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
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也,不可不察。
足太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外合于渭水,内属于于胆。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地为,以上为天,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湖以北者为中之;漳以南者为,河以北至漳者为中之;漯以南至江者,为中之太此一隅之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深五分,留七呼。足少深四分,留五呼。足太深三分,留四呼。足少深二分留三呼。足厥深一分,留二呼。手之,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歧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瘦而形者,恶可以量度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译文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体十二经脉,外与大地之十二经水(泾、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水)相应,内则连属五脏六腑。这十二经水,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相同,五脏六腑也有上下、大小以及盛受水谷多少的差别,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经水受纳大地之水,而免费不息;五脏结合神气魂魄,而收藏于内;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气而散布于全身内外;经脉受纳血,而周全身、营养百体。把以上这些情况相应结合起来,运用到治疗上,是怎样的呢?针刺的深浅、施灸的壮数,可以说给我听吗?
岐伯回答说:问得很好啊!天很高,而其高不好计算,地很广,而其阔也难以测量。这是通常的说法。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对于天的高度、地的广度,那不是人力所能度量准确的。而对八尺长的躯体来说,有皮血脉,如果活着,可观察探摸,死人则可解剖而详细看看,那五脏的强弱、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经脉的长短、血的清浊、气分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有的多血少气,有的少血多气,有的血气都多,有的血气都少,皆有一定的标准。据这个标准,使用针灸治疗,分别调和经气的虚实,其道理不也是相同的吗?
黄帝说:我听了你的话,耳里觉得很愉快,但心里仍不太理解,希望你再详细地讲解一下。
岐伯回答说:这就是人的身体配合天地而适应的道理,不可不清楚。足太膀胱经外可配合泾水,内则连属膀胱本腑,而与全身的水道相通。足少胆经外可配合渭水,内则连属胆腑。足明胃经外可配合海水,内则连属胃腑。足太脾经外可配合湖水,内则连属脾脏。足少肾经外可配合汝水,内则连属肾脏。足厥肝经外可配合沔水,内则连属肝脏。手太小肠经外可配合淮水,内则连属小肠,小肠分别清浊之后由水道而出。手少三焦经外可配合漯水,内则连属三焦本腑。手明大肠经外可配合江水,内则连属大肠本腑。手太肺经外可配合河水,内则连属肺脏。手少心经外可配合济水,内则连属心脏。手心主心包络经外可配合漳水,内则连属心包络。这五脏六腑、十二经水,外有源泉,内有所禀之水,都是内外互相贯通,象圆环一样周而复始,人的经脉也是这样的。所以天在上为,地在下为,人的部以上为天属,部以下为地属,海水以北称为,湖水以北为中之,漳水以南称为,河水以北至漳水部位为中之,漯水以南至江水部位为中之太。这只是举一隅的,说明人身与天地相应的意义。
黄帝说:经水与经脉相应,它们两者之间的远近浅深以及气血的多少,各不相同,这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到针刺上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其经脉最大,而且血多,气盛、热壮,针刺时,不深刺则不能散,不留针则不能泻。足明经,针刺六分深,留针的时间是十呼。足太经,针刺五分深,留针的时间是七呼。足少经,针刺四分深,留针五呼。足太经,针刺三分深,留针四呼。足少经,针刺二分深,留针三呼。足厥经,针刺一分深,留针二呼。手的三三经脉,由于它们接受脏气的道近,气行也快,针刺的深度,一般不超过二分,留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呼。但人有老少、长短、肥瘦的不同,还必须据具体情况,使之合乎自然之理。灸法也是这样的。灸而过度,可成恶火,造成骨髓枯槁、血脉凝涩。刺而过度,会发生气,使正气受伤。
黄帝说:人体经脉的大小、血气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的坚脆,以及肌凸起部位的大小,可以确定一个衡量的标准吗?
岐伯回答说:那些可度量的,要取其身材适中,肌不很消瘦而血气又不衰败的。如果一个人身体消瘦、形已,怎么可用他来确定针刺的深浅呢?应该通过审察、切寸口、循尺肤、按摸皮肤肌,然后再察看他的温热虚实,据病情用针刺或灸法调治。这是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治法的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