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的淮州,还是念念不舍的离开了。
最后经过江南路布政使司的时候,曹阔依然坚定的表示他所言非虚,萧煜便十分不客气的让他自己去淮州看看,之后再来说这话。
萧煜的奏疏呈上御前后,皇帝有些诧异,他原以为许从文是夸大了的。没想到老四的奏疏更是夸张,简直将淮州给夸上天了,完全没有提及那个失踪的刘经历和那个被迫的不得伸张的赵通判。不久后又收到了曹阔的请罪奏折,事情便明了了。这曹阔听信赵介一面之词便上书来弹劾李承,结果自个儿到了淮州一看,立刻知道事情不妙,马上就写了请罪书,十万火急的送来了御前。
皇帝也是被气笑了,不过真相大白了,淮州的事儿是好事儿,他也没有气太久,便随手又批了个调令,将赵介又贬到了穷乡僻壤做县丞,这辈子恐怕也没有翻身之了。至于曹阔,念在也是被人蒙蔽,及时请罪,便被罚了半年俸禄,以示惩戒。
皇帝想了想,又批了条调令,命李承明年分时节回京述职。
如此,这件事儿就定了。皇帝高兴之下,还将李郸叫进了御书房,夸赞他儿子教育的好。李郸大约知道淮州的情形,也不意外。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便到了新元时节,淮州家家户户都在置办新年所需的物件,新衣服对联福字炮竹,因为今年淮州没有任何伤亡,百姓们的情绪都格外高涨,李承的调令已经到了淮州,百姓知道李承在淮州待不了多久了,十分不舍。有人提议除夕夜,全城百姓组织一场盛大的水席,接新的一年,以此纪念李同知的到来。
李承十分动,便也开始与众官员一起协商此事,很快便定下了章程。此次水席李承出了大头,其余便是各家乡绅们各自筹了些银子,几两罢了,对他们来说也不过几顿饭钱,但能巴结到李承,就实在是很划算了。
赵介的调令也早就到了,他没有李承缓行的待遇,接到调令第二便上路去任职了。众人哪里还不知道风向?
李承除夕当天亲自为角舍写了对联,“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笔锋遒劲潇洒,端的是一手好行书。
除夕当夜,万户新。
几万桌的水席面铺了淮州城的街道,无数灯火照亮了淮州的夜空。时隔多年,淮州城的百姓回想起来,都觉得那是一场可传颂千古的盛况。
而做到这一切的同知大人来年天就要离开淮州,回到京都了。
众人不明白为何李同知要花这样多的心思,将淮州改造成如今的模样,只知道因为李同知的到来,他们终于学会了邻里乡亲,祸福同当,人活一世,理当如此。
初八那天,李承便已经收拾好了行囊,打算回京了,天尚早,太还未升起,昏昏暗暗中,却有无数人在角落里探头探脑的注视着李承一行人。
李承的目力耳力何等惊人,他一一扫过,朝众人挥了挥手。
藏在暗处的众人这才走了出来,朝李承挥手,大声喊道:“同知大人,此去京都,前程似锦!”李承便大笑道:“多谢乡亲们吉言,望各自珍重。”李承一行驶入官道后,陆迁才啧啧赞叹道:“大人这一行小半载,却收获了如此民心,实在了得,陆迁佩服。”
“我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当时就只是不想看到有人无处伸冤,有人惨死街头罢了。”李承也叹莫名。
“那个刘经历……”李承突然问。
陆迁看了李承一会儿,突然笑了起来:“哈哈哈,就知道大人过不了这个坎,早晚是要问的,大人放心,此人确实被我等绑了沉塘,不过就是在水里泡了一夜,就灰溜溜跑回老家了,至于为什么没人能找到他,怕是怕被有心人利用,因此隐姓埋名了吧。”李承诧异:“真的?”
“大人不信?我陆迁是那种杀人不眨眼的凶徒吗?况且此事若是被殿下知道,殿下也不肯放过我的。大人放心就是。”陆迁信誓旦旦。
李承便点点头,中淤积已久的不畅终于纾解开来。
却在此时,李承耳尖的听到了身后有快马奔袭的声音,陆迁也听到了,两人相视一眼,叫停了马车。
一人一马很快赶到,立刻急声道:“大人!不好了!秦州连续七天七夜的大雨,引起水患,淹了整座城池,雨还未停,大坝坚持不了多久了,一旦大坝被洪水冲垮,接下来就会途经芦州冲向淮州,到时便糟糕啦!许大人知道后,立马叫小人快马加鞭将大人请回去,主持疏散百姓事宜!”
“什么?”李承震惊,怎么会突然发了大水?他忙是命人调头,往淮州赶去。
“大人,水患可不是小事,出了子,是要人命的,不若我们绕道走吧?”陆迁着急。
“淮州百姓如此信任我,此时回去尚且有一线生机,若是因为我贪生怕死,害了淮州十数万的百姓,我岂不是要以死谢罪。”李承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陆迁的提议,并冷冷的看着他说道:“陆参将若是怕死,可以此时与我分道扬镳。”陆迁心头发苦,他若是这个时候逃了,往后天涯海角哪里还有他容身之处啊?
于是他立刻改了话锋,说道:“大人这是什么意思?我陆迁既然答应了殿下要保护好大人,就是死也要死在大人前头的!大人放心,陆迁与手下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