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小紫笑道:“最大的一条给你好了。”一条鳞片金黄、背鳍火红的肥鲤从水中跃出,直接咬上朱老头的竹竿,那鲤鱼足有三尺多长,两条鲤须如游龙般扭动着,巨大的力量险些把竹竿咬碎。
朱老头脸由
转晴,急忙一手勾住鱼鳃,笑得嘴巴都合不拢,“赤鳍金鲤啊!小程子!快烧火去!赶紧炖锅鱼汤,大爷要尝尝鲜!”程宗扬把钓的鱼大都放回水中,只留了两条剖洗干净,从鳃后切开,挑去腥筋,用芦苇穿了,挂在车旁。
程宗扬穿越以来,一多半时间都在路上跋涉,别的辛苦也就算了,只是说到做饭,气就不打一处来。最初跟着吴大刀那些糙汉,论打架没一个孬种,论做饭个顶个的废柴,能把东西烧就算不错了,口
那俩字什么意思
没人懂。太泉之行跟着武二和萧遥逸,武二就不提了,那厮就是一牲口,干活从来不沾边,吃的时候不合口味还要叽歪几句,程宗扬不止一次想把锅扣到那厮脸上。小侯爷倒是没架子,给什么吃什么,从来不挑剔——意思是只要“你们”做的,再难吃我也吃。让我生火做饭,免谈!
相比之下,这是最有希望的一趟,队伍里足足有三个女人。可做饭的时候,程宗扬才知道不管什么时代,职业女全都靠不住!
小紫对烹饪没兴趣,如果按她的口味,大伙最好都别动火,全吃生的最好,口丰富,还有营养。罂粟女和惊理是女杀手,只擅长吃苦,不擅长吃饭。如果一顿饭能做出几个花样,也干不了这一行。程宗扬也很想和大家一样,凑合点填
肚子得了。但味如嚼蜡地吃过一顿她们做的晚餐,出于对自己味觉的负责,程宗扬只好重新抄起锅勺。
这一回太竟然从西边出来了,老家伙居然亲自动手做了锅鱼汤。鱼头和鱼尾做了个焦熘头尾,多出来的鱼
做了个红烧,一点都没
费。
朱老头道:“洛都的鲤鱼,可是天下难得的美味啊。”程宗扬尝了尝鱼汤,顿时狠狠震惊了一把,“都说龙是天上的美味,这鱼都快变成龙了,难怪老头舍得动手。”
“白龙下渊,化而为鱼。”小紫道:“要跃过龙门,才好再变成龙呢。”红初升,萦绕在两岸间的水汽渐渐散开,远方的景物逐渐变得清晰。伊阙仿佛一座敞开的大门,
出门后一座巍峨的大城。雄伟的城墙沿着地平线整齐铺开,两座用汉白玉砌成的楼阙高耸入云,甚至能看到上面的朱雀图案,仿佛倚天而立的卫士拱卫着
城,城内数不清的
殿楼阁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尽头。四尊巨大的金人分列四方,它们手持承接甘
的铜盘,在
光下熠熠生辉。
城最高处,是一座宏伟无比的
殿,即使隔着数十里的距离,依然能
受到它惊人的气势。
程宗扬望着那座梦境般华丽的帝京,良久叹道:“这么高的龙门,想跃过去可不容易。”※※※※※伊阙的关门外人如涌,每天都有无数人争相涌入这座繁华的帝都。走在人群中,程宗扬明显能
受到汉国与晋宋两国不同的风气。
汉国尚武之风极盛,官府只止民间持有劲弩和铠甲,其他不论,因此往来的旅人大多佩戴刀剑。让程宗扬惊奇的是,汉国佩戴武器最多的并非游侠少年,而是士人。无论是头戴高冠的官员,还是结着方巾的文人士子,无一例外都
佩长剑。并且还不是晋国贵族那种镶金嵌玉、装饰
远大于实用
的宝剑,而是真正用于格斗的长剑。大多数人的剑鞘和剑穗都有些陈旧,显然经常使用。
他们无论乘马还是徒步,都身按剑而行,一个个神情磊落,气宇轩昂。
拔的身姿、
悬的长剑,使汉国的文士迥异于晋宋士子的文采风
,显得刚劲质朴,充
了尚武豪放的气概。
汉国的豪杰佩刀最多。刀乃百兵之王,无论骑战还是步战,刀都是最容易纵,也最容易发挥威力的武器。街头巷尾短兵相接之际,一柄长刀在手,就等于多了一条
命。
少年多用弹弓,他们鞍侧往往一边悬着弓匣,一边挂着盛弹丸的革囊,最明显的标志则是坐骑旁带着笼头的烈犬,还有臂上架的苍鹰。可以说只要架鹰走犬的,都是游侠少年。
还有一种行人也带着弓,但他们所用的箭矢别具一格,尾端都系着极细的丝线。这些人是擅长弋的猎户,箭尾的丝线能够有效地收回箭矢和猎物。因此携带弓矢的同时,他们多半会在肩头扛着一柄猎叉,上面悬挂着捕获的猎物。
另外一种带的多是短刀,刀鞘错金涂银,甚至用犀角、象牙为柄。这些是家资豪富的商人,武器往往是外的财富。
汉国贵族佩戴的多是短剑,剑鞘上嵌着象征身份的宝石和白玉,华丽非凡。他们骑着骏马,在成群奴仆的簇拥下迤逦行来,充了王侯贵族的傲慢与尊贵。
还有一些携带着顶端开刃的刻刀,那些是中低级的官吏。汉国虽然以造纸闻名,但官方档案多是以竹简和木简为主,以便于长期保存。汉国不用科举,官员大都是推举而来,吏员则是世袭。擅长律法的刀笔吏,在汉国是一股令人畏惧的力量。
程宗扬牵着坐骑,随着人涌入关门,一路看得目不暇接。忽然身边传来一声惨叫。一名中年人刚走到门下,一名少年突然猛扑过来,从怀中拔出尖刀,狠狠刺进他的背心。那中年人惨叫着扑倒,接着一名体格雄壮的豪士飞身而出,拔刀斩下他的头颅。
门前一片哗然,行人纷纷退避。少年抛下尖刀,用衣服包住滚落的头颅,闪身钻入人群,消失不见。那名豪士却把染血的长刀往面前一,神态从容地在尸体旁盘膝坐下,放声喝道:“天诛小人!”
