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179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宗吾大笑道:“你小子说得好,完善了我的厚黑学理论。干脆我封你做厚黑教副教主吧,以后徒子徒孙们立了厚黑庙,你也能在庙里享用香火吃冷猪头。”周赫煊:“……”第246章【机器和人力的比赛】本来周赫煊是打算顺江而上,带着张乐怡,坐江轮从南京前往庐山的。但因为人力收割机的事,周赫煊只得再次返回上海,找虞洽卿联系商业合作事宜。

“这就是你们的收割机?”李宗吾稀奇地看着眼前只有半人多高的机器。

机器90%的地方都为木质结构,只有粒轮上的铁环扣、以及内部轮轴为铁质。上方的粒轮,用两条皮带连接踏板,人只要像踩纫机一样踩踏板,就可以带动粒轮转动。

李书华笑道:“宗吾先生可以亲自试试。”李宗吾小心翼翼地踩动踏板,上面的粒轮立即呼啦啦转起来,他乐呵道:“要得,要得,硬是要得。”李书华在旁边讲解说:“有了这台机器,农民在收割稻谷的时候,就可以一个人负责割稻,另一个人负责粒。只要把稻穗放在粒轮上,机器就能使稻谷快速落,比用传统方法得更干净。我们实验过,使用这种人力收割机,两个人相当于以前六个人的工作量,劳动效率提高了三倍,而且更为轻松省力。”

“提高三倍效率?啷格子就厉害啰,”李宗吾咋舌道,“小农之家有一台这种机器,农忙时候要轻松多了。”小麦好还,稻谷的收割远不是提高几倍效率那么简单。

稻谷成以后,只有几天的最佳收割期。收得太早不够成,太晚了稻粒容易自动落,造成极大的费。而且还要看天气,夏季多暴雨,遇到雨天收割稻谷,晾晒不彻底会导致稻谷霉变。

有了这种人力收割机,就能在短时间内收获稻谷,既节省人力物力,又可避免天气因素带来的费,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稻谷收获率。

李宗吾热切地说:“这种机器就该赶快点生产出来,我帮你们联系杨森和刘湘,把收割机推广到四川去。”杨森去年还是四川最大的军阀,因为收留兵败的吴佩孚,从而被国民政府免除军政职务。

国民政府虽然无法收拾四川军阀头子,但却有中央大义在。杨森被免职后,他手下的野心份子立即蠢蠢动,郭汝栋趁机自立,范绍增(范傻儿)转投刘湘,从而实力大损,刘湘却顺势崛起。

以李宗吾在四川的名气,不管是杨森还是刘湘,都对他颇为看重,帮忙推广人力收割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周赫煊喜道:“若是收割机能在四川顺利推广,那当然最好。”李书华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商人合作推广速度太慢,还是找政府更为合适。”周赫煊仔细思考道:“那就找农矿部合作吧,农矿部部长易培基也在上海,跟去找虞洽卿合作不冲突。”国民政府建立之初,是没有农业部和农林部的,名字叫做农矿部,统管农林渔牧等工作。

此时的农矿部长,正是李石曾的姻亲易培基。此君不仅担任农矿部长,而且还兼任劳动大学校长,全上海的教育工作都归他管——由于国民政府对教育系统动刀,很快就要在上海设立教育局,首任局长恰好是跟周赫煊有私怨的陈德征。

商量好计划,众人立即分头行动。

李宗吾也不等吴稚晖回来了,直接辞职跑回四川帮忙推广人力收割机。而周赫煊则跟李书华前往上海,找易培基、虞洽卿商量官商合作事宜。

张乐怡到很无奈,这趟南下说是去庐山提亲,可中途要办的事情太多,正事只能一拖再拖。

两天后,周赫煊在上海见到农矿部长易培基。

他没有递名片也没有投拜贴,直接让人把李石曾的墨宝送去。再加上李书华和易培基都属于留法派,初次见面气氛便很融洽。

“周先生,润章,这机器真有你们说的那么好用?”易培基有些不相信。

李书华有成竹道:“不妨先试试。”周赫煊建议说:“我们可以找一块已经成的稻田,再请众多记者和商家前来见证。把稻田分为均等的两部分,一面由收割机负责收割,另一面用传统方式收割。你看如何?”

