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八章亲政与大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建宁在梦里离失所,茫然失措,轻声地哭泣,叫着:"妈妈。"她从没有叫过"妈妈",即使母亲在世的时候也没有。人是称母亲作"额娘"的。她不知道为什么竟会在梦中喊出这个汉人的词汇,更不知道类似的梦境,她的母亲绮蕾生前也曾经做过的,后里到处都是类似的故事,重复的历史,角『』不断变换,情节从来不改。

每个殿里都发生过相似的惨剧,每个殿里都徘徊着不甘的亡灵,乌鸦在天上徘徊,蛐蛐在地面控诉,鬼魂和活人占据着同一个空间,却穿梭在不同的时间里,无孔不入。

建宁变得沉默寡言,对谁都不理不睬,没人时却叽叽哝哝独自说个不停,吃饭是有一顿没一顿,晨昏定省一概滑,绣课琴『』也都拒之不理。东五所的嬷嬷们因为怜她有病,都不同她计较,只要太后不过问,她们便乐得不理,病得狠了便照例往慈宁回报一声,略好些时便不闻不问了。

哲哲太后在寿康薨了,建宁只"嗯"一声,不悲不哭,只是按例穿上素服做个幌子;长平公主在雨花阁猝死,建宁听了,仍是"嗯"的一声,似乎并不意外,也未见得有多么伤心,却找出为哲哲戴孝时穿的素服来换上,说是替香浮给她娘尽孝。嬷嬷们觉得不妥,都说:"汉有别,哪有大清格格给前明公主戴孝的礼儿,这要是让太后娘娘知道了,是要怪罪的。格格还不赶紧下来呢。"建宁淡淡说:"皇帝哥哥都说是汉一家了,长平仙姑是我的长辈,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戴孝?"嬷嬷们便抿嘴儿笑道:"格格说得轻巧,"汉一家",说起来容易,赶明儿要是给格格说个汉人婆家,难道格格会答应吗?"建宁虽小,也知道不是什么好话,沉了脸不答。那些嬷嬷们自己取笑半天,都说这位格格脾气古怪,举止荒唐,不要同她认真才好,只是怕太后娘娘看见她无端穿素,未免会降罪服侍的人。好在隔不多久,摄政王于喀喇城病逝,中再度缟素尽哀,装饰得雪一般,建宁的素服也就理所当然,无人过问了。

长平死后,顺治曾经想过要把她葬在园子里,让她永远地留在建福花园,陪着那些桃花。但是太后娘娘不同意,大臣们也不同意;于是另议葬于明室宗陵,汉大臣们却又有异议,以为长平已经生儿育女,不能再算未嫁之身,况且又出家为尼,更不宜归于祖陵。换言之,长平的未婚有孕几乎是明朝廷的一个辱,犯不着为她劳民伤财长途奔波,不如随便葬了就罢。

顺治无奈,只得密令吴良辅,在西郊点了一处『』,另起坟茔,秘设灵堂,将长平悄悄儿地葬了,且由吴应熊陪着,亲去哭祭了一回。琴、瑟、筝、笛原想一起自缢殉主,被吴良辅苦劝住了,说:"公主已死,孤魂野鬼地葬在这荒郊野外,若是你们再不替她打点照料着,还有谁会记着她呢?便是清明、重,生辰、死祭,连个上坟扫墓的人都没有,你们又怎能安心?"又悄悄儿地拉了阿琴来告诉,"你只要在这里好好等着,小公主少不得还要回来的。若是你就这样死了,便再也见不到小公主了。他公主回到里来,不是半个亲人也没有了吗?何况你是先皇赐了我做对食夫的,虽无夫之实,却有夫之名,要死,也得葬到我家的祖坟里去,我还没死,你怎么好丢下我先走一步呢?"这样子劝了几回,终于让四人打消了死念,阿笛和阿瑟照旧回到里,给女官忍冬重新分配,阿筝和阿琴便在此结草为庐,为公主守墓。后人谓之"公主坟",却多半说不清葬的是哪位公主,又缘何离群索居,遥望京都。

