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24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神特么弃权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就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而弃权的那位老兄,人家的理由很充足,那就是无法判断两位候选人孰优孰劣。

一直到李石曾给周赫煊发电报时,瑞典文学院终于进行第五轮投票:托马斯·曼7票,周赫煊6票。

得票超过半数,这次终于有结果了。

中国那边铺天盖地吹捧周赫煊的时候,其实瑞典文学院已经揭晓答案,只不过消息没有传过去而已。

获奖者:德国小说家,保尔·托马斯·曼。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当代文学中,具有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洛克一家》。

托马斯·曼虽然获奖,但他公开表示非常不。因为他觉得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是《魔山》,评委会居然说他是因为《布登洛克一家》获奖,这是对一位伟大作家的侮辱!

瑞典文学院里有几位院士同样不,因为他们非常喜《神女》,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的作品。但却因为某些人的顽固,无法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周赫煊,这实在太遗憾了。

后世人们经常开玩笑说,诺贝尔奖属于终身成就奖,没有一大把年纪,你都不好意思去领奖。

如今的诺贝尔奖稍微要好些,经常颁发给年轻人,但仍旧会考虑候选人的资历和影响力。

托马斯·曼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了,其获奖作品是已经出版十年的小说。他在欧洲名气极大,影响力也非常恐怖,参与投票的人好几个都跟他认识,比人脉周赫煊也比不赢啊。

还有就是,《布登洛克一家》是描写资产阶级的小说,对西方评委而言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神女》所展现的中国社会就没那么有引力了。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公布后,没人质疑其公正,反而被认为非常正常,托马斯·曼获奖属于实至名归。

至于周赫煊,他虽然没有最终获奖,但在欧洲文坛却打出巨大名气。因为小道消息早就传出来,一个中国青年作家,让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公布期推迟了一个月。

据说,至今还有两位评委对此愤愤不平,认为《神女》远比《布登洛克一家》更优秀。……12月6,巴黎车站。

周赫煊还没走出车站大厅,便看到外头站着数百中国人,他们高举“周先生”的牌子,人手一本法文版《神女》,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耐心等待。

周赫煊见状,连忙快步走过去。

李石曾就站在人的最面前,他看到周赫煊出现,立即热情地过来握手道:“明诚啊,你这次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

“当不得大家如此厚。”周赫煊说。

李石曾又给周赫煊介绍了几人,都是些在法的知名华人。至于那些举着牌子接周赫煊的,则大多是留法学生会成员。

周赫煊不敢倨傲怠慢,跟李石曾他们寒暄过后,立即走进人群跟大家握手,连连说道:“辛苦诸位了,让大家在这里挨着冻苦等。”

“周先生,签个名吧!”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着《神女》说。

周赫煊接过钢笔,翻开扉页问道:“你叫什么名字?”男生答道:“我叫傅雷,在巴黎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同时攻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我特别喜先生的《神女》,这次肯定能荣获龚古尔文学奖!”

“希望如此吧。”周赫煊多看了眼前这个学生两眼,提笔在扉页写下:傅雷同学惠鉴——周赫煊。

一看到傅雷索要签名成功,旁边的留法学生纷纷效仿,周赫煊瞬间陷入了签名

李石曾笑着看了一阵,过来说道:“你们还是放过周先生吧,他估计都还没有吃午饭。”周赫煊边签名边说:“石曾先生,这附近有什么好的餐厅,我请客,全体都去。”

“那估计是坐不下,人太多了,”李石曾笑道,“我知道有一家中餐馆,是欧战赴法华工开的,咱们可以去那里。”第330章【华工】在21世纪,世界各个角落都有“唐人街”,而巴黎的华人聚集地叫做“13街区”。

1929年的巴黎,还没有“13街区”这个称呼,但却已经聚集了不少华人。比如我朝的周、邓两位伟人留学法国时,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周赫煊在众多留法学生的簇拥下,来到纳河左岸的一片街区。

严格来说,不能叫街区,有点类似于棚户区或者城乡结合部。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不似巴黎主城区那么繁华,但也不至于被称为贫民窟。

此地的建筑明显没有经过严格规划,七歪八扭的随处建,大多以平房和二、三层小楼为主。虽然凌繁杂,但中有序,街道两旁挂着不少汉字招牌,一些小店的生意也颇为繁忙。

李石曾介绍道:“留法的学生大多家境贫寒,他们租不起城里的房子,只能住在巴黎近郊,这里是最好的选择。”周赫煊问:“此地有多少常驻华人?”

“不太清楚,”李石曾想了想说,“至少也有一两万吧。不只是华人,许多来自东南亚和东亚的移民,到巴黎后也会选择在这里定居。所以你别看到处是黄皮肤,但并不都是中国人。”周赫煊问:“这里的华人生活如何?”李石曾苦笑道:“也就那样。只要努力工作,还是能够维持生存的。关键是社会地位比较低,属于巴黎的边缘人物,虽然他们已经入了法国籍,但却没有选举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