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这就是所有秘密的根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按照墨家的说法,鬼医奴虽然有神鬼莫测的本事,但最多也只能延长病危者三个。月的生命。如果橘奴这次未能创造奇迹,或者命运不再眷顾于宝鼎,那么华太后在这个世界上的子也只剩下一个多月了,这无论对熊氏来说还是对宝鼎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华太后的情绪倒是不错,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看到宝鼎来辞行,她非常高兴,与宝鼎兴致地聊着家常。
宝鼎笑容面,心里却有些黯然,他知道这是自己与华太后的最后一面,此别就是永别,再无相见之期。
这位老太后在历史上的名气虽然远远不如她的曾姑祖母宣太后,但她和宣太后却实实在在的主宰了大秦最后一百年的历史。从昭襄王到秦王政,四代大王的背后就站着这两位非同寻常的女,四代大王的人生深受这两位女的影响,继而影响了大秦的历史和未来帝国的命运。
宣太后的功绩有目共睹,但她最大的功绩不是帮助自弓的儿子昭襄王成就了一番伟业,而是选择华太后做了她的接班人,这使得楚系外戚始终控制着大秦的国政。华太后没有辜负宣太后的期望,她选择了庄襄王子楚,又选择了秦王政,而秦王政则完成了中土的统一,创建了中土第一个帝国。
选择秦王政就是华太后最大的功绩。但她临死前肯定有个遗憾,而这个遗憾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大秦的迅速覆灭。
宣太后死前为自己挑选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她的一生可以说完美无缺,但华太后却没有像她的曾姑祖母一样完成这个重要的历史使命。秦王政加冠成*人九年了,他的长子扶苏八岁了,但遗憾的是,九年来,秦王政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立后。拒绝立储,偏偏这九年里风暴不断,华太后一次次错失良机,如今她已经风烛残年,权势不再,楚系外戚更是失去了对朝政的绝对控制,而咸各方势力间的斗争尤其错综复杂,此刻她已经没有能力迫秦王政立后立储了。
这就是华太后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她现在还活着,当然不想带着遗憾离去,但她的生命随时会消逝,她在这个世上的时间已经不足以支撑她完成这个使命了。
宝鼎望着正在笑谈当年趣事的老太后,望着老太后灰白的头发,无声叹息。或许,老太后正是因为心愿未了。才顽强支撑了下来,或许,她因此能够支撑更长时间,直到自己重返咸。
历史正在自己的努力下一点点地改变。自己拯救了桓腑,拯救了韩非,也杀了公子襄,杀了泉君,但能不能拯救华太后?人命天定,自己的所作所为虽然是逆天之举,但逆天是否包括延长人的寿命?宝鼎无从确认。他希望老太后活得更久,至少活到赵国灭亡之后,活到自己重返咸之后,那局势的发展对自己就非常有利了。
老太后与宝鼎慢慢聊着,聊完过去聊现有“再过两年你就加冠成*人了。”老太后笑道“你终于长大,要娶生子,要成家立业了,可惜我等不到那一天。”
“你一定会长命百岁。”宝鼎笑道“如果大王格外开恩的话,两年后我回咸加冠礼,在咸大婚,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成家了。”老太后听到这话,眼里掠过一丝忧。封君就国后,如果没有君王的允许,不能离开封邑。宝鼎这话其实是在暗示老太后,他想在两年后重返咸。
“我活不到那一天。”老太后摇摇头。目无奈之。
宝鼎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返回咸。那就是他的功勋和威望已经凌驾于君王之上,他的实力已经足以威胁到王国的安危,为此君王不得不与他妥协。君王和封君相抗衡的事情在中土屡见不鲜,中土四大公子都是这样的强悍封君。