顺治来看建宁,说起发葬长平公主的经过,建宁心中不乐,怪他不肯带自己同去。顺治道:"你是格格,怎么好随便出抛头『』面的。哪天我闲了,陪你去建福花园烧炷香,尽尽心意便好了。"建宁淡淡地道:"等你闲了,怕不要一直等到仙姑的周年祭去?我又不是不认识建福花园的路,又不是不长脚,难道不会自己去吗?"自从来到东五所后,建宁与顺治的情便疏远许多,香浮失踪后,她只觉得全世界都把她给抛弃了,如今连长平公主也弃她而去,皇帝哥哥亲了政,同自己难得一见,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和颜悦『』,总是行『』匆匆斩钉截铁的,心下大没意思。赌气地想,你不带我去,难道我不会自己去么?暗暗计算着要偷偷出祭拜。

就在顺治来的这天晚上,建宁梦见了长平公主。

恍惚是在雨花阁里,长平宽袍大袖,坐在一架古琴前,依然笑得那么恬淡,那么温和,不过她的两只臂膀却是全的,她用她完整的十个手指行云水地弹奏着一支极动听的曲子,楚楚地说:"建宁,太后娘娘是不会放过你的,可是,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要和香浮相亲相,彼此照应。"建宁从没有见过公主盛装的模样,只是听人说过公主在死的时候穿着全套的凤冠霞帔,这让她觉得震惊、好奇,她一直觉得那才是长平公主的真面目,并且由衷遗憾未能见到她的遗容,难得此时却在梦里见到了,不又是喜又是稀奇,上前紧紧抱住长平一条胳膊说:"仙姑,我想死你了。香浮呢,她没有跟你在一起么?"长平停了弹奏,抚『摸』着建宁的脸蛋笑道:"她活得好好儿的,怎么会跟我在一起?"建宁恍惚想起公主已经是死了,却也并不害怕,反而喜道:"原来香浮没有死。这可太好了。她既然没死,怎么不来看我?"长平道:"她暂时住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要再过两年才会回来,回来做大清的国母,到时候,你可要好好帮助她啊。"建宁听了不懂:"大清的国母?那不就是哥哥的皇后么?可我听太后娘娘说,皇后已经定了,是位蒙古格格。"长平摇头道:"蒙古公主做皇后只是暂时的,紫城的帝王一定要有大明的血脉才能长久,香浮终会成为真正的皇后,为紫城诞下一位最伟大的皇帝。"建宁并不关心紫城的天下由谁做主,她只是依恋地抱着长平的胳膊问:"仙姑,你真好,肯来看我。我额娘从来都不肯来见我。我在梦里看见了很多死去的人,各朝各代的皇后、妃子、格格、女,可就是从没有见着我额娘。仙姑,你见到我额娘了吗?"长平道:"你额娘生不同人,死不同鬼,她在生前就已经出了家,死后自然是升仙了,我是见不到的。"建宁不解道:"仙姑也是出家人,怎么没有做神仙呢?还留在这紫城里做什么?是舍不得香浮么?"长平叹道:"你额娘一生都是为了别人活着,做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是个伟大的女人;我却不同,虽然也是为了国家朝廷,到底做过害人的事,所以不得善终,不能飞仙。"建宁更加不懂,还要再问,却眼沉口讷,看着长平慢慢地笑着走远,想要伸手去拉,再没半点力气,挣了半晌,方苦苦喊出一句:"仙姑别走。"猛地坐起,仍是置身在东五所格格屋中,却哪里有什么长平仙姑?然而梦中历历,犹然在目,便是那曲铿锵悠扬的古琴声也依稀在耳。

