可是美国那边出了什么问题。”

“不是什么大问题,”蒋介石摆手笑道,“来,陈先生,咱们接着吃菜。”陈嘉庚非常有眼力劲,起身抱拳说:“总裁,我还是先告辞吧,不打扰你处理公务了。”蒋介石挽留说:“不是什么急事,我明天再召集幕僚认真讨论,咱们今晚先喝酒。”周赫煊的电报内容很简单,就是解释了一下他跟犹太财团的易,希望国民政府划定一块区域来安置犹太难民。

蒋介石对此十分乐意接受,安置一些难民而已,就能得到大笔的美元借款,这种好事傻瓜才不干。他的疑虑只有一个,那就是害怕惹怒德国政府,毕竟中德两国还没撕破脸,万一德国因此不再出售军械怎么办?

事实上,自从广州沦陷以后,中德两国的军火贸易就停止了,但难保以后开通新的运输路线还可以继续啊。

历史上也是如此,孔祥熙和孙科极力促成犹太安置计划,老蒋很快就被他们两个说服了。计划最开始非常顺利,连安置地点都确定好了,上海犹太组织还公开宣布要向云南移民十万。

但就在这时,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并对中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老蒋只能认怂放弃了难民接收计划。

其实早在1938年7月,罗斯福就召集欧美诸国首脑,在法国召开了一次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开得很扯淡,甚至都没通过一项谴责纳粹待犹太人的决议。

美国和英国甚至在会前达成协定,即英国允诺不提美国移民入境限额未的事实,美国也避免提及巴勒斯坦作为难民接收地的可能。

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开会时集体把犹太人给卖了——半年后,水晶之夜事件发生。

只有中国向犹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何凤山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大量犹太难民云集维也纳的中国领事馆,以每周1000人的速度疯狂涌向上海,导致短时间内上海的犹太难民总数达到3万5千人。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应该拍一部《何凤山的名单》。

第865章【一个大汉的诞生】12月15,中美桐油借款成立,金额为9000万美元,首批500万美元,五年期

12月16,中英信用借款成立,首批45万英镑。

连续两笔西方列强的借款,令中国军民士气大振。缓解了财政力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英美两国对华态度的转变,这是西方积极援华的前兆。

美国和英国之所以答应对华借款,自然是怕中国彻底崩了,10月份广州、武汉的相继陷落很吓人的。

咱们的蒋总裁——以后都要叫总裁,委员长已经成为历史——随即在重庆做公开报告,宣称对中国抗战的前途极为乐观。中国军民与海外华人齐心协力,欧美列强又开始经济援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必将取得胜利。

蒋总裁的报告发表不两周,汪兆铭就带着老婆跑了。他以考察的名义飞去云南,再转机飞往越南,中途还给张群发了电报,说他要出国跟本和谈救国。

到了越南以后,汪兆铭很快发出著名的“电”,公开叛国叛做汉

汪兆铭在电报里说得冠冕堂皇,认为中国之困难在坚持战争,本之困难在结束战争。两国政府都希望和平,他愿意当和平使者。汪兆铭还提到了中英借款和中美借款,认为英美两国的态度转变,可以促成中和平。但也仅是促成和平,英美两国是不可能武力干涉的,而中国在战场上必败,和谈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嗯,汪兆铭要当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汪兆铭叛逃的消息,立即引起民众哗然。

蒋介石惊骇莫名、愤怒异常,他的惊怒并非只是汪兆铭叛逃,而是汪兆铭要跟本和谈。早在半年多以前,本就公开宣称,不与国民政府和谈——这句话里隐藏意思,是本愿意跟中国的其他“政府”和谈。

汪兆铭在电报里说要跟本和谈,则意味着他要另立政府,这是在挑衅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权威。

事实也确实如此,本来汪兆铭对离重庆、另立政府还犹豫不决,他的子陈璧君直接来了这么一句:“难道当汉也坐第二把椅吗?”这句话足以说明本质,即汪兆铭的叛逃跟救国无关,而是盯上了国家一把手的位子。

汪兆铭是什么格呢?