“好汉子!”旁边一群少年高声叫好。
关门前守着一队朱衣黑甲的士卒,血案刚一发生,士卒们就立刻围来,迅速将那名豪士带走。
周围的目击者议论纷纷,程宗扬扭过头,一脸不解地望着朱老头,“光天化之下,当街杀人——汉国治安有这么
吗?”
“这是寻仇,轻易不会伤及无辜。”朱老头见怪不怪地说道:“没瞧见已经有人抵命了吗?”
“说杀人就杀人,这个也太……太质朴了吧?”一名少年大声道:“这贼子敢陷害郭大侠!今伏诛,乃是天意!”在那些少年大肆宣扬下,程宗扬很快
明白了来龙去脉。按照汉国的习俗,天子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如今天子登基十余年,陵墓已经建成大半。汉国十分重视厚葬,天子的陵墓并不是一座简单的坟墓,而是模仿世间
室建起的寝
。除了陵墓之外,还有一整套的城池
殿,一切都与世间一样。为了让帝王死后仍能继续享受世间的繁华,汉国甚至会在陵墓周围建起城市,把附近的豪族富户迁到陵区。有名的五陵少年就是这些富户的子弟。
当今天子也是这样做的,但他气魄更大,直接下诏将汉国所有家产三百万以上的富户全部迁至新建的陵区。据说编入迁徙名册的足有六万户,汉国豪族的鼎盛可见一斑。
而这些被迁徙的富户中,有一位声名赫赫的布衣大侠,名声大得连程宗扬在几千年后都听说过:郭解。作为《游侠列传》中的重点人物,这个名字几乎就等于大侠的代名词。
问题是郭解名声虽然响亮,家产其实并不多,离三百万差着一大截。但当地官吏觉得他留在本地是个大麻烦,于是把他的名字也报了上去。郭解的门客和好的友人多方联络,希望能把郭解从名册中剔除,甚至找到大司马大将军霍子孟,向天子转述郭解家贫,不适合迁徙。谁知一向对大司马言听计从的天子很惊讶地反问:“郭解一介布衣,居然能找到大司马亲自说情,难道会很穷吗?”霍大司马无言以对,只好不再提及此事。
等到郭解迁徙时,由于家贫,各方受过他恩惠的人家都送来钱财资助,但当地的官吏居然止郭解见客。郭解门下都是豪勇之士,被一个小吏欺到头上,当即大怒,刺杀了为首姓杨的掾吏。
汉国豪杰慷慨悲歌,郭解的门客固然气血豪雄,杨家也不是任人欺凌之辈。杨家送葬之后,立即派人赴洛都告状,却没想到已经有人守在伊阙,以至于酿成血案。
那些少年,包括杀人的豪士,其实本没见过郭解,只是钦佩于郭解素
里行侠仗义,才毅然出手。为了不连累郭解,动手的豪士还主动留下来顶罪。
※※※※※第442章·寻人伊阙往来的行人本来就多,眼下又出了这样一桩血案,士卒们还没有清理干净,周围已经观者如堵。听到那些少年慷慨昂的诉说,众人大声叫好,不少人砍刀斫地,
叹这些侠士的义气。只有一名文士说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解之辈,动辄杀人,何得称贤?”那些少年闻言怒道:“郭大侠仗义疏财,急人之所急,为人排忧解难,不顾己身。侠义之气,世间无双!哪里来的腐儒,也敢非议郭大侠!”那文士毫不退让,“郭解其人,不过是自喜为侠,说来说去,无非是好名而已。”一众少年群情
愤,“胡说!郭大侠行侠仗义,从不使人知晓。只是受助者
念郭大侠的恩惠,才宣扬出去。便是我等游侠儿,偶然有机会为郭大侠效力,也从来不曾留名。哪里像你们这些腐儒沽名钓誉!”文士道:“侠以武犯
,有郭大侠作榜样,教出你们这帮睚眦必报的少年,一怒而杀人,置王法于何地?”守卫的士卒被双方的争吵惊动,重新过来。那些少年翻身上马,对那文士叫道:“腐儒!可敢留下姓名!”文士朗声道:“河间郑子卿!此番来京,求学于云台书院。诸位若有指教,郑某自当静候!”少年愤怒地盯了他一眼,然后呼啸一声,离开关隘。
程宗扬好奇地看着那名文士,这小子真有几分胆量,敢和一群热血沸腾的游侠少年当街争吵。把自己换成这个儒士,还真不一定敢出头,不是打不过,实在是犯不着。
太史公的《游侠列传》自己只是略略翻过,隐约记得郭解的下场是族灭,但究竟为什么被族灭,就没什么印象了。如果历史没有走样的话,被勒令迁徙之后,郭解的生命已经开始倒计时了。虽然自己对这个列入正史、名震千古的大侠很有几分好奇,但赶在人家临死的时候拉关系,显然不够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