守夜的胡嬷嬷被惊动了走来,边披衣裳边问道:"格格是不是做梦惊着了,喊什么呢?"建宁道:"我看见仙姑了,她弹得好琴,嬷嬷听见了么?"胡嬷嬷心中一惊,方才她也清清楚楚听到几声琴曲,正在起疑:这三更半夜,深内苑,什么人敢大胆琴?未待想明白,却听见建宁呼叫,匆匆赶来,听她说见到了长平公主,不暗暗吃惊,便有些相信,可是又怎好顺着这不谙世事的格格胡说,传给太后知道还不发落自己一个谣言『惑』众?当下平了平脸,故意地道:"格格这是睡『』登了,我这里守着夜,听得真真儿的,哪里有什么琴声?"然而建宁只是坚持,犟着说:"就是看见仙姑弹琴了么,她还跟我说了好一会儿话,说香浮会回来的,她会成为大清的国母。"胡嬷嬷更是心惊,只恨不得来捂建宁的嘴,做眉做脸地说:"格格这可是梦话?这里谁不知道皇后的人选早就定了,就是太后娘娘的亲侄女,不便要进京的,可不敢胡说。"建宁忽然诡秘地一笑,不屑地说:"你懂什么?我这会儿倦了,也懒得同你多说。你们只看着好了。"从那天起,建宁的病便一天天好起来,并且信心百倍地期待着,等待香浮重新回的那一天。她坚信长平仙姑说的一切都会成为现实,大清的国母,终究会是自己的好朋友香浮,而自己,将要助她一臂之力。

顺治做了七年多提线木偶的儿皇帝,每天为了帝位的朝不保夕与有名无实而忧虑隐忍,如今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扬眉吐气,不能不觉着得意。他最初以为多尔衮的死会让母亲万般伤心,为了安太后,也为了安抚群臣,他做尽表面功夫,厚葬多尔衮,并追尊为义皇帝。

多尔衮,穷其一生都在为了帝位而拼搏,出生入死,戎马倥偬,却永远功亏一篑,直到死后才终于得到一个"义皇帝"的称号——所谓"义",便是以假『』真,滥竽充数,是次货,赝品,揭过的古画。如果他泉下有知,终究还是不能瞑目的吧?

但是后来顺治发现,母后对这些事好像并不关心,关于多尔衮的身后荣辱完全不在她的介意中。即使他有意在她面前透『』大臣们举报多尔衮有谋反动意,上奏要将多尔衮削爵定罪,她也不加褒贬,只淡淡地说:"皇上拿主意吧,一切看着办好了。"又说了些为君治国的大道理,道是"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位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勿作奢靡,务图远大…"诸如此类的话。

顺治唯唯诺诺,请了安慢慢退出。至此,他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发儿皇帝时代的所有不,随心所地行使一个帝王的权力。他开始大力搜集有关多尔衮谋反的证据和蛛丝马迹,不住暗示并鼓励举报的大臣和亲王。

里的政治从来都是跟红顶白。要是皇上不红,再新鲜的血都闪着蓝光;只要皇上喜白,黑木都可以洗成棉花。既然顺治亲自动手搜集谋反证据,那还不容易,别说多尔衮平里作威作福锋芒毕『』早就以太上皇自居,就算他本来中庸谨慎圆滑如蛋也一样可以从蛋里找出大象骨头来。

抑已久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第一个发难了,咬住多尔衮『』死豪格、强娶福晋这一宗旧案,突施重手,上疏云:"查多尔衮将肃亲王无因戕害,收其一妃,又以一妃私与其兄英亲王阿济格。此罪尚云较小,何罪为大?"议政大臣苏克萨哈、詹贷、穆济伦原本都是多尔衮的近侍,此时却纷纷跳出来投告多尔衮私备御用服饰、又偕两旗移驻永平府,并与何洛会、罗什、博尔惠、吴拜、苏拜等密谋定议等事。

顺治对于多尔衮强娶母后一事耿耿于怀久矣,却碍于朝廷曾以自己的口吻颁下诏书而不便发作,现在得了肃亲王福晋这个题目,又有了苏克萨哈等人的举报,正可尽中积恨,遂下旨搜查睿亲王府,并重惩英亲王阿济格。

于是,睿亲王府里私藏的龙袍被搜出,四方联合动意称皇的密谋被揭发,所有参与谋反的亲信同被举报,一时间朝廷里风苦雨,人人自危,小皇帝在大赦天下的同时也大开杀戒,给所有的文臣武将一记极为震撼的下马威,让天下臣民在数之内清醒地意识到并牢牢记住了——真正的顺治王朝开始了,当今天下,属于九阿哥福临!

