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第五章 江湖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卷一·东萌动第五章·江湖和洋哥刚从江城师大的北门出来,天突变,一阵怪风卷来半空黑云,不等眨眼,雨点已像豆子般砸下来。附近别无遮蔽之物,洋哥喊了一声,便领着我跑进了校外的一家文具店。看着门外肆着狂风暴雨,他一边擦拭眼镜一边不无轻松地说道:「没事儿,小俞,这肯定是过路雨,一会儿就散。诶,刚才那教授可真能说啊,随便问一句,他就自问自答了半小时。本来只是拿他的书和文章,我不过是客气问两句,他居然一直拉着我们说,真不愧是你们学中文的。」看我只是木然地嗯了一声,他又玩笑道:「小俞,这教授名字姓得也真怪,我还一直以为那个字念「谭」,结果却是念「秦」。人长得儒雅帅气的,取个名字却不伦不类的,覃守德,不就是「禽兽的」吗?哈哈!」
「我以前有个高中同学就跟他一个姓。」我还是没打采。
洋哥叹了口气,道:「小同志,别愁眉苦脸了。毙一个、两个素材很正常,我被毙的素材比你到杂志社的天数还要多好几倍。」
「我不是对素材不能用不,只是理由都不给一个,还把我训了一顿,心里很憋屈。」
「哈哈,为这个呀,那就更没必要了。那个建筑公司早就出过好多次事故了,从来没有任何单位报道过,这次不过是又一出而已。对了,你从哪儿知道他们出事的?」
「是我妈一个同事的人说的,他们单位就在那个工地旁边,他当时亲眼看见了。」洋哥扶了扶眼镜,笑道:「难怪,我就说你住西城区怎么会知道江南区那么远一个工地的事情。哎!年轻人,讲个内幕给你,那家建筑公司的老总是市委一个常委的儿子,他那个工地的事故多如牛,从来都是遮着、捂着的。什么局都不敢管,报纸、杂志、电视台也不敢报。」
「嘿!难怪,是个有后台的,那就…本来还以为立功了,哎!算我倒霉。」
「别放在心上,这种事情社会都是,以后还能见到更多。」洋哥一副老江湖的模样,脸上充着优越地笑了。
说到关系后门,我不想到了张总,他年纪轻轻就能当上副社长,多半也是有什么后台,乘机婉转向洋哥请教。
「就我对本市新闻界的了解,还真没听说张总有啥背景。他是八十年代末江城师院毕业的,哦…不,现在叫师大了,最早在《报》干,写东西一般,但经济头脑好。特别能找财路,他到《青年报》之后,《青年报》收入猛涨,老总把他当成宝。《江城之窗》创刊时,指定的就是他来负责。张总绝对可算是青年才俊了,他今年应该不到三十六,一般人不到四十岁休想坐到他这个位置。」原来张总还真是靠本事上去的,不想到他轮廓硬朗的面容,颇有美国西部片里孤胆英雄的气质。冯师傅、洋哥都非泛泛之辈,还有希哥这样的万油式的人物,采访、写稿、摄影统统都行,身边卧虎藏龙,我真是有的学啊。
回到单位,已经快五点了,应该也没啥事情了,喝着茶悠闲地等下班。身上分不清是水是汗的印迹还没干透,张总却突然出现了,让洋哥、希哥到电梯间把样刊搬回来,每间办公室放两本。
应该是八月号了,我也一下来了劲,其中的重头戏「时代」专栏可是以《高考二十年》为题的,从选题、采访、统稿、写作,我都是全程参与的,记得初稿写出来被冯师傅毙了,最后的定稿——我几乎是三天三夜不休息写出来的,师傅还表扬了我文笔不错。今天一定要好好看看自己做出的第一份杂志。
和二位前辈一同搬箱、分发,拿到手上一看才发现是《江城市旅游景点》的专刊,失望之下,只是随手翻几页图片打发眼睛。向洁子请教,今天八月号的样刊会不会来,得到的是答案是样刊还不行,但小样会送过来,换来心里更深的躁和坐立不安。
想想一会儿大家看到我的文章会不会觉得很一般呢?就怕大家找出一大堆可笑之处,我的脸就丢大了,早知道当时就不该藏着,给大家看看给点意见,哎!
