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三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正悄悄地湮没田野,湮没草滩,遮住了远方深蓝的群山,抹去了天边的地平线。不知不觉的,天上这儿那儿就出现了闪闪烁烁的星星。星星又像会下子儿,越繁衍越密,一会儿就在头顶上撤下一大片。道路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风带来一阵阵润的空气和微弱的汩汩声,说明驴车还靠着河沿。

呱哒、呱哒、呱哒…驴蹄声均匀而单调,像县委墙上那面挂钟的砣砣在摇摆。真的,时光飞逝,岁月如,这一切过去了多少年啊,但现时想起来还跟昨天一样。

这时,他又返回来想起贺立德。这种联想是很自然的,因为他跟尤小舟和贺立德有了私人情谊,都是从他们倒霉的时候开始的…

一九六六年,先是从北京来了一帮“红卫兵”、“丫停丫停”的,在县城刷了好些大标语。有一股子还跑到魏家桥的黄河边来,叽哩哇啦地挤在一张羊皮筏子上。告诉他们危险,他们不听,还手舞足蹈地叫唤“遏飞舟”结果,筏子让他们翻了,一个小尕子没爬到岸上来,四五十个庄户人往下游寻了三四十里都没寻见尸首,其余的才水淋淋地逃了回去。以后,又说是中央下来了多少多少号文件,县城机关、学校、工厂的人刷地一下子都成了“革命造反派”这些“造反派”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去揪已经调到地区去的贺立德。

批斗贺立德那一天,他作为魏家桥大队的代表,也应召前往参加了。批斗大会设在县委前面的大广场上,黑鸦鸦的一大片,总有几千人,正是报上常说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批斗之前“造反派”的宣传队先演节目。一群穿绿军装的男男女女上了台,个个浓描抹,竖眉立目,一会儿站成一排,倏地又人踩人地叠起罗汉,舞着拳头,扯开嗓子大喊:革命的你就站过来!

不革命的就滚他妈的蛋!

滚他妈的蛋!

罢他妈的官!

杀!杀!杀!嗤!这是啥节目?还不如过去集上耍皮影子唱的好听哩!他坐在台下,无趣地伸起脖子环顾了一下四周,蓦然,往昔的情景突地在他意识中跳跃出来:这个广场,他是太悉了。小时候,他经常赶着驴来赶集。天还没有亮,怀里揣着妈妈昨晚上烙的馍馍,把杂织的褡裢朝驴背上一甩,颠呀颠地一阵小跑,三十多里路,到集上也就刚出太。那时候,广场上当然没有铺柏油和水泥,被人踏车碾成粉未的黄尘和牲口粪,厚厚地积了一层。光脚丫子在上面走,又凉又软和。清晨,嗅着洒上水的尘土和牲口粪便的清凉气息,简直沁人肺腑…

批斗大会会场西面,现在县上最大的一所中学的旧址,在当时是集上最高的建筑——一座用土坯砌成的洋教堂。他听过那里面老唱“天主我,我天主…”洋教堂上有个尖尖的小塔,塔里面有口小铜钟。要是逢集那天正是礼拜,你听吧,那口钟就丁儿当儿地晃起来,隔七八里路都能听见,惊得家鸽子和野老鸹成群成群地扑腾扑腾飞。中学前面的场,是过去洋教堂的花园。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西红柿。那藤条上垂下的又红又大的洋果果子,曾使他多少次连忘返。啊,那是什么年月!人经的事情少,见的世面少,人也就那么单纯朴实。

批斗大会的台子下面,正是当年姜麻子开的包子铺,带卖羊杂碎汤。这是那时县上最高级的食堂。铺子前面老是飘出如雾的蒸气,香味四溢,集上几乎所有的狗都集中在这里。

“嗬,刚出笼的热包子咧!一咬一嘴油…咋的?小兄弟,来一盘吧?”那时候,卖吃食不论斤两。

他摸摸怀里的烙饼,咽下一口口水。老爹死得早,光就靠他这个少年人维持,他已经懂得算计了。

“来碗杂碎汤吧。”

