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三十回蛮徼投荒苦心寻良友仙山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明夷子走后,黄潜依言服药,果然病有起,三后己能下地行走。第五黎明,明夷子果至。此时颜-见表弟得遇仙缘,也颇有相随同往,学成道术再归之意。明夷子道:“令尊忠臣,你是孝子,将来还有许多事做,如何去得?”颜-也不舍远离老父。

息了念头。便问:“表弟病躯,长行千里,可要车马?”明夷子道:罢“无须。”遂将颜父所备赠的两件行囊打开,只挑了几件衣服、一被褥和百两散银,以备黄潜后下山之用,余物俱都不要。共打成一个小包袱,命黄潜斜挂肩上,然后师徒二人向主人告别。颜-哪里肯舍,一直追送到了城外,明夷子迭次催归不听。这时天已大亮,行人渐多。明夷子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如再牵连,贫道要少陪了。”颜-正告罪,明夷子已将手扶了黄潜,道一声:“疾!”往前走去。颜-意再送一程,先未觉得,只一晃眼工夫,相隔已远,连忙拔步快追,哪里还追得上,不多一会,没入朝烟林霭之中,不见踪迹。

二人由此一别,便无音信。颜氏父子久自然系念,颜-不免亲去终南山寻他师徒一回,遍问山民樵夫,俱不知绝尘崖明夷的地名,也没人见过那般身容的一位道长。

地面更是荒寒,到处都是蛇虎豺狼的窟。颜-连寻了月余,全山几于踏遍,终未寻到。无心中却在一个极小的石壁问,得到一本古篆文的医诀。颜-先时看不明白,不解何书,因见文字奇古,茂密遒劲,颇为好,当下包好,藏在身旁。又找了几天,委实绝望,才怏快而归。

颜父也不认得书上文字,便向通习古篆的人求教。几经考译,约有年余,遇到一个有道医僧,方知是一部医道中的圣书,乃汉代医仙何生所著,共分四册,颜-所得乃是第四册。册后附有一篇题志,说本书参通造化,妙道无穷。第一册是千百种灵药、仙草的名称和服食功用、配制烧炼之方,以及出产的仙山福地,无不详载其上,可以按图索骥,以求驻颜不老,不死长生。第二册是借灵药神力改形易貌,变换情,使服药之后启茅而豁心,移下愚为上智。第三册是内科要经,象经微,力挽沉菏,功深起死。

凡万三千七百诸症,治法一一具载。第四册是外科秘术,无论五劳七伤、各种恶疮、无名肿毒、疑难诸症,无不药到回

可惜颜-前三册没有得到,有许多外料圣药第四册上只载有药名、治法,至于药形、产地俱在第一册上,没有深悉,无法取用。加以文词古奥,难于通解,不能尽悉。颜-终年捧书勤习,恒废食寝,也不过略知梗概,十通三五。可是就这样三两年后,颜-已是医道大进,成了外科圣手。

因为黄潜音信渺渺,颜氏父子俱当他随师仙去,年时一久,渐渐把他忘却。后来颜家被祸,几于灭门,颜-夫窜蛮荒,虽也偶然忆及谈起,仅是眷言论好,回忆仙踪,当成一种谈资罢了。前颜还向颜-取笑说:“你既有这样仙人戚友,怎不代你报仇?

这多年来也不看望你一次,莫非仙人只要自己一成仙,便什么恩情都不论了么?”颜-闻言,只有苦笑。暗忖:“言虽是无心取笑,倒也有理。表弟如真成仙,坐观多年,危难冤苦,不一存问,这神仙也大薄情了。自己大仇在身,阉竖势盛,报复无,老天梦梦。”连心中方在怨望,万不料黄潜竟在数千里跋涉相寻,居然在此巧遇。不由惊喜哀乐,一时并集,抱头悲痛了一阵。

