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二十四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些年,在北京主事儿的北洋政府首脑跟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段祺瑞临时执政了一阵子,不成,辞了职;胡惟德、颜惠庆、杜锡琏、顾维钧这四位爷加起来干了一年零俩月;张作霖的股也没坐稳,1928年的5月,北伐军已经到达了北京的外围,张作霖一琢磨,就在一年前,武汉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合作战,在河南战役中击败了子张学良指挥的奉军主力,奉军被迫撤到黄河以北,张作霖自知不是北伐军的对手,干脆甩掉北京这个包袱,溜到老家东北去当土皇帝。不过,张大帅这回的运气简直糟透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的专列在皇姑屯被本关东军埋下的炸弹炸翻,张大帅被抬回家后不久便气绝身亡。

北京政府再次群龙无首,政界的元老们出头临时组织了治安维持会,指挥警察和留在城内的奉军的一个旅维持秩序。三郎投靠的杜司令早就不知去向了,6月8,阎锡山的部将商震从广安门入城出任京津卫戍司令,和平接管了北京;6月15,国民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南北统一大业胜利完成。

王仁山寻思着,不打仗了,这下儿会有好子过了。可还没等他高兴起来,紧接着就是一个晴天霹雳:国民政府决定把首都迁到南京,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别看北京与北平就一字之差,可对荣宝斋而言,这麻烦大啦!

这些子,城里的达官贵人纷纷跟着政府往南京搬迁,荣宝斋的客户大量失,王仁山心急火燎,可也只能是干瞪眼儿瞧着。

张乃光的秘书、一个儒雅的青年魏东训正焦急地站在大门口的台阶上不住地向左右张望,一辆装了家具、生活用品的卡车停在大门口,车子已经“突、突”地发动起来,司机探出脑袋:“魏秘书,再不走就赶不上托运了!”

“再等。”宋怀仁怀里抱着一捆卷轴,坐在洋车上拼命往张乃光家赶,他催促车夫:“再快点儿,我付双倍的车钱…”宋怀仁终于出现在魏东训的视野里,他三步并做两步跑过去:“宋大伙计,您可算来了。”宋怀仁下了车,把画递上去:“还没干透,您到了南京赶紧挂起来。”宋怀仁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张议员,还有他周围的人,如果要画儿,您就拍个电报来,我们马上给您预备着。”

“张议员到了南京就是张司长啦,送礼的事儿怕是少不了。”

“那敢情好。”宋怀仁指着魏东训手里的一个卷轴,悄声说道“这是孝敬您的,到了南京有什么好事,您可得惦记着我们荣宝斋。”

“宋先生,您别这么客气,我和荣宝斋的少东家张小璐是同学,关系没得说。”

“那您就更得关照了!”宋怀仁的脸上出了笑容。

司长的秘书是少东家的同学,那算赶巧了,幸运的事儿也就这么一档子,其余大部分客户可是煮的鸭子——全飞了。

王仁山站在铺子门口,看着稀稀拉拉的过往行人眉头紧锁,赵三龙走出来:“经理,有电话找您。”王仁山回过头:“谁呀?”

“没听出来。”王仁山转身进了铺子,他拿起电话听筒:“喂?”电话听筒里传出了对方的声音:“王经理,我是教育部的赵顺之啊。”

“赵先生,我正等您的信儿呢!”王仁山显得有些兴奋。

“抱歉,抱歉,我们算计了一下时间,从北平发货到南京,就是快件也来不及,下回吧,让你费心了。”王仁山还要再说什么,电话“啪”地就挂断了。

王仁山的脸沉下来,他来到桌子旁坐下,闷着头烟,伙计们都小心翼翼的,铺子里的气氛十分沉闷。

宋怀仁走进来,王仁山抬起头:“赶上了吗?”

“紧着忙乎算是赶上了,也跟魏秘书待了,唉,经理,这当官儿的、有钱的都往南边去了,咱的东西都卖给谁去呀?”宋怀仁也是心急如焚,如今他已经是荣宝斋的大伙计了。

“急也没用,我这两天琢磨着,荣宝斋不能坐这儿等死呀,也得跟着到去南京闯闯,看能不能在那儿开个分店。”王仁山琢磨着。

宋怀仁的眼珠子一转:“你还别说,经理,这倒是个好主意。”王仁山把打算到南京开分店的意思跟张幼林念叨了一下,张幼林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晚上,他把王仁山、张喜儿约到了家里。

张幼林说道:“仁山啊,你提出的到南京开分店的事我仔细考虑过了,我觉得很有道理,你能谈点具体的吗?”

“东家,这是明摆着的,头些子我给南京的朋友通了个长途电话,我那朋友说,自从国民政府搬到南京,南京的市场立刻活跃起来,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非常繁荣。我是这么想,一个政府机构可是个庞然大物,您算算吧,军事委员会、行政院、‮试考‬院、国民参政会…照过去的说法,这都是些大衙门,这些衙门得办公吧?办公就需要笔墨纸砚,而且需要量会很大。”张喜儿接上话来:“南方的南纸店没有我们荣宝斋这么大规模,至少现在还没有哪家店有这个能力,能独自承担起供应政府部门文房用品的业务,这对我们荣宝斋来说,的确是个机会。”王仁山思忖着:“既然政府可以长出腿儿跑到南京去,那我们荣宝斋为什么不能长出腿儿来呢?我们跟着政府跑,政府跑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这样吧,仁山带着云生先去南京探探路,如果可能,租个地方争取办个‘荣宝斋文房用品展卖会’,店里把需要的货品从邮局发过去,咱们先看看行情,要是还不错,再核计开分店的事;张喜儿就留在北平照顾铺子,这边也离不开人。”张幼林一锤子定音。

王仁山点头:“好,我带云生走一趟,车到山前必有路,我就不信在南京立不住脚。”他显得信心十足。

王仁山果然能干,到了南京,他租房子、登广告,三下两下就联系上了以前的老客户,热热闹闹地办了十来天的“荣宝斋文房用品展卖会”大获成功,紧接着就在南京办起了荣宝斋的第一家分店。

要不怎么说是风水轮转呢,自打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以后,荣宝斋北平总店的生意就一落千丈,南京分店的营业额却一路攀升,势头很猛。转眼之间两年过去了,格局有了的变化。

张喜儿正在荣宝斋后院的北屋里皱着眉头打算盘,张幼林推门进来:“算出来了吗?”张喜儿抬起头:“东家,本地的生意还是不看好,南京分店的营业额已经超过了北平总店。”张幼林面:“看来当初这步棋走对了,要是还窝在琉璃厂,荣宝斋可就是罐里养王八,越养越了。”张喜儿倒上茶:“王经理心气儿高,他打算按照南京的路数,在南方的几个大城市陆续都办起荣宝斋的分店。”

“这是好事儿啊。”

“可是…”张喜儿有些犹豫“东家,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