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二十九章后记之人物闲话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就要看书网

“是时有杜应魁之兵在台头营。杜应魁者,故辽东备御也,罢官,市酒长安,然其人实悍毅,可为战将。有物sè之者,遂坐作声价,必yù得大将方出。给事韩继恩荐为副总兵,招生。所招兵实多百金之士,而索厚粮,部持格不与,遂未免虚伍以养壮士。又时京师有劫略,皆以为应魁所募,乃出之守台头营,遂捕东协副帅。至是言者不已,上敕公会抚臣阅其兵,阎抚军令袁崇焕往,伍有虚者,崇焕斩其人,兵几变。公怒曰,杀人片石,未杀不以请,既杀不以闻,其有无变帖服不以告,迄今竟不知杀者何人,杀以何事,徒曰奉抚院之令也。监军既可奉院之令而专杀,督师又何烦尚方之剑乎。公向所yù炼崇焕之气而大用之者,此也。”之所以详细摘录此节,是因为这段历史,和几年后袁以督师身份,持尚方之剑诛杀文龙之事十分相似。

袁这次不问缘由,不顾大局,独断专行,越权杀人,虽然事出有因,却不免过于冒昧,以至几乎引起兵变,也不上告孙承宗事情的缘由,而且还自谓“奉抚院之令”以为杀得有理。这种行为下的动机和心态,大概也是其杀文龙时候的动机和心态吧。袁崇焕这种人,眼里不得沙子,这种人,其实很可。就比如咱们的朱·镕·基总理那样。

袁崇焕对文龙的这些不法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这位有道德洁癖的忠臣在还没有正式接触文龙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应对之策。还在京城期间,阁臣钱龙锡问及如何处理和文龙的关系,袁崇焕口而出:“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不难看出,驱使他这样做的并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个人的道德好恶。他看不惯文龙的骄横不法,更看不惯文龙对朝廷诏命的奉yin违。但无论如何,文龙罪不致死,更何况,大敌当前,文龙也算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如此草率地加以杀戮,袁崇焕何其失策。

惜乎孙承宗仅任辽东经略五年,便被魏忠贤排挤下台,取代阉高第,否则袁崇焕在孙承宗的约束下,或许能磨炼成真正的将才吧。

高第经略辽东,要求一切反孙承宗军事部署行事,yù撤宁远,退守山海关。袁崇焕蛮xing发作,拒不受命,在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都撤退之后,仍然坚守宁远城,自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高第也无可奈何。

袁崇焕这次的违令行为可谓冒险之极,虽然宁远数年经营,坚固牢靠,但宁锦防线大部分已经撤离,高第驻守的山海关更不会派遣援军,以一座孤城抗击建州铁骑,想必袁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吧。

宁远大捷,确实是有侥幸之处,但意义重大,将此归完全功于袁崇焕也不为过。

如果宁远失守,běijing城和清兵之间惟有一座山海关,辽东辽西之地尽归人,朝鲜被清胁迫几乎无法挽回,从战略上看,明军对清的威胁大大降低,可能的反击彻底化为泡影。即使山海关不会被攻克,但可能在清兵的一次迂回进攻中失守(诸如借道蒙古,进犯běijing城,然后夹击山海关)。只要山海关失守,则明帝国必然被迫迁都,这样想来,宁远大捷可谓影响深远。

虽然称宁远大捷,但袁镇守宁远无疑是一次军事冒险,如果失败,战死沙场则无话可说,幸运的保住xing命,也难逃军事处分。这样的举动,无论是明哲保身的人,还是胆小怕事的人,都断断乎不会去做的。

我想,名将的素质应该是不将自己和军队置于危险之地,从xing格上讲,身处袁的处境,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大概不会这么做,但卢象升说不定敢冒险一博。这样的决策,应该是个xing使然,倒不见得理xing。

接下来,因为宁远大捷,袁崇焕加封辽东巡抚,出现了骄傲情绪,或许也是xing格使然——冒险的成功让袁崇焕更加自负了。

“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桂,良将也,忠心耿耿,骁勇善战。袁崇焕不能容此人,又和王之臣争论不休,朝堂之上议论纷纷,须知经抚不和,熊庭弼和王化贞前车之鉴,袁之大局意识确实不强,或者说,他太急切了。

因为努尔哈赤的逝世,袁派人与皇太极接触,并私自与后金议和。在后金方面,既然无法突破宁远,不若转攻朝鲜,并且巩固内部。在袁方面,趁机修筑城池,收复失地,两方都是虚情假意。