多尔衮生前战功无数,兼有入关定鼎之勋,位极人臣。然而一旦人亡势亡,所有的光辉包括死后享之未暖的哀荣尽被收回,家人与财产被籍没,亲臣近戚被定罪刑讯以至放杀头,昭示海外的告示上明明白白罗列着他"逆天专政"、"擅娶朝鲜国王族女"、"亲赴喀尔喀处,求取有夫之『妇』"及"营建亲信私宅、糜费帑金数百万"诸项万死莫赎的逆谋大罪,以证明他的死不足惜。

这之后,少年天子雷厉风行,在为肃亲王豪格平反、增注其军功于册的同时,且擢封其子富寿为和硕显亲王;另外,曾被多尔衮处分的遏必隆、希尔良、希福、祖泽润、雅赖、纳穆海、噶达浑、敦拜、觉善、马喇希、法喀等也都各复世职,还其家产;又命各地为打猎放鹰往来下营而圈占的民地,都退回原主;命兵部整顿驿政、军纪;定袭职例,定诸王、文武诸臣陪祭、扈从、接驾、送驾仪注,定元旦、冬至、皇太后诞辰、皇后诞辰之礼仪;定各直省乡试差员例,定行军律,定有功汉人世袭武职,定八旗科举例…

多尔衮的时代,彻底地过去了,而且,再无翻身之。福临的时代,迅猛地来临了,并将锦上添花地,在登基大典不久,更要举行一次婚礼大典。

大婚,对于少年天子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着与亲政同样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代表着当朝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一个『』臭未干的孩子,而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男人了,从此将告别垂帘听政的时代,拥有独力的人格与人生。

亲事是多尔衮在世时便已择定了的,遵循着蒙联合的基本国策,大清的后冠,注定是属于蒙古草原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儿。太宗皇太极后妃十四人,其中蒙古族占了七个,而且五之中,有三位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即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和庄妃大玉儿,其中哲哲是姑姑,而海兰珠和大玉儿则是亲姐妹。

福临继承了帝位,娶蒙古格格为后的传统自然也要一并继承。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他心目中那个美丽聪慧的神秘汉人小姑娘。六岁时,他曾经亲口许诺过将来要立那个小姑娘为后的,在没找到她之前,他真不愿意随便找一个没见过面的蒙古格格举行大婚。况且,这场婚事是多尔衮替他择定的,是多尔衮生前诸罪的余孽未尽,如今多尔衮已经被锉骨扬灰了,可是他所钦定的新皇后却仍会乘他余威大摇大摆地进驻皇城,成为后之母。这是令福临觉得最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帝的大婚非为家事,乃是国策,关乎民族大业,国家兴亡的。大清初立,北疆之固全赖蒙古,蒙联姻的重要『』比以往更加突显。立谁为后、何时大婚、婚宴礼仪、皇后仪仗、以至婚后住在哪里,都已经由礼部商议妥当,自始至终,不由福临做主。他的任务,只是到时候出席充任新郎一职而已。

这宗意义非凡的婚典的第一个步骤,是在位育举办家宴,接远道而来的卓礼克图亲王,也就是太后大玉儿的亲哥哥吴克善。当年是吴克善贝勒送妹妹博尔济吉特大玉儿到盛京,嫁与皇太极为妃的;现在,又是吴克善亲王送自己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慧来到北京,嫁与当朝皇帝顺治为后。

当年的少年贝勒如今已经成为面风霜的老亲王,可是『』格同二十五年前一点没变,见到大玉儿时,仍然当她是那个乖巧伶俐的小妹妹,泪眼花花地说:"我把给你了,以后,你好好教导她吧。"大玉儿看着侄女儿,那懵懂天真的十三岁的慧格格,仿佛看到二十五年前的自己。当年哲哲皇后用一纸家书将十二岁的侄女大玉儿召进盛京,如今她又用一纸家书将十三岁的侄女慧召来北京。历史的重复乃是为了发展,为了延续,为了子孙万代的繁荣昌盛。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她只是一个普通牧民的儿女,可以敖包相会,那么,她愿意那个人是多尔衮。她会和多尔衮在十五的月下情歌对唱,缱绻终宵。头珠翠,锦衣玉食的子,她已经过得很厌倦。如果可以选择,也许她更愿意轻裘宝马,纵辔辽东。那已经远离了的科尔沁草原呀,珍藏着她博尔济吉特氏的少年梦;那弯弓『』雕的马背上,曾经载着她与多尔衮两情相悦的往事。