“这法子好,直观而可信。”易培基笑道。如果真能成功推广收割机,并给广大农民造福,对他而言也是提高名声和政绩的大好事。……如今中国广泛种植的还是传统稻谷,生长周期比后世杂稻稍长。

七月底到八月初,比较早的稻田已经一片金黄,晚的则要等到八月中旬和下旬。

这天早晨,由农矿部官员、报社记者、上海商界代表组成的队伍,浩浩地开赴上海远郊的金山地区。

“易部长、虞先生、周先生、李先生、梁记者……”当地富绅孟怀明上前逐一抱拳敬礼。

孟怀明是金山的大地主,这次收割实验就选在他的稻田里进行。

当地农民纷纷跑来看稀奇,记者和商人也对此非常兴趣,就等着看比赛结果。

一块金黄的稻田被分成两部分,四个长工使用传统收割方式,另外两个长工使用人力收割机。

李书华担任裁判,他打开怀表喊道:“预备,开始!”最初时,由于长工对机器不悉,搞得手忙脚,常常顾手不顾脚。慌之下,甚至出现把稻杆搅进粒轮,导致机器被卡住的状况。

而另外四个长工,则非常利落的使用传统方法收割和粒,收割速度反而比机器更快。

李书华脸有些难看,吩咐随行的北大学生去清理机器,而看热闹的农民则议论纷纷:“这什么破机器啊,着就歇工了。”

“哈哈,那些喝墨水的先生,怎么可能会做农活?”

“用机器织布还行,收稻子还是咱们农民更厉害。”

“……”包括那些商人和记者,都以为机器要输掉比赛。因为十多分钟过去,靠传统方式收割的稻谷数量,已经是机器的两倍有余。

然而,随着时间的失,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在两个长工悉机器后,居然渐渐赶上来,非常轻松地实现反超。

直至机器那边收割完毕,他们的对手才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量……

第247章【推广】一直没说话的虞洽卿,在比赛结束后突然拍手鼓掌:“真是个好机器啊!”李书华笑着介绍道:“我们这种收割机还有个优点,那就是主体为木质结构。便于制造,成本低廉,适合大范围推广,中等家产的农民也能买得起。”易培基哈哈笑道:“此物甚好,我会督促农矿部,将这种机器快速推广向全国农村。”周赫煊说:“还需要商会帮忙支持。”

“虞某一定竭尽全力。”虞洽卿立即表态。

虞洽卿现在的身份是全国商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他虽然自身不搞机械制造,但却可以帮忙联络全国的相关商人。

商人代表当中,突然有个中年人说:“这种机器对农民帮助极大,我愿把它引进到沙县!”说话的正是沙县商会副会长黄尔康,此君跟虞洽卿一样,也是贫困学徒出身,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才发展起来。

黄尔康去年开始涉足糖果生意,今年便来上海开分店(总店在福州),明年甚至把分店开到了天津。周赫煊跑去请虞洽卿时,黄尔康顺便跟来看热闹。

黄尔康做生意的信条便是重视穷人,去年有个小孩到他店里买白糖,而且只买一铜板的糖。店员嫌小孩买得太少,便说没有糖卖。

黄尔康听到以后,立即叫住小孩,并把白糖卖给他。事后对店员说:“炎当头,叫小孩来买一铜板的糖,定是家境贫寒且又有急用。你嫌一铜钱生意小,麻烦多,可见不会做生意。你还是另谋高就吧。”于是黄尔康把店员辞退了,并且定了个店规:遇有穿草鞋进店的,店主应亲自送茶敬烟,以示亲切;遇有穿皮鞋进店的,则由学徒送茶敬烟,以尽礼貌。

这是个厚道人。

“赣州的生意我包了!”

“别的地方我没法做主,我代表益订购500台收割机!”

“安庆,我们安庆也要。”

“……”商人们纷纷许诺,这些人显然看到了收割机的价值,不想错过这个既能赚钱又可利民的好生意。

不过嘛,也有些商死盯着机器细看,想要找木匠来仿制山寨品。

这玩意儿主体为木质结构,非常容易仿造。也就粒器的疏密程度不好把握,太密了易卡住穗子,太疏了粒不干净。

周赫煊笑着说:“先不急,咱们再来比一场。”很快又找了两块差不多的稻田,这次长工已经悉机器,稻谷收割起来飞快。而那四个用传统方法的长工,由于已经连续工作一小时,体力稍微有点下降,稻谷收割速度还不如之前。

最后通过计时测算,使用机器和传统方式收割效率比为2.8:1,也即是说一个人差不多能抵三个人的生产力。

而且机器最大的优势就是省力,工作的时间越长,效果越能体现出来。

传统的收割方式,农民必须一直挥膀子,连续工作一天下来,睡觉时两只手臂都酸痛难当,机器粒则要轻松得多。

当天下午,周赫煊便跟商人们讨论合作细节。

最后彼此协商后的结果是:商人负责生产和销售,每台机器售价的百分之一,出来作为专利使用费。专利使用期限为五年,过了年限便不再收费。

百分之一的专利费非常低,但在民国时期已经难能可贵了。即便如此,估计也有商人虚报销售数量,从而逃避专利使用费。

没办法啊,国情如此,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李书华对此非常意,他觉得就算一分钱专利费不收,能够利国利民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