老太后的谋划就是把宝鼎打造成这样的强悍封君,等到那一天,秦王政就不得不向楚系妥协,以换取楚系的支持,而楚系支持他的条件不仅仅是重新复出,还包括立后立储。于是一场兄弟阅墙的厮杀就开始了。结果如何,老太后无所谓,不管是秦王政败了还是公子宝鼎败了,只要秦国大王的身体里淌着楚人的鲜血,只要咸里还有一位熊氏楚人太后,那老太后的目的就达到了,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公子宝鼎的深厚背景决定了他的双重身份,他是宗室贵族,同时也代表着老秦人的利益,代表了军功贵族的利益,这使得他在立后立储上必然要以老秦人的利益为重,所以当初他曾与楚系外戚针锋相对,极力劝谏秦王政立老秦人之女为王后。这个立场公子宝鼎绝不会改变,所以他和楚系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老太后是否相信公子宝鼎的誓言?当然不会。老太后代表的是整个。楚系的利益,正如宝鼎代表的是宗室贵族和军功贵族的利益,当形势发展到一定时侯,老太后和公子宝鼎都将失去自我,完全屈从于整个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
公子宝鼎的誓言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让双方暂时搁置了冲突,楚系和老秦人都赢得了重新布局的时间。这就足够了,老太后非常意,老秦人也没有因此责怪宝鼎,未来的事未来再说,权力场上向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双方这次合作最大的不确定甩素就是老太后。老太后一旦薨亡,局势必将再变,而老太后给楚系的建议就是坚持既定策略,先把宝鼎扶起来,让宝鼎与秦王政形成对抗。但秦王政不会视若无睹,他也会凌厉出击,形势如何变化,各方都无从预测。
为此,老太后不得不想方设法抢先完成布局。而完成布局的唯一办法就是让秦王政立后立储,立楚国公主为王后,立长子扶苏为储君。
同样,公子宝鼎也不得不想方设法抢先完成布局,而他完成布局的唯一办法要么是眷返回咸,要么进入河北战场作战,也就是说。刚训旧口…8渔书吧不样的体验!到灭亡赵国的功勋。
赵国灭亡了,秦王政的个人威望必将无限制膨,而公子宝鼎假如错过了这个谋取功勋的良机,一直被困在南,那他不要说返回咸了。就连与秦王政抗衡的资格都没了。没有功勋,没有威望,公子宝鼎哪来的实力?没有实力,岂不就是砧板上的?
“你一定能活到那一天。”宝鼎信心十足地说道。
老太后高兴地笑了起来“如果我能活到那一天,我就去南,我要亲眼看你加冠礼,亲眼看你把夜郎国的公主娶回家。”老太后这句话等若拒绝了宝鼎重返咸的要求,但老太后肯定地告诉宝鼎,楚系会一直支持宝鼎,扶持宝鼎。
宝鼎开心不已,当即握住老太后的手“那我们一言为定,击掌为誓。”
“你这孩子”老太后笑道“只怕我想去,但身体不允许,再说还有大王,如果大王不同意,我怎么去啊?”宝鼎急忙哀求,甚至“厚颜无”地直接说出了目的“你不去南,我怎么回来啊?”老太后非要去南给公子宝鼎加冠礼,娶孙媳,假如途中薨亡,秦王政势必背上“不孝”的罪名,所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威胁,着秦王政把公子宝鼎召回咸。公子宝鼎在南待了两年,权力财富都不要,还成功杀出了敌我双方设下的重重包围,功劳有了,声誉有了,羽翼也基本上丰了,至于才智更是高绝了,回咸理所当然就要重用,就要进入中枢,如此则顺利拿到了灭亡赵国的功勋,如此才拥有与秦王政继续抗衡的资本,否则灭赵之后。秦王政一脚就把宝鼎踩下去了。
老太后亲昵地拍拍宝鼎的后背“如果我去不成的话,就让王后、储君代我去,你看如何?”宝鼎脸上的笑容顿时有些僵硬。之前他估猜到这场事关双方未来几年布局的谈话非常艰难,也想到了老太后可能以立后立储来要挟但当他真的听到这话从老太后的嘴里说出来,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太后就是老太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看透了权力场,她本不相信誓言,她只相信利益。