众人相见时,白猿想已看出来人是颜-亲人,站在一旁,嘻嘻直笑。虎儿拜见表叔之后,早奔了过去,要过白猿手持的两件器械,喜跃不已。颜-喊道:“虎儿,快同白仙过来,陪表叔到岭头上去。”白猿听唤,便抱虎儿走来,不等颜-招呼,咧着凸嘴,笑嘻嘻朝黄潜叫了几声,又朝他身侧不远树桠上一指,意似赔罪。黄潜会意,忙将树极上挂的东西取下。

颜-一看,乃是一个小包裹,还有一株灵芝般的异草,便问:“此草何名?小弟从未见过。”黄潜笑道:“为了一株灵草,小弟差点没被仙猿所伤。这原是仙猿之物,名曰:兜率仙芝,小弟不合贪得。如今既是一家,理应珠还合浦。”说罢,递与白猿。白猿接过去,从芝草心里摘下一粒红豆般的果子,入虎儿口中吃了。仍将原草还给黄潜。

虎儿喊:“这小果儿真甜真香,白哥哥再给一个我吃。”黄潜道:“难怪仙猿情急拼命,这灵药原是为了表侄采的。里面的兜率珠只有一粒,吃完便没有了。”颜-细看那草,金茎翠叶,叶如人手,共是五片,中心是灵芝般的奇花,花心有一粒红豆,已被白猿摘与虎儿吃了。但翠叶时发的异香清馨透鼻,沁人心脾。黄潜一面向白猿道了谢,与众人略看了看,仍入包袱里,意甚珍惜。颜-料是仙草,因为至亲至友,劫后重逢,彼此都有一肚皮的话要说,不暇多问,只代白猿略为引见,便一同到达岭上。石郎忙命山女斟酒烧。黄潜一面吃喝,细说别后之事,以及与白猿争斗经过。

原来黄潜自随明夷子出家,先在终南山只住了半年。因所受内伤仗着明夷子的丹药,虽能保得命在,要想学成剑法,去寻恶僧报仇却是难事。有一天晚间,随师在终南绝顶玩月,忽遇明夷子的好友大呆山人,带了两个新收的门徒路过,命向明夷子献艺求教。两门人一姓姚名鼎,一姓金名成秀,年纪比黄潜还小一二岁,从大呆山人不过年余光景,本领却是不凡,舞起剑来直似翻飞虹霞,寒光凛凛,幻为异彩,明夷子大加赞许。

大呆山人便问:“师侄资禀甚厚,既从名师,剑法必定高明,为何身上似有内疾?”黄潜顾己顾人,本觉相形见绌,闻言不触动腔悲愤。正在悒悒难受,忽听明夷子道:“此子资质着实不差,我初见他时早引归门下,偏因小事耽延。等我事完,中道折回赶去,已被恶僧所害,身受内伤。我将他救回终甫,生命虽可无忧,但是急切间寻不着银肺草与兜率仙芝,不能修炼气功,入门半年,至今还未怎样传授。昨为占算,机缘应在今宵,特地来此等候。幸遇道兄驾临,闻得近年遍历名山胜域,可曾见到这两样灵药么?”大呆山人道:“道兄真能前知。前携二门人前往北岳,试剑云海,途经九华,偶上金顶,恰巧见着一株兜率仙芝。因此草不但芝中一粒兜率珠是仙家服食的灵药异宝,便是芝花、茎、叶,俱有妙用,意移植荒山,以备他年不时之需。现连采得在此,野游不竟,尚未携归。至于那银肺草,去年在太行山三折崖后绝涧之中曾见一株,可惜不曾长全。此草不能移植异地,出土不久,便会枯萎。暂时既不需要,又未成形,算计长成约在五七年后,当时恐被无知之人损坏,或落入妖人孽之手,经我行法制,外人决难寻着。不料事出无心,却成了师侄七年之艾,足见缘分不浅。仙芝现在小徒法宝囊中,立时可以奉赠。银肺草尚存原处。那一带风物幽绝,气候清嘉,宜于修养,其他灵药异草尚多,从无人迹,愚师徒也是无心发现。崖更有纯真人旧居,府高宏,丹炉药灶,玉几云,设备井然,净无纤尘,小弟曾有辟作外之想。道兄何妨令师侄移居太行,坐守灵药长成应用,岂非绝妙?”明夷子道:“当年纯真人辟有七处天福地,后人只发现六处。中有一处名涵虚,门有纯朱书篆额,自古迄今无人知晓。传闻内仙迹甚多,还有两部丹书、一函剑决,道兄可曾见到么?”大呆山人惊道:“不是道兄提起,弟还不知底细。那深藏崖藤蔓杂花之中,陡削峻险,猿猱难上。因见全崖壁立,独中一石突出,广约亩许,面对群山,下临绝涧,松涛泉声,相掩映。石侧两条飞瀑,如玉龙倒挂,直下百丈。石上更是繁花如绣,碧苔浓肥,将石包没,仿佛崖上挂着一个锦墩。因喜该地清丽雄奇,形胜独绝,一时乘兴,带了二门人飞身上去,意只登临,并不知壁间隐有仙宅。