优柔寡断,毫无主张,反复无常,冲动易变!

用汪伪政权二号人物陈公博的评语来说:“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没有璧君也不至于败事。”正所谓,成也老婆,败也老婆。

在汪兆铭叛逃的整个过程,陈璧君都起了决定的作用。

去年10月,本行缓兵之计,委托德国调停战争,由于条件太苛刻中国不接受。陈璧君对此深惋惜,她竟说:“能从本手里得回黄河以南已经算足了。连黄河以北,甚至于东北都想收回,谈何容易……中国以前何尝有东五省,奉天本来是清带来的嫁妆,他们现在不过是把自己的嫁妆带回去就是了,有什么理由反对呢?”由于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再加之许多国府官僚和地方军阀,都对抗战毫无信心。汪兆铭、陈璧君夫妇结合国内外形势,认为他们站出来和谈必然一呼百应。

本方面在得知汪兆铭的态度后,便对汪兆铭进行了引。汪兆铭对此极为兴奋,但又害怕办事不成难以收场,他召集周佛海、梅思平等人反复讨论,一直无法下定决心。

陈璧君居然自作主张,绕开汪兆铭回复本人:“只要本在御前会议上承认汪出来领导‘和平运动’,汪先生是愿意出来的。”随即,陈璧君又亲自前往广州考察,希望获得余汉谋、吴铁城等人的支持。并在国内部暗中联络,想要得到更多的拥护者。

直到正式叛逃的半个多月前,汪兆铭都还没下定决心当汉,召集周佛海等人反反复复开了七八次会议。直到梅思平要离开重庆回复本人了,陈璧君又站出来说:“梅先生明天就要走了,这次你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汪兆铭咬牙点头:“决定了,决定了!”陈璧君不仅仅是怂恿而已,汪兆铭能够从云南借道叛逃,就是陈璧君亲自去云南说服龙云的。在汪伪政权的组建过程中,陈璧君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全都安排进各个部门,还跑去香港动员陈公辅当汉,还有很多汉都是陈璧君亲自拉出来的。

汪兆铭离开重庆的第三天就被发现,蒋介石还想要挽回,宣称汪兆铭并未叛逃,只是去越南静养而已,因为汪的旧伤发作了。

蒋介石连忙让吴稚晖写信规劝,因为吴与汪兆铭夫妇私甚密。

吴稚晖太了解汪兆铭了,知道以汪兆铭的鼠胆,本做不出叛逃这种大事来。他理都没理汪兆铭,直接给陈璧君写信,明白决定权掌握在陈璧君手里。

结果这封信还没寄到,汪兆铭的“电”就发出来了。吴稚晖的第一反应没有骂汪兆铭,而是逮着陈璧君开骂,还为其改了个外号叫“陈裙”。

即便汪兆铭公开发表“电”叛国,但他还在犹豫不决。特别是又遇到本近卫内阁倒台,新上任的平沼内阁对降汪兆铭并不热心,导致汪兆铭觉被遗弃,竟然生出了前往欧洲考察的念头。

嗯,公开叛国叛,又受到本冷遇,居然想一走了之躲起来,汪兆铭从头到尾都不知在想些什么。他这种人自视甚高,却本事低微,冲动易变又优柔寡断。一旦遇到挫折,他想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如何逃避。

在陈璧君和一群汉的阻止下,汪兆铭才没有立即去欧洲旅游,开始重新和本人秘密接触。本人也怕汪兆铭撂挑子不干,连忙派汉去稳住,还送达了板垣的励文件。

而汪兆铭这时回复本人的内容,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摇摆不定。内容有三:第一,如果本与老蒋接触,则汪兆铭愿意协助斡旋;第二,如果本与老蒋之外的人接触,则汪兆铭愿意在野斡旋;第三,如果要他来负责,汪兆铭愿意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