秦王政不立后不立储,这是帝国历史中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之一,而这显然是秦王政最大的忌之一,如果自己与楚系联手迫使秦王政立后立储,事实上就是与秦王政为敌,这个后果太严重了。虽然自己已经决心与秦王政抗衡,但前提是自己的实力要足够强大,否则这种抗衡就是找死,然而,老太后把自己的心思摸得很准,她就是要着自己现在就与秦王政反目成仇,这样将来秦王政必定与自己兵戈相见,不死不休。兄弟阅墙,两虎相争,渔翁得利的就是楚系,如此楚系的目的达到了,而秦王政和自己都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成了输家。
“这需要时机,非常恰当的时机。”宝鼎说道“否则巧成拙,不堪设想。”老太后叹了口气“我还能活多久?老天爷当真会可怜我,再给我几年的寿钢”宝鼎知道老太后时无久,所以才急于布局,以免错失良机但老太后的条件开出来了,秦王政不立后不储。她对宝鼎的扶持也就仅限于目前的合作,这符合楚系的利益。宝鼎苦叹。老太后不知道她自己的寿命还有多长,更不知道她死后赵国就灭亡了,所以她据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做出了决策,而事实上这个决策是错误的,无论对楚系还是对公子宝鼎,都是有害无利之局。
宝鼎能说什么?就算他告诉老太后,赵国还有三年的国运,老太后会相信?退一步说,就算自己答应了老太后,但这事需要时机,而这两年显然没有合适的时机,这两年的当务之急是阻止秦王政在财经制度上的变革。相比起来。阻止国策变革比迫秦王政立后立储要重要的多,因为一个事关未来帝国的命运,事关本利益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另一个则仅仅有利于楚系而已。
宝鼎陷入沉思,良久,他说道“我需要一场胜利。”战场上的胜利代表着功勋,功勋代表着实力,实力则代表着公子宝鼎在国政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对咸形成一定的威胁,从而迫使秦王政做出一定的妥协。
老太后想了很久,目光渐渐变得坚毅,显然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申君死于何人之手?”老太后问道。
“李园。”
“以李园一己之力,杀得了申君?”老太后又问道。
的确,李园一个赵人在楚国发展本身就非常困难,他的实力无论如何不能与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的申君相比,但事实是,李园在楚国考烈王刚刚驾崩,新王刚刚继位,国内形势极度不稳的情况下,竟然把申君杀了,然后又把申君给灭族了,他哪来如此大的实力?谁给李园以强有力的支援?
宝鼎豁然省悟。申君不是李园杀的,是楚国的那帮贵族们杀的。李园不过是那些谋者手中的棋子而已。申君执掌楚国大权二十多年,权倾朝野,他要干一番大事业,必然要损害楚国贵族们的利益,这是必然的事。
申君曾三次参加合纵攻打秦国,他是大秦的敌人,大秦必杀之而后快。大秦由楚系外戚掌权,在对外策略上,必然要考虑结盟楚国。秦要灭赵,首先要连横,断绝关东诸国的合纵,所以齐楚燕都是大秦要连横的对象。秦国若要结盟楚国,首先就要杀死申君。
昌平君熊启是楚国考烈王的庶子,这种特殊关系必然导致大秦楚人和楚国贵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双方都有诛杀申君的意愿,当然一拍即合。
申君第三次合纵攻打秦国,在函谷关下突然听说国内政局不稳,军心顿时大,正好吕不韦发动袭击。申君大败,回国后即被罢免了令尹一职。
接着,考烈王驾崩,申君被杀,申君在楚国的李园算个什么东西?一个没有基的外戚而已,一个被楚国贵族玩于股掌的小人而已。诛杀申君的罪名由他背了,但楚国的大权是不是就被他控制了?显然不是。
这从几年后楚国的政变就能看得出来。楚国国内的贵族势力非常强悍,熊负刍弑君篡国,把楚王熊悍、太后和令尹李园斩尽杀绝。
老太后一句话提醒了公子宝鼎,让他对楚国的政局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这次关东诸国能否合纵,关键不在于李园的决策,而在于楚国贵族们的态度,但楚国贵族们现在应该没有心思合纵救赵,而是正在寻找机会诛杀李园,发动一场政变,从而把楚国的大权牢牢控制在他们手中。
这种形势下,楚国参加合纵的可能大不大?即使参加了,又会出动多少军队?会不会发动攻击?