然而议和这种大事,袁崇焕未能请示朝廷,也有违规之嫌,只不过我们已经知,袁大将军向来是违规惯了的。不过想想陈新甲的下场,其实请不请示觉都差不多。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yù藉是修故疆,持愈力。”从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的战略来看,仍然是孙承宗那套步步为营,并且卓有成效,修城之道,功不可没,然而对朝鲜的处理,袁却有不当之处。

“会朝鲜及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硃梅等九将将jing卒九千先后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后金议和,主要是进犯朝鲜,是为了争取战略优势,袁议和,却只为修城,看不到朝鲜的战略地位,直到朝廷发令,才派兵前往,这是战略上的短视。

我们从资料不难发现,辽人守辽土,靠坚城利炮是袁崇焕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修筑辽东城堡还是维护朝鲜的战略选择上,袁显然是倾向于前者的。虽然,明军是否具备挽救后金侵略朝鲜的实力尚待商榷,小龙认为,那时候的明军若是再来个抗金援朝,估计会被八旗铁骑吃得一干二净。

征服了朝鲜后,后金进攻锦州,被击退。此役,袁崇焕因为坚守宁远未出援救,但锦州城修筑是袁之功,真正算起来,只有锦州防御战才是袁的功劳,但当政的魏忠贤却以袁不救锦州之事,责之为“暮气”袁遂辞职回乡。

崇祯元年,魏忠贤被诛戮,群臣推举袁崇焕负责辽东军务,于是这次袁崇焕担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也,被委以重任。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入京对答辽东功略,出惊人之言:“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皇帝给予厚望,答道:“复辽,朕不吝封侯赏。”五年平辽,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只怕难以实现。虽然袁崇焕没有机会完全施展战略,但按照他自己所说:“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想靠步步为营来推进,得以五年平辽,确有妄言之处,《明史》也有:崇焕顿首谢。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

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耳。”由此可见,袁崇焕也自知失言了。或者说,安皇帝吧,毕竟崇祯刚刚当上皇帝,正是斗志爆表的时刻。

当然,在我们想来,五年平辽即使不成功,但只要能够确保辽东局势的稳定,抵抗清兵的进攻,甚至跨越辽河在辽东建立堡垒,这都是可以办到的事情,势必归功于袁崇焕的。

袁崇焕刚到辽东,就发生了缺饷兵变事件,于是“闻变驰与广密谋,宥首恶张正朝、张思顺,令捕十五人戮之市;斩知谋中军吴国琦,责参将彭簪古,黜都司左良玉等四人。发正朝、思顺前锋立功,世荣、涵淳以贪致变,亦斥之。独都司程大乐一营不从变,特为奖励。一方乃靖。”袁此次督师辽东,显然要大施拳脚,立志有一番作为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此次以督师身份,得皇帝器重,又有限期平辽重任,用法不免过急过苛。从袁到辽东一系列行动来看,停辽东巡抚、登莱巡抚;控制皮岛的后勤补给,诛杀文龙;定兵制,核虚报,减冗兵。说到底,是为了集中权力,jing兵简政。

袁提议撤掉辽东巡抚、登莱巡抚,那是为了集中权力。经抚不合误国,熊廷弼和王化贞是有过先例,何况明末崇祯在山海关一带设四督师、六巡抚、八总兵,百无一用,可见越分权,越混。对权力的分割,像来是帝王之术,这也是家天下和国天下的冲突所在。

从表面上看,袁有dúcái的嫌疑,甚至有人批评其建立袁家军,yù成为“辽东王”然而辽东是军事重镇,却严重依赖京师提供后勤补给,如果没有大量的白银和粮食送入辽东,这座军事重镇就会崩溃。这一点,无论是袁崇焕,还是以后的吴三桂,心里都很清楚。没有帝国的支持,山海关、宁锦防线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没有dúli的经济来源,始终是受人以柄,从这点上看,当时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成为辽东军阀的。

控制文龙的补给,其后杀掉,也是为了集中权力。

文龙独据皮岛,于后金有牵制之功,本来是一支奇兵。但不服从文官督军约束,狮子开大口要军饷的事情不少,加上其和魏忠贤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清重新把持朝政后,自然对其攻击良多,而朝鲜方面也对印象不佳。

袁崇焕试图控制,最后杀了,究其用心,是为了使桀骜不逊的之军队真正为辽东所用,为明帝国所用。初衷虽好,结果未必尽佳。

总的来说,袁杀仍属于不顾大局,太过冲动的行为。加上得到皇帝的批准,属于越权行为。不过人既然已经杀了,无法挽回,当给予袁崇焕一个严重jǐng告处分,责令其戴罪立功。