后见壁上离石两丈藤蔓中藏有四处凹进去的石坑,大如栲栳,深近数尺。并且四坑上下问隔,大小如一。再一拨视,竟发现了斤斧之痕,仿佛石壁上原来刻有字迹,被人用利器凿去的一般,好生奇怪。索细看盘藤后面,也是空的,斩断藤蔓,居然现出一座府。入内一看,石室宽广,布置井井,四壁珠璎翠珞,莹晶明,顿呈奇观。行到后深处,见有一座丹鼎,上有纯题志,方知是吕仙旧宅。别的却未发现。照道兄所说,壁上原有的必是‘函虚仙府’四字。连那藤蔓、苔薛也许是掘字人的有心做作,用来灭迹隐形的了。但不知这人既能寻到此,当非常人,何以据有仙府而不自居,却这般鬼祟行动则甚?”明夷子想了想,笑道:“愚见与道兄略有不同。那人必是一个左道旁门,虽非庸,却也不是什么真正高名之士。推测当时情形,他定从别的高人口中窥听出一点来历,人之初,本窃居,将仙册、异宝攘为己有,无奈所知不详,丹书、剑诀俱有法密封。

自己既得不到手,又恐别人攘夺,道行浅薄,防御无力,才行此拙计:用法宝将口篆额掘去,移来千年藤蔓与浓苔肥薛将门隐蔽,只留下出入道路。他本人仍装作不知,在左近觅一崖暂居,以备穷年累,每潜往中探索研讨,冀于必得。每当出入之时,口必还另有法遮掩,使人到了近侧都难觉察,如此方能隐蔽得住。他自以为千妥万妥,谁知异派中人多行不义,住了不多时,便在外遭劫伏诛。死时当然不会向仇敌吐。行法之人一死,所行法随以失效。年代久远,再来无人,空山寂寂,苔藤自肥,直到道兄近抵口,方始发觉。如果所料不差,丹书、剑诀当仍在内。此乃旷世仙缘,岂可漠视?况且此忽然发现,宝物出世之期已届。恰巧小徒现须前往坐守银肺草,承道兄假此仙居,实深谢。明便当移去,就便探寻。如借道兄仙福得到手中,那时道兄也倦游归来,你我一同研讨,岂非绝妙?”大呆山人闻言,甚喜道:“道兄明教,如开茅。惜乎尚有两处要约,不能立时陪往。道兄法力高深,宝物如在,此去定能成功,弟亦得以坐享其成,即或仙册已落人手,府仙居,景象万千,也正好作我二人的别,栖息其中。弟借此时常领教,幸何如之。”当下计议停妥,大呆山人取出仙芝与明夷子,率了二徒别去。