“好——一咧!”姜麻子真舍得放作料。热腾腾的杂碎汤上浮着厚厚的一层辣椒油,再撤一撮香菜,有红有绿,看着就叫人嘴馋。杂碎汤沾烙饼,吃得头冒热汗。后来,姜麻子看他大小也是个顶门户的掌柜的——黄河边上,地广人稀,许多贫农也有自己的土地——干脆给他立了个折子。那种红皮折子,现在已经失传了,就和台上宣传队的手风琴一样,一拉好长,合起来像本小红书。吃一碗杂碎汤,在上面记上一笔,庄稼了以后再结账…

可是,现在,姜麻子也低着脑袋站在一大帮等着上台给贺立德陪绑的牛鬼蛇神中间。原先老剃得光光的青皮头顶上,枯焦的发像经了霜的三棱草。挂在脖子上代替那肮脏的羊皮围裙的,是一块写着“反动资本家”的大牌子,他知道姜麻子的包子铺里,伙计自来就是姜麻子的老婆儿女。咋成了资本家呢?

他再扭过脖子看看县委大院,更是慨万端。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领悟到什么是荣誉。他曾脯上别着红布条条,展直板在这过去是镇公所的大门进进出出。正因为它是过去的镇公所,他才真正体会到共产比国民好。在地方军阀统治时代,黄灌区的农民吃穿倒能勉强凑合,就是征兵、派粮、闹匪受不了,从他能赶驴来赶集的年岁起,每年都得被拽来受一次“国民兵训练”后来,干脆把他征了兵,穿上了二尺半。来镇公所集中的那一天,小脚的寡妇妈骑在驴上,由弟弟陪着,哭哭啼啼地一定要跟着来送他。到了集上,还在如今盖了县医院的小照相馆照了张相。妈说,照个相,人的霉影影子就在纸上了,人就能转运,忍痛花了五升米的价钱。现在那张发黄的相片还挂在一长溜形形的奖状中间。相片前面,是一盆白不滋拉的叫不上名字的花,人背后挂着黑不溜秋的布单子;母子三人都耷拉着八字眉,哭丧着脸,呆若木,真是一副倒霉相。

但是,霉影影子虽然在纸片片上了,人却没转运。他披了两年黄皮,因为木马、单杠、石锁耍得好,各项练一学就会,眼看要补上个班长时,弟弟却得了绞肠痧,请神婆子下了一晚上大神,没救过来,一命呜呼了。

他跑去请假,又叫刚从“中央步校”受训回来的连长半文半白地勉了一顿:“养兵千,用兵一时,勘未果,何以顾家?”他一气之下,半夜趁站岗的机会闯进连部,一把把连长从上拽下来,先用袜子堵上嘴,一边揍一边骂:“驴的,我叫你养兵!驴的,我叫你养兵!

”直到小白脸连长断了气,才知道闯了祸,扔下跑回老家。

当然,家里是待不住的。第二天凌晨,魏德富划着羊皮筏子送他过了黄河,逃到了蒙古地的大草原,投到山西人开的羊柜上当了个羊把式。和游牧的蒙古人打了两年道,家乡解放了,他终于回了家。这时,才知道老妈已经死了,全靠乡亲们照顾给埋在庄子西边的高岗上,家里的房子物什也靠乡亲们保存下来。人出过远门,遭过难,才知乡土亲。从此他就一心一意给乡亲们办起了公事,走到“官面”上来了。

也就在这时,也就在这个集上,他第一次见到贺立德。那时县委大院还没修起来,贺立德笑眯眯地站在镇公所门口的高台阶上,接他们这些贫农代表。他动地握着贺立德软绵绵的手,曾把对共产情全部倾注在这个政委身上。

贺立德那时可神啦。国字脸放着红光,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高颧骨,大腮帮,还留着城里人那种偏分头。贺立德给他们作报告,讲课,三句话离不开个“老实说”还有一句话他永远也没有搞懂,叫“铁的逻辑”

可是,现在…

贺立德在翻雷鸣的口号声中被押上台来,他瞪起细长的鹰眼,惊得闭住了气。要不是这个人前的大牌子上有“贺立德”三个字,他本认不出来了:偏分头剃成了头,两颊深陷,面灰白,上面还有青一块紫一块的淤血斑。

“造反派”把他的胳膊向后一扭,往上一抬,他龇牙咧嘴的,整个面孔可怕地拧成一团。

接着,事先准备好的“造反派”拿着稿子上台来揭发贺立德的“三反罪行”首先提到的是六o年的“双打”

“糟了!”他不由自主地偷偷看了看两边的人,低下了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