然后人批评袁崇焕将文龙诛杀而导致皮岛失守,却又过苛了。皮岛之瓦解,尚可喜等人之降清,实在是在袁崇焕被捕后又发生太多事情才导致的,不宜一味推到袁崇焕身上。何况如果袁不是几个月后就被捕,给他时间对皮岛善加安抚,说不定不会发生叛变事件呢。

崇祯二年三月,清兵绕道入关,袁崇焕千里营救,几经血战,最终崇祯将袁逮捕入狱,后凌迟处死。

清兵绕道入关,此为论述袁崇焕防区失守之一大要害,当略论之。

其一,因为文人担任的高级军事长官都是临时xing职务,职权也含糊不清,据和皇帝的关系,跟朝臣的关系,和地方的关系,实际职权各个不同。就辽东经略来说,孙承宗以内阁大学士身份督师辽东,是帝师,深受皇帝器重,又曾在内阁任职,后勤保证自然优先支援,地方管辖也不敢异议;王化贞担任广宁巡抚的时候,熊庭弼的辽东经略并挂兵部尚书衔,职位应当在其之上,但王化贞是阉一派,又得兵部尚书支持,所以把握重兵,更有实权;袁崇焕任辽东巡抚的时候,王之臣为辽东经略,他们的分工则是袁关外,王关内;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虽然挂兵部尚书衔,但实权不如孙承宗,控制力集中于在山海关、宁远一代,其对蓟辽或者其他地区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所有军事行为的控制,尚是疑问。

其二,有证据表示袁崇焕是获得过情报的,也提醒过蓟辽总理,不过如果是袁的防区,总难辞其咎。但袁能否确认自己的情报准确无误,在得到情报后能否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防御或者阻击,个人看法是应该继续存疑,谨慎结论,建立在其上的推理要更加谨慎。

其三,清兵在入关前一共五次绕道进犯,每次都是如入无人之地。后几次明军也得到过情况,也做过相当的准备,也曾经层层布防,但实际效果一点都不好。如果明军后几次在得到情报,组织了大军防御和阻击都无法阻止清兵进犯,也无法抵抗清兵的攻势,那么对清兵绕道进犯的无计可施似乎可以理解为明军整体的无能为力,而不是仅仅为袁督师失职了。整个明军都无法阻止鞑子的脚步了,你却将鞑子第一次入关归咎到袁崇焕头上,这,着实有些说不通吧,或许在明理上讲,袁崇焕却是有罪过,但在人理上看,其实袁崇焕也是无奈。

袁崇焕之处死,《明史》评价为“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倒也未必。袁崇焕死后十来年,辽东战场上清兵虽然取得了多次的胜利,但始终也没有突破最后防线。直到běijing城被攻破,山海关也控制明方手中。保持山海关防线的完整,却也不是没有袁就不行的。

袁崇焕绝非完美,却是当时明帝国难得敢战之将。如果其能在孙承宗手下多历练几年,说不定能够磨炼成为真正的帅才。如果崇祯皇帝不将其处死,应该能在辽东战场上为明帝国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寄希望于其收复辽东,又或者打击农民军,似乎期望过高。

究袁崇焕一生,忠于明国,虽然军事天份不足,却以胆略补其不足,宁锦之功,无论怎么嘉奖也不过分。其自负和独断也犯下过错误,但因此得到凌迟下场,实在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明帝国的不幸。崇祯用人,多疑、刻薄、固执、xing急,遂换五十位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又死一人,实在无驾驭人才的能力。

深究君王与大臣的关系,很容易就能受到其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妙。他们之间也是一场博弈,只是这场博弈往往被上忠诚和贤明之类的油彩。尽管崇祯已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他在平台召见时仍然做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自己的貂皮大衣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中国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细节就是,主子下自己的衣服给臣子披上,而臣子此时除了恩戴德,就是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主子尽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

仅仅过了几天,当崇祯安排好接替袁崇焕的人选之后,这位和蔼可亲的人君一下子变得声sè俱厉:十二月初一,袁崇焕被召进,依然是在前两次召见的平台前,暴怒的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拿下。

接下来,崇祯下旨,将袁崇焕“依律磔之”其子和袁崇焕的兄弟一起,放两千里以外。那场“大快人心”的凌迟就这样不可阻挡地发生了。当袁崇焕在刽子手冷漠无情地数刀数的声音和周围看客们兴奋的斥骂声中承受临死前的煎熬时,注定了大明帝国只有毁灭才是最终的结局。