第二,明夷子师徒便即起身往太行山,迁入函虚府。明夷子一到,在中细心探索了多,见鼎灶安然,四壁无恙,每遍寻全,详审机兆,越发断定先前所料不差。直到大呆山人师徒云游归来,又一同探索多,用尽种种方法试探,都查不出丹书、剑诀藏处。连卜数卦,却又都有必得之朕。这二人相对计议,方疑朕奇,哑然失笑,忽见黄潜从门外奔来,高喊:“恩师,师伯,仙书有了线索了。”明夷子闻言想起一事,不心中一动,不等说完,便拉了大呆山人往外走去。

原来黄潜、姚鼎、金成秀小弟兄三人自来仙府同居,情甚是莫逆。黄潜因银肺草尚未长成,须待服后方能学道,每见姚、金二人练习剑法,虽因浅,还未能到飞行绝迹,出入青冥的地步,比起自己所学,却已胜强十倍,不又羡又。心想:“恩师常说他的剑术与大呆山人师徒殊途同源。现既因病不能传授,趁着养病清闲,向他二人讨教,留意观摩,等异病体复原,学起来岂不容易些?”于是暗地留意,每值姚、金二人在外危石上练剑之时,必定在旁潜心注视。他天分本来绝顶优异,子一多,自然领悟,只没有亲身持剑尝试罢了。

明夷子、大呆山人每访查藏书秘钥,小弟兄三人原也跟着搜寻,终无朕兆。后来姚、金二人功力大进,往往练习剑法舞到酣处,把人影、剑光融会一片,直如电掣龙翔,化成两道寒光,在悬崖危石上面上下飞,滚来滚去。看得黄潜定目羡,无可奈何。

照例将功课做完,或是攀萝们葛,上至崖顶,掇拾芳华,同搜异果,相与采食,言笑为,或是共下危崖,借观灵药,沿溪访胜,入谷探幽,就着绝涧惊湍,临濯足,逆瀑嬉泉,水同升,共为赌胜。直到夜瞑瞑,林没飞鸟,才同赋归来,再理夜课。

,二人因见黄潜忽然想起心事,神志不属,便拉了他同坐危石边上,闲谈解闷,渐渐谈到剑法微。黄潜自从有了悟境,连观剑十分技。闻言大为动,坚借剑一试。姚、金二人均在年少,童心未敛,先因师长嘱咐黄潜肺脏受伤,仅服灵药保命,用不得力,有时上下危崖,须要留心将扶,尤其不可任其相随试剑,以免创处再裂,不易复原,故每当黄潜跃跃试,还能守戒,从旁劝止。嗣见他山居既久,早晚打坐养静,病容全去,气体益康健,也就不大在意。又加黄潜再三相嬲,只求背师略试能否,浅尝辄止。姚鼎还在迟疑,金成秀比较心胆大,又是脸软,一时情不可却,便允了他。

黄潜高高兴兴接过金成秀手中剑,先也只想略试即止,缓缓练上几套解数,看看自己剑境如何,将来能否出人头地。谁知仙传剑术与寻常武家传授不同,招招相连,变化无穷,非内功有了底,不能轻举。先走两三式,还不觉怎样,心中一喜,便加了点劲,七八式后,渐觉吃力,前发微痛。当时休歇原可无碍,偏又心高好胜,不肯示弱,强忍着舞下去。以后式益微妙,耗费力也更甚,猛然一阵头晕,觉着旧病复发,想要收住势子,力不从心,哪还能够。一个雁落平沙之势,从离地两三高落将下来。这一剑本暗藏着一个变化,须在将落未落之际,化成一个蜻蜓戏波之势,再一微起,方能落地。

可是黄潜人在空中已然头晕,再也不能变招收式,眼看头下脚下,身子折不转来,快要撞在危石之上。刚暗道一声:“不好!”忽然急中生智,两手一合,紧握剑柄,把剑尖朝地直冲下来,意借着剑尖着地,避开危险,略缓下落之势,再行翻身,纵过一旁,免得头触危石。