这么快,这么快这一切就消失了。她得到了天下,得到了无上荣华,可是,她却失去一切她所的——皇太极死了,多尔衮死了,姑姑哲哲也死了,现在,连惟一的知己长平公主都死了。大玉儿就像当年初进时一样孤独,甚至,比那时更加凄惶。因为十二岁的大玉儿至少还抱有对将来的期待,对情的渴望;而如今年近不『惑』的大玉儿已经应有尽有,也便无可恋栈。

然而,历史却并不肯在这个时候结束,新的故事总会开始,新的人物总要来到。只是,清里所有的故事,都好像是片段重演,只换角『』,不换情节。连吴克善也说:"玉儿,你当年进京的时候,也是这么大年纪,也是我送的亲,一转眼,二三十年过去了,我老了,你可还是这么着。"大玉儿笑道:"哥哥说哪里话?哥哥怎么算老?当年我嫁到盛京的时候,先皇三十四岁,也就和哥哥现在差不多少。儿可比我强多了,一入就立为皇后,又和皇上年龄相当,品貌匹配,是真正的天赐良缘。她不会像我当年那么苦的。"吴克善也笑道:"愿如太后吉言。咱们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可是专门出皇后的家族啊,蒙世代姻好,博尔济吉特的族徽会永留青史的。"参加宴会的都是些王公近臣,纷纷举杯道贺,说些恭喜同喜的吉祥话儿。惟独大婚的主角顺治却一直郁郁寡合,只略吃了两杯酒便推说头昏,要出去走走。太后不悦道:"你舅舅难得来一趟,你陪他多喝两杯,急着走做什么?"福临勉强笑道:"舅舅不会怪我的。"说罢转身便走。

吴克善觉得不安,望着皇上女婿的背影脸茫然,诸王公大臣也都忽然静寂,惟有范文程笑道:"皇上虽然治国有方,可毕竟还年未弱冠,说起婚事,到底不好意思。"诸臣想到皇上也会害羞,都不哄笑起来,吴克善这才释然,仍与诸王推杯换盏,尽兴而

顺治独自出了位育,一言不发,只顾低头匆匆行走,吴良辅紧随在后,不知道皇上要去哪儿,也不敢问,一直走到御马监,看他上了马,自己便也牵了一匹骑上去,无奈马术不,方出门已经被皇上甩得老远,只怕皇上大婚前夕别再闹一回失踪,自己这项上人头可就不保,直吓得魂飞魄散,幸好在宣武门前却见皇上已经勒住了马头,踌躇遥望,似乎举棋不定。