二十世纪初期,为了推翻清统治,社会jing英大造舆论,将袁崇焕抬举到过高地位,只怕九泉之下,只怕督师自己也未必认同。而今已无此等偏见,当将其回归真实之历史地位了,但那些为了秀优越,为了足自己自身虚荣和表现yù望,去故意乃至刻意抹黑袁崇焕的人,确实是做的有些过了。

小龙认为,对袁崇焕的讨论应该在功过方面,袁崇焕有功,也有过。但是如今很多人却能够给袁督师头上戴上一定汉jiān的帽子,而且几乎完全抹杀督师的功绩,恐怕就算督师不在意这些,那些为了抗击清入关而战死的汉家英魂也不会得到安息吧。

至于乾隆皇帝给督师平反,然后很多人就以此来臆想,是不是乾隆为了抹黑明朝来故意抬高袁崇焕形象?

中国,向来不缺yin谋家,民间也是如此,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了一个极度复杂,极度黑暗,极度骇人的中国政治面貌,但有时候,事情可能很简单。

首先,乾隆帝在的那一会儿,汉关系算是进入和谐期了,国家也蛮繁荣的,他实在是没必要这时候去故意推高袁崇焕而再去抹黑明朝。

而且,乾隆不是在为一个人平反,相反,乾隆平反了一大堆人,他可能是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历史读者,去为那些被得下场凄惨并且污浊于史书的人澄清功勋。众所周知,作为皇帝,他的阅读权限是全天下最高的,他应该能够看到我们这些民看不到的资料文献,甚至可以直接一道圣旨找当世人的后人来询问情况。如今的共和国还有内参的,只有到一定等级才能看到,这些内参上面往往有我等小民木有资格知道的事情。

先看看乾隆为哪些人平反了:一。死于萨尔浒战役及努尔哈赤攻占辽地区中的明朝官员。这一战中,明总兵马林、贺世贤先后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御史张铨当俘虏后拒降被杀。乾隆有《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文,藏沈故g博物院。乾隆称杜松、刘等人是明朝的“良将”我朝王业肇基之时,他们逆天抗颜,似不可取,“然迹其冒镝撄锋,竭忠效命,未尝不为嘉悯”熊廷弼和袁崇焕也在这一序列之中。

二,死于清入关后为捍卫南明政权而献身的明朝官员。著名人物有史可法、余应柱、钱肃乐、张名振、刘宗周、张煌言、黄道周、何腾蛟、堵胤锡、瞿式耜等。其中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三人事迹尤为人。乾隆很敬佩史可法、刘宗周和黄道周等人的大无畏气概,称:“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给予如此之高度评价,连他们的后代都是不敢想象的。

三,乾隆提到应该褒奖的明朝官员还有:守城战死与被俘处死之人;不甘国破在家自杀之人;抛弃子田园为明朝复国离颠沛之人;至死不肯到清朝当官之人。在乾隆看来,牺牲战场者算是“舍生取义”能保持臣节者可称“疾风劲草”他表示要抛弃前嫌,遵照封建正统观予以表彰。他说:“凡明季尽节诸臣,即能为国抒忠,优奖实同一视。”乾隆命令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等官据《明史》、《通鉴辑览》等书所载史实,查核人数,考其事迹,按照原官给予谥号。

四,乾隆又下令将明初死于“靖难之役”的官员列入褒奖范围之内。

还有一点,那是乾隆给自家族谦卑平反的,那就是当年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众所周知,多尔衮死后没多久,顺治皇帝福临就开始对他进行大清算,并且挖坟鞭尸,然后给他安上一大堆罪名。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也就是说顺治是乾隆的祖爷爷,乾隆替多尔衮平反了,也就是在等同于驳斥了自己祖爷爷的旨意。这在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背景下面,是很难想像的。不过很多yin谋论者把他给多尔衮平反认为是对洲内部的安抚,给明朝官员平反是为了抹黑明朝。

额,若是这么看,乾隆活得也真够累得,和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有的一拼了,这里是伏笔,这里是暗喻,这里是暗讽,其实,有时候可以把历史看简单一点,乾隆可能就是一个历史愤青,和我们现在很多网友一样。

只不过,人家是皇帝,我们是民,他能给人平反,我们只能在网络上扯皮,这样看历史,也觉得轻松一点不是?

话毕,《葬清》的后记也完成,本书的正文部分,正式结束,接下来是小龙的完本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