旁立姚、金二人先见他无师之传,居然神会,还在拍手相赞。后见他越舞越急,脸红筋,已恐有失。刚要唤止,黄潜身已纵起,由上而下。二人见他手足伸,使不上劲,情知不妙,连忙一同飞身上前接应,已是略为迟一步。刚刚飞近身侧,只听锵锵两声响过,火星四外飞溅,黄潜手受巨震,虎口崩裂,业已力竭神散,将剑手。因是宝剑着地之势,头脑虽未撞在石上,身子已斜横过来,纵不坠下悬崖,也必身受重伤无疑。

还算好,姚、金二人双双抢到面前,姚鼎首先一把将他抱住,金成秀也帮同将他扶向一旁坐定。二人既恐良友病危,又恐师长怪罪,连剑也顾不得去拾,各自从囊中取出所带的灵丹,忙着入黄潜口内。又嚼碎了一粒,敷在他虎口上。

过了一会,黄潜神志渐定,除觉前微痛,与初上终南时相仿外,尚无别的痛楚,以为不致碍事。正说无妨之际,忽见金成秀一口宝剑不在,只佩着剑匣,忙道:“金师弟,你的剑呢?”姚、金二人闻言一看,危石坪上薛厚苔肥,哪有剑的踪迹。这一急又非同小可。尤其黄潜因失却良友宝剑,更是难过。姚鼎宽他道:“师兄不必忧急。此剑乃师父当年炼魔防身之宝,别人拿去,不能久用。即使失落,拼着受点责罚,前去禀告,只消师父运用玄功,立时便能收转。不过我二人入门不久,道力浅薄,不能到此地步罢了。这石坪虽然自崖突出,孤悬天半,却是其平若镜。宝剑若在石上,必然放光,隐匿不住,想是适才被师兄失手坠落崖下去了。师兄旧病新发,不宜劳顿,请在上面守候,待我二人急速下崖寻找。如果真个被人无心拾去,收回到底也要费些手脚。”说罢,匆匆同金成秀援崖而下。

二人去了一会,不见回转。黄潜心中老大不安,走至石边一看,二人已往涧壑中寻找去了。静心细一寻思,记得撤手丢剑之时,那剑明明刺到石上,虎口受震崩裂,觉着奇痛难握,立时松手,借劲刚一翻身,便被姚、金二人赶来抱住,扶向一旁,并未将剑带起,怎会甩落崖下?心想:“神物锋利,碎石如粉。彼时曾见石火星飞,莫非像飞将军没羽箭,被自己无心中刺入石中去了么?”想到这里,便信步走了过去。那剑刺到的地方,碧薛中裂成了一个尺多长,三寸来宽的石。因为苔薛肥厚,三人脚底又轻,四外并无伤损。隙不大,远观仍是平匀一碧,非身临切近看它不出。黄潜见石已刺裂,四外不见一点零星碎石,很似天然生就,已经奇怪。及至俯身往石一看,见裂痕深达三尺以上,上丰下锐。暗影中再一定睛注视,似有一件数寸长的东西在隙底,仿佛剑柄,连忙俯身地上,伸臂探入,果然是个剑柄。知道所料不差;心中大喜,手握剑柄,往上便拔,仙剑锋利,业已深入石内,被石夹住,拔不出来。!病新发,不敢过于用力。正要起身去唤姚、金二人,忽觉剑柄有些活动。试稍用力顺手往上一带,微闻下面石裂作响,锵的一声,一道青光,剑已随手而起。

黄潜正持剑起立,猛见隙底光华耀眼。再一低头审视,石中裂痕顿阔了些,隙底现出一个苍玉匣子,匣子上现有四个朱文篆字,光华法灿,照得隙内通明,耀人眼目。

猜是丹书、剑诀出现,不喜得心头怦怦跳动,立即如前探取。无奈那玉匣横置中,两头还有些须紧嵌石内,急切问取它不出。中间一截石稍狭,又不能伸向两旁削刺,更恐毁损仙书,不敢造次。匆匆赶向石边,探头一看,姚,金二人不知寻向何方,不见人影。知道仙书出现,非同小可,恐惊动外人,前来攘夺,不敢高声呼唤,略唤了一两声。一时喜忘形,也忘了痛,拨转身便往中跑去。