吴良辅这才确定皇上只是心中烦闷,想要到处走走,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便凑上前去,献计说:"汤玛法的教堂就在附近,皇上不如去那儿坐坐?"福临想一想,摇头说:"不好。这个人一套一套,只会拍太后马,同他说话,不出三天就要吹到太后耳朵里去,不是给自己找不清净?"吴良辅念及许久不见阿琴,便又怂恿说:"要不去公主坟转转?公主的祭也快到了,尽尽心意也好。"福临说:"也好。"方调转马头,却又打住,说,"我一身酒气,如此去到对公主甚是不恭。还是隔天专门备了香烛茶水再祭吧。"吴良辅只得又想了一回,道:"那么便去吴世子的行府里坐坐可好?也就在附近不远。"福临这方脸有喜『』,说:"甚好,好久没有见他,这便去看看他吧。"转眼来到绒线胡同吴应熊府上,应熊自是吓了一跳,连忙接了驾,请入内阁入座,跪下行见礼。福临拉住说:"我是当朋友串门儿的,又不在里朝上,行什么君臣大礼?"因看到四周堆着许多行李家具,十分诧异,问,"你莫不是要搬家?"吴应熊道:"才接到父亲家书,说是近进京,所以提前为他老人家收拾寝具。再者我自己也要准备行囊,所以一并收拾起来。"顺治想了一想,笑道:"正是,你不提,我差点忘了。提前告诉你个喜信儿:平西王这次来京,是来接受金册金印赐封的,此后另有重用。我提前跟你道喜了。"又问,"你自己的行囊?你要出远门儿吗?"按理皇上既然说了"道喜",吴应熊便该跪下说"谢恩"才是,然而他明知父亲所有荣耀,都是从这降清卖明中而来,"平西王"三个字好比辱柱,一横一竖地记录着父亲发国难财的斑斑劣迹,官做得越大,辱也就越重,更有何喜可言?父亲这些年来南征北战,不是歼灭南明余,就是围剿义军残部,总之是为了人打汉人,自己此次随父从军,难道也要与父亲一起并肩作战,与汉人为敌吗?因不愿就这个话题谈下去,只道:"臣也给皇上道喜了。普通人家讲究三十而立,成家、立业,是人生两件大事。皇上年未弱冠,已经在一年内既亲政又大婚,可谓双喜临门,把平常人一辈子的心愿都完成了。此后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建立不世基业,那是指可待。而皇上政务繁忙,理万机,不再上书堂,自然也不需要伴读郎了,因此只等皇上大婚后,臣便要告辞离京,迹天涯去。"顺治苦着脸说:"你就好了,可以天下到处走,去找你那位明姑娘,可是我…唉,你是知道我心思的,我才不要娶那个蒙古公主,她是多尔衮选定的人,倒要朕来喝这杯苦酒。这可真是,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倒走了。"这是皇上家务事,何况愿不愿意都非娶不可,吴应熊自然更加不好接口,只得笑道:"应该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皇上大婚后琴瑟和谐,后粉黛三千,不久儿孙绕膝,还怕不热闹吗?"君臣二人酬酢应和,都把真心藏起,虚情寒暄,把些『』云烟雾来遮住自己的本心,只说些现成的客套话儿。在吴应熊是觉得福临已经亲政,是高高在上的当朝天子,再不能同以前那般言语无忌了;在顺治则是觉得吴应熊远行在即,一心只盼自己大婚好放他早早离,再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便有些郁郁不乐。

两个人影子还未分开,心却已经先走得远了。

自从二月进京,卓礼亲王吴克善与女儿博尔济吉特慧在行馆里已经住了整整六个月了。然而,大婚的期仍然迟迟未定,吴克善三番几次托了巽亲王达海等人在朝堂向皇上奏请举行婚礼,顺治帝只是托辞亲政之初,无暇他顾,将婚期一延再延,并且大有继续拖延下去的趋势。

吴克善暗暗着恼,眼看秋风乍起,再不行礼就要到冬天了,到时大雪封路,连家都回不去了。只得老下脸皮,求了懿旨亲自进向太后说项。

来了慈宁,大玉儿正与洪承畴下围棋,听到哥哥来到,十分高兴,连声说"请"。洪承畴便要请安告辞,大玉儿笑道:"哥哥乃是至亲,又不是外人,无须回避。"又命素玛看茶上点心。素玛原是大玉儿的亲姐姐、宸妃海兰珠嫁到盛京时从科尔沁带来的家生子儿,与吴克善也相的,看见本家王家来到,殷勤不同寻常,不一刻将各『』茶点摆了一炕桌子。

大玉儿失笑道:"这傻丫头,还是心实,我哥哥便是大肚子弥勒佛,也吃不下这许多呀。"又让王爷说,"哥哥好歹每样尝几口,也不枉素玛的一片痴心。"吴克善进前本是腹的牢『』,见了这般阵仗,心早已慈了,和颜悦『』地喝了茶,又拈块姜米糕慢慢地嚼着,缓缓奏道:"太后明察,我爷儿俩在行馆里已经住了一一夏,眼看着秋去冬来,再不行婚礼,就要在京城过冬了。原打算我先回去,只把儿留在京里。无奈儿哭哭啼啼,非要同我一道回,所以来向太后讨个主意:或是我们一道回去,再等消息;或是把儿留下,我自己先回,等有了准信儿再来。"大玉儿沉『』道:"哥哥说哪里的话?慧是钦定的皇后,有什么准不准信儿的,怎么会让她来了又走?皇后大婚,哥哥怎么能不在场?纳彩礼可给谁呢?我这就着礼部商议,务必尽快择定良辰吉,举行婚礼。"又转身含笑向洪承畴道,"这一道懿旨,就由洪大学士代拟了,你明儿先与众臣工们通个口风,到了朝上,务必同声同气,齐心协力,劝得皇上同意才好。"洪承畴笑道:"太后娘娘放心,卓礼亲王放心,大婚是喜事,这紫城里,也的确要好好办一场喜事来热闹热闹了。微臣一定尽心尽力,促成这桩好事。"吴克善听到太后一口应承,又听洪承畴答应帮忙说通,料想他们理应外合,上下协力,这次必定会有好消息,便放下心来,又坐着说了几句闲话,方喜喜地告辞。回到行馆,天喜地地说:"这回好了,太后已经亲自下旨,很快就有信儿来的。那些嫁妆箱子,都要赶紧准备起来,标好序目,千万别漏掉一件半件。"又将早已备下的妆奁礼单翻查一遍,再三核实。