也说不定大家觉得我写的不错哟!
想象我在众人的赞美声中,故作镇定地谦虚着,我甚至在心中默默拟好了措辞。正好师傅和张总也出现,来表扬我一下,蒋老头也听见了,让他后悔没收我这样一个天才做徒弟。对了,还有古凌虹,她对我有恩哪,看到我取得成就也应该会高兴的。最近她好像越来越漂亮了,等发了工钱,送她点礼物,表示谢。
左等右等,样刊就是不来,焦躁之下,意居然上来了,去厕所解决一下。
一时紧张,小便也不畅通,肿得居然起了,吹着口哨才把「嘘嘘」哄了出来。
用凉水洗把脸,拍一拍额头、后颈,心情才平复下来。
回到编辑部,小样已到(好似故意和我作对)。大家在围观中,我也不进队,只有在旁边游动扫视,希望有人能认真读一下我的大作,过了让人惊心动魄的五六分钟后,希哥起身拍拍我的肩膀笑道:「小俞,你的选题不错啊,在这个时期正合适啊,让我都有点慨了。」
「是啊,选题、材料都找不错啊。」刘波应和道,此人是省外一所二大学的专科生,年龄比我小几个月,在社会上已摸爬滚打一阵,是个老油子,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吹捧、表扬,让人不清他到底是啥想法,不过了解他为人之后,也没人会去深究其本意了。
洁子也发言了:「小俞立了大功,但也缺不了冯老师的好文笔啊,老主编出手就是不凡,文章写得有议论、有抒情,很有味道,我都想起我当年的高考了。」什么?我拿过杂志一看,《高考二十年》的标题底下标注的作者是——「本刊资深编辑冯千帆」,通篇上下前后里外连半个「俞」都没出现,第一部分采访二十年前高考人的部分,还有「记者:刘洋李健希」。这实在太过分了吧!冯老头在整个过程中就动动嘴皮子,居然领了头功,我劳心劳肺搭进去几夜没睡好,却连个名字都没落上,我的呼没来由地抖了几下,鼻子有点酸酸的,努力地眨了眨眼睛,希望眼角的润干得快些。
突然王哥过来拍了我一下,打开后面一个标题为《足球点燃江上情》的专题,主要是以王增宏在滨江路拍摄的大量关于观看世界杯的照片为主,我倒是帮他简单配了总数不足五百的科打诨文字。这里头居然出现了——「实习编辑俞辰越」的字样,大家纷纷向我祝贺,让我哭笑不得。
不知何时,大家都走光了,喧闹一时的编辑部变得寂静无声。独自坐着,很认真地把自己写的两篇东西都重读了好几遍,心中波澜起伏,真想去质问冯老头。
重复拉动着屉,好容易平静下来,把小样进洋哥已经锁上的屉,缓步出来,在电梯口遇上张总,他似乎开心,对我热情有加,看我有些没打采,俊毅的面孔出笑着问道:「怎么了,小俞?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了?」我看了一眼张总身边的司机,有些迟疑,张总一笑:「没事,有问题直说,吴师傅是我的表哥,不会告诉别人的。」心中一动,刚要张口,冯老头正好走进了电梯,他看到我们三人,似乎是有些意外,表情一愣,不过转瞬即逝,冲着张总轻轻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真是倚老卖老啊。
我咳嗽了一声才正喊了声:「冯老师。」他只是「嗯」了一声算是回答。
张总对老冯笑道:「冯老师,你指导有功啊。小俞为增宏那些图片配的文字很有趣啊,刚才吴师傅都看乐了。」老冯只是淡定地笑笑:「我有啥功劳啊,小伙子有潜力,我不过略微点拨一下,」一顿又道:「年轻人,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钻牛角尖,其实有些事情换个角度看就豁然开朗了。你说是吧,张总?」
「哈哈哈!」电梯里充了两人愉快的笑声。
出了电梯,老冯直接出大门骑自行车走了,张总叫住我,让我跟他下到负一楼,说要拿车送我回去。关上车门,张总就开了口:「小俞啊,是不是那篇《高考二十年》是你写的?」
「啊?您怎么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