明夷子和大呆山人正在后深处闲坐,相隔外约有半里之遥,黄潜跑去报告了喜信,明夷子连本疑外危石是吕仙当年施用仙法所设,不是原生崖石,正在揣度下手之法,没有出口。因而不等黄潜说完,已知梗概,忙即跟踪追出。行时看黄潜脸上神有异,只把眉头一皱,也未多说。及至黄潜随后赶到,明夷子和大呆山人已行法开石,将那青玉匣取了出来。同时姚、金二人因在崖下遍寻不见,又疑那剑甩落涧底,正在壑底穷搜,闻得黄潜在崖上相唤,也赶了上来。一见二位师长手捧一个玉匣审视,黄潜持剑旁立,知剑已得。未及询问,黄潜早上前来,将剑还了金成秀,告知因寻失剑,从石隙中发现玉匣经过。

姚、金二人闻言自是大喜。正要过去拜见二位师长,忽听明夷子对大呆山人道:“连和道兄遍搜全,全无仙册踪迹。后来静心细想,我二人占算虽未能穷究天人,深通造化,上下数百年间过去未来之事,尚能如响斯应,何以每次在中占算,俱若有极微妙的仙法制,任是虔心静虑,终不能返虚生明,彻详因?只能算出事为吉兆,仙册近在眼底,早晚期于必得。究竟密藏何处,何能得,应诸何人,迄无分晓。心中虽是惊奇,始终未曾离开此算过。那在此闲眺,因见苔鲜肥厚,密如碧毡;左右飞瀑,宛如玉龙倒挂,天绅下坠,分界仙,不特长大如一,更无丝毫偏奇,绝似有心造作。偶一动念,仙册如藏内,以我二人智力,穷累月那般细心研讨,不致毫无形迹显。纯真人道妙通玄,法力无边,所居七座天福地,只这里最为隐秘,外危石坪过分奇突,或许便是仙册锁钥也未可知,当时曾疑石中有宝,还未断定,今早偶往涧底,用丹药化水浇灌银肺草,惮其速为成长,以遂黄潜向道之诚,又想起此事,便在涧底默占一卦,果与往中所占大不相同。不特卦相明显,玄机透,并算出所料不差,仙册应在今出世,由他们小弟兄三人自去发现。不过卦中还藏有别的玄机,意等验后再说。晨间拦阻道兄,不必今在坪上加传二师侄心法,约往中闲谈,由他小弟兄三人自然会,以免因我二人在侧,错了事机,便由于此。如今居然应验。虽是幸事,只苦了黄潜一人,为了此事,犯了!疾,内伤加重。即使银肺草今年借灵药培养之力先期长成,也只能略习防身本领。不等服药之后,经过数载时间,不能学习飞剑。可见事有前定,速终于不达,随你用尽心机,仍要经过难中定限的了。”大呆山人笑道:“黄师侄质禀优厚,胜似小徒,只惜气盛心刚,非修道人所宜。大器本应晚成,借这数年长久岁月,来磨练他的浮躁刚猛之气,使其归于纯静,再好不过。

道兄不惜以灵药仙珍浇灌银肺草,无异宋人助苗之长,本来是多事呢。”说罢,相与抚掌。

二人都料石中还有别的宝物,但细查无着。知道玉匣开时还须费一番手续,纵有余宝,也必等开匣后方知取法,此时仍是徒劳。彼此一商量,由明夷子行法制,封闭石隙。携了玉匣,师徒五人同往内。到后,明夷子又给黄潜服了几粒丹药,保身止痛,命在云上安卧养神,以防加重。将玉匣供在桌上,明夷子与大呆山人师徒先向吕仙通诚,一一拜罢,然后行法开匣。那匣玉质晶莹,仙书册页隐隐可见,只是外观一体浑成,宛如一方整块美玉,仅四角有一圈长方形的丝纹。明夷子和大呆山人用尽方法,纹丝不动。又不愿使用飞剑,将匣损毁,只得改用火攻。由明夷子与大呆山昼夜轮,将玉匣抱在怀中打坐,用本身纯真火锻炼。经了七天七夜工夫,明夷子抱匣打坐,正在神仪内莹,真火外宣之际,匣上忽焕奇光。如是时候了,益发用志不分,潜吐,光的的,包向匣外。不消半盏茶时,锵然一声,匣盖倏地拱起。大呆山人在旁守护,立时接了过去。