宝鼎将心比心,假如自己是李园,这时候肯定万分蒋慎,以免重蹈申君的覆辙,但楚国的贵族呢?假如他们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杀了李园,那势必支持合纵。从咸来说,如果决心把自己踩到脚底下,当然也会暗中鼓动楚国贵族们支持合纵,如此,合纵必成,合纵大军必定呼啸杀宝鼎最初的谋划是刺杀李园,阻止关东诸国的合纵,现在迫于老太后的迫,不得不寻求在南打一仗,获得一场胜利,而要获得这场胜利就需要楚系的鼎力支持。老太后考虑良久,同意了,但不是公开支持,而是背后支持,这种支持来自楚国内部,也只有楚系的人才能做到。
“如果关东诸国合纵成功,你有多大的把握击败他们?”老太后又问道。
宝鼎摇摇头“我只有一个人,一柄老太后微微点头“一个人,一柄剑,也能创造奇迹。当年昌不韦可以在函谷关外击败合纵军,你当然也能在南击败合纵军。”宝鼎笑了起来“绝不辜负太后的厚望。”有了老太后这句话,宝鼎心里就有底了,他破开南死局的办法就有了。秦王政给他设了个死局,他跳进去了,但破不了,既然破不了。那就将计就计,干脆与合纵军打一仗。本来这一仗不能打,他手上没有军队,必输无疑,但老太后毅然出手,故技重施,决心调用楚人的力量,与楚国贵族内外联手,就像当年击败申君一样击败李园。
此策对楚国贵族来说,求之不得;对公子宝鼎来说,则是再创奇迹,再建功勋;对楚系来说,则可以让公子宝鼎为他们冲锋陷阵,迫秦王政立后立储,完成整个布局,赢得未来权力博弈中的先机。尤其重要的是,即使老太后一个多月后薨亡了,这个计策还是一样执行,不会影响到整个谋拜老太后笑笑,问道“知道吕不韦为什么被赶出了咸?”昌不韦背叛了楚系,这是楚系置他于死地的重要原因。老太后显然是以此来告诫公子宝鼎,要然诺仗义,不要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宝鼎刚想回答,老太后摇手阻止了,继续问道“知道长安君为什么兵变失败?”长安君的屯留兵变是个彻头彻尾的谋,当然要失败,而未来的南大战也是个谋,而且还是谋中套谋,其中的风险太大,一旦战败,宝鼎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双方的信任非常重要,而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策戈的谋上,假如公子宝鼎背弃诺言,楚系肯定要像当初击杀长安君、赵太后、磐毒“和吕不韦一样,毫不留情地击杀宝鼎。当然,秦王政不会拒绝楚系的“礼物”楚系依旧可以安然无恙。
老太后望着宝鼎的眼睛,慢条斯理地说道“你应该知道,当年你外祖父武安君深得宣太后的信任,他和镶侯,和我祖父的关系都非常好。老秦人和楚人齐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假如宣太后再活十年,大秦或许就能并了关东六国,一统四海。”
“我是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天了,但你有机会,你如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肯定会成为第二个武安君,替大秦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完成大秦人一统,中土的宏图大志。”
“南就是你的崛起之地。”老太后说道“你要站在高处。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放到大秦一统四海之后。”宝鼎没有听懂。我的眼光还不够长远?我弹竭虑,夜思考的不就是帝国的未来吗?
“周武王灭商,分封七十一诸侯,其中姬姓五十三国。”老太后似乎有些疲倦了,慢慢闭上眼睛,细声慢语地低声说道“周传世八百年,至今为止,七十一国仅存七国。等到大王和你们一统四海,中土万里疆域尽归我大秦,到那时,秦王是不是应该效仿周武王,分封诸侯?”宝鼎骇然心惊,心跳骤然烈,强烈的窒息让他几乎不过气来。
“当年宣太后就是这样说的。一统四海后,因为疆域太大,不易治理,要分封诸侯,最起码要分封同宗诸侯王。攘侯和我祖父,还有你外祖父,还有朝堂上的很多君侯,公卿大臣们,都同意宣太后的说法。宣太后不在了,一切都变了,当初附议宣太后分封诸侯的君侯们放逐的放逐,诛杀的诛杀,咸一片血雨腥风。”
“大王亲政,长安君、长信侯瞬即倾覆,其后就是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主政的时侯,也曾建议统一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然后。他就被赶出了咸。”
“武烈侯,站得高,看得才远。”老太后的声音越来越“大秦的君侯站得都很高,但目光短浅者太多。所以一个接一个地灰飞烟灭了。你要好好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想出主意了,才能好好活着。”宝鼎冷汗淋漓,呆坐无语。这就是所有秘密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