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认祖归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不不。”方源却摇摇头:“你提出这个建议,很不合适。你是个外人,怎可以干涉武家的内政?”乔家太上大长老陷入沉之中。
方源的话,深深地击中了他的内心。这正是困扰他的巨大难题。
若非如此,他也不能和“武遗海”合作了。
方源背负双手,微昂头颅,看向窗外:“所以,我需要一个武家的太上家老,他能够在那种场合下,公然地提出这个意见,将事情导向到认祖归宗方面。”乔家太上大长老有些为难:“这个………”方源继续说他的:“这个太上家老最好有些地位,最关键的是态度要强硬!因为在这个期间,武庸很可能会故意偏袒我,认定我就是他的弟弟,来否决这个提议。所以我们的人选,要能扛得住一位八转蛊仙的强势!”乔家太上大长老摊开双手:“这个着实太难了。要知道,现在的武庸不仅是八转蛊仙,而且还是武家的太上大长老,更继承了武独秀的仙蛊啊。”方源连头都没有转过去,仍旧望着窗外。
他的话在瞬间变得冰冷和强硬:“别告诉我你乔家没有这样的人。若是没有,还对武家有什么图谋呢?趁早洗洗睡,做做梦更靠谱些。而我武遗海也绝不会找这样的家族合作!”乔家太上大长老微微一愣,他不再一次打量方源。
站在他的这个角度,他只能看到方源的侧脸。
窗外,夕的红光映照在方源的脸上,像是一层血。
方源的脸坚毅如铁,湛蓝的双目熠熠生辉。
“这个男人……呵呵,有意思。不愧是武独秀之子啊。”乔家太上大长老心中叹一声,口中答道:“那就依你的意思。”武独秀虽然死了,但是在她的葬礼上,却上演了一幕有趣的情景。
武独秀在东海的私生子,武遗海冒了出来,想要祭拜他的亲生母亲。
各方蛊仙,都静悄悄地看着,没有开口言。
毕竟,这是武家内部的事情。
当中,自然也有不少蛊仙,看出了一些潜在的东西。所以武家的太上三长老武樵出声时,有数股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脸上。
武樵似乎毫无察觉,一副我心为公的大义凛然。
他可是武家的太上三长老!
乔家居然能渗透到这种程度!!
武庸虽然意识到了这种可能,但也不能判断明确。
武庸开口:“也好,就在母亲大人的葬礼上,为我弟认祖归宗。想必母亲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幕。也十分欣吧。”他居然没有反驳,而是直接应承下来。
乔家太上大长老对武庸的反应,心中微微讶异了一下,立即将对武庸的评价暗暗提高一层。
很显然,武庸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无法阻止方源当众认祖归宗的了。
与其一味反驳,丧失自己的威信和形象,还不如以退为进,允许此事。
“诸位仙友在此。皆可见证,请仙蛊!”太上三长老武樵主动站了出来,这种事情他需要亲自主持,防止万一的情况下武庸等人动手脚。
很快,武家取来仙蛊。
武樵站在方源的面前,手持着一只仙蛊,开口道:“这是七转血道仙蛊血脉,乃是我武家斩杀了一位血道魔仙,收缴过来的战利品,正可验证二公子你的身份”此话一出。当场的许多蛊仙,都翻了翻白眼。
血道不容于世间,危害太大。
但事实上,各个正道势力都在秘密研究。因为血道战力的确容易速成。
很显然。这只血脉仙蛊一定是武家的研究成果。故意说成是什么战利品。
“请二公子滴出一滴鲜血来!”武樵继续开口。
众目睽睽之下,方源依言行动,滴出一滴鲜血,给武樵。
武樵催动仙蛊。对准自己手心中的鲜血,照出一道暗红的光辉。
没有发现问题。
但这还不算完。
紧接着,武樵又问了方源许多关键的问题。
有些方源知道,有些方源并不知道。
他都实事求是地答了。
这些问题当中,有一些陷阱,明明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当做发生了来问。
但方源搜刮了武遗海的魂魄,对这些问题应付自若。
数百个问题相继问完,武樵仍旧是面无表情。
但是其余武家的太上长老们,有的微微点头,有的头接耳,有的看着方源,面
微笑,就已经说明了方源顺利通过。
“其实本来还要验证魂魄和骨相,可惜武独秀大人已然去了,便作罢。”武樵说道。
接下来,武樵汇报武庸他自己的探查结果。
不用说的,大家都亲眼作证了。
武庸点头,其他的武家太上长老们也纷纷同意。
于是,武樵又为方源当场炼出了魂灯蛊、命牌蛊。
这些蛊虫今后都要置放在武家的宗祠之中,算是方源正式认祖归宗的标志。
这一轮下来,方源才真正的以武遗海的身份,踏足到南疆蛊仙界中。
之后祭拜武独秀,方源大哭一场,秀了一场彩的演技。
武独秀葬礼期间,武家并不适宜大摆筵席。但葬礼大典结束之后,方源仍旧是和许多武家的蛊仙接触,虽然只是喝喝茶,闲聊一会儿,也让方源收获颇丰。
当然,也有蛊仙提出和方源较量切磋,都被方源婉拒。
他现在的身份可是高得很!
本身是蛊仙,武家的太上长老,而武家的太上大长老,八转蛊仙武庸,就是他的亲哥哥。
虽然这兄弟两人都各怀心思,但至少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
这份血脉关系,也是事实。
七天之后,葬礼彻底结束,方源站到武家蛊仙的身旁,俨然一副主人模样,和各位来宾贵客送别。
这些南疆蛊仙也都记住了方源。
很多人都将他列为不可招惹的对象之一,不是因为方源的修为,而是方源是武庸之弟这层亲缘关系。
武遗海的这个名号,彻底传入了南疆。
虽然说不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也差不多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