明夷子将神一敛,起身下立,二次将匣供好,一一拜罢,手扶匣盖,轻轻往上一举。

盖起匣开,彩华耀眼。匣中严丝合,现出两册丹书,两册剑诀,均分上、下两卷。打开首卷丹书一看,果然附有一张绢条,朱书狂草,如舞龙蛇。除注明仙册出现年月外,并说外危石坪中,还藏有纯真人一玉瓶丹药、一柄药铲、两口炼魔宝剑。但这三桩宝物均另有人借用,惟铲、剑将来尚可珠还。大呆山人便要赶出,探视宝物失未。明夷子道:“纯真人既有仙示,宝物恐已被人乘隙取去了。获赐仙册已属望外,怎敢还要贪得?何况后二宝仍将归还呢。此宝如应为我等所有,那早随玉匣出现,何待今

我二人连为取匣中仙册,昼夜轮守护锻炼,不能离开,才致,回此。可见事有前定,徒劳无益也。道兄不信,只命两位师侄往观,自知分晓。”姚、金二人在旁闻言,早不等吩咐,往外跑去。到了外石坪上一看,原裂石隙封锁依然,碧藓丰茸,全无动静。方喜宝物未失,尚可寻取,猛一瞥见右侧石边上苔痕较淡,心疑有异。过去仔细一看,竟是几个人手攀援之迹,越发心动。再低头朝下一看,边沿上裂有一个石,大小与前现书隙相同,只是深极。还当宝物犹存,忙削了一技长藤探将进去,再将宝剑放入,借剑上光华一照,其深竟达两丈,隙中空空,并无一物。隙口微现人手掌印与兵刃钩划之迹,来人好似攀着石沿,用长钩之类兵器伸人下手窃取。二人四顾云山苍茫,岩谷幽深,静地不见人踪,只有飞乌。知道逃人已远,无可追寻,暗恨自己不该终中看两位师长取那仙书,不曾留意外,已致宝物失去,后悔无及,只得废然归报。

明夷子笑对大呆山人道:“如何?我早料到此了。这取宝的人未必是甚高明之士,大约无心经此,见石隙自裂,宝物呈现光华,立时下手捡了便宜而去。否则,必要寻究底,探索来源,岂会一获即行,对于别的所在全未留意?就算他不知仙府来历,外石坪孤悬崖,突出大半,左右飞瀑映带,明眼人一望而知有异。不近前还看不出,既已身临此,因他们小弟兄三人时常出外练剑游散,用的不过寻常封锁,来人稍为细心,便可看出。据姚、金二师侄所说,石边苔薛俱被手攀残损,宝里面也有钩裂之痕,不特前,连石坪上俱都未到,可见率识浅。纯真人既先将此数宝暂借与他,内预藏至今的灵丹全凭取用,来人当非左道旁门,定是正派道友门下未学新进无疑。再者,那我等将石坪上下四围全都寻遍,并无一毫线索可寻,等一离开,便即发现,可知专为此人而设。由此看来,前辈真仙的玄妙微真不可测了。事已过去,只合静俟珠还。

我们还是敬览丹书,勤习剑诀,暂时不必再作得陇望蜀之想了。”大呆山人仍观察来踪,亲自出外详查了一回,果然来人只将中丹宝取走,坪上并未到达。看形迹,又似算准时地,有心专意而来,又似无心经此,做来却又不甚干净,心中好生奇怪。便命姚、金二人随时留意,回与明夷子同参剑诀。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