果然没几里便有旨下来,定准了八月十三行纳彩礼。到了这清晨,太和殿正中设立节案,内阁官员郑重取出"节"来放在案上,丹陛下作为礼物的马匹成左、右排列,俱披红挂彩。正使、副使、执事官员、文武大臣一身朝服,各就各位。吉辰一到,正、副使跪听宣制官宣制:"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纳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为后,命卿等持节行纳彩。"读毕,大学士洪承畴取节授正使,正使持节下丹陛,副使随行,御仗前导,正、副使出,校尉抬着龙亭,卫士牵马,出太和中门,直奔吴克善下榻的行馆。

吴克善一早做好准备,见了洪承畴,口称谢,受过彩礼,即行纳彩宴,用饽饽桌一百张,酒宴桌一百席,羊八十一只,酒一百坛,均取吉庆祥和之意。接着又行大征礼,正、副使向吴克善出示礼单,除了马匹外,另有黄金二百两,白银一万两,缎一千匹,以及许多金、银器物等。吴克善谢了接过,又取出妆奁礼单来请洪承畴指点,询问该有何添减酌加处。洪承畴看时,只见描金帖子上密密麻麻写着彩礼明细,计有:金如意三柄、玉如意一对、帽围五百七十三匣、领围五百七十三匣、各『』尺头二十七匹、各『』福履五百七十三匣、各『』花巾五百七十三匣;紫檀雕花大宝座一张、紫檀雕花炕案二对、紫檀事事如意月圆桌一对、紫檀茶几二对、紫檀足踏二对、紫檀雕花架几案二对、紫檀雕花架几一张、紫檀书格一对、紫檀雕龙盆架一件、紫檀雕花大柜二对、紫檀雕花匣子二十件、紫檀雕花箱子二十只;朱漆雕龙凤箱子二十只、朱漆雕龙凤匣子二十件、大红缎绣金双喜帐子一架、紫檀雕福寿镜二件;脂玉夔龙雕花『』屏一对、汉玉雕仙人『』屏一对、脂玉雕鹤『』屏一对、脂玉、汉玉雕鱼龙、仙人山子、喜梅仙人山子、和合山子、荷莲双喜六件;金福寿双喜执壶酹盘一对、金粉妆一对、金海棠花福寿大茶盘一对、金如意茶盘一对、金福寿碗盖一对;金胰子盒、金桂花油盒、金漱口碗、金抿头缸、金牙筋、金羹匙、金钗子、金漱口盂、金洗手盆各一对;另有四季衣裳、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饶是洪承畴见多识广,看了这副嫁妆阵势,也不由咋舌。他早知蒙古虽然地处偏僻,然而博尔济吉特家族福荫绵久,家底颇丰,绝非初初建国的顺治王朝可比,却也没有想到会丰厚到如此地步,不笑道:"这可把皇上的大征礼单比下去了。"又问,"我看这上面许多梳妆洗漱用具,好不细致周到,自然是给皇后备下的,只是怎么全是金器,连银的也没一件?"吴克善笑道:"让大学士见笑了,小女有个怪僻,偏金器,无论食宿、梳妆、玩具,非金不喜。若吃饭时盘子碟子碗筷有一样不是金的,就饭也不要吃,水也不要喝了。"洪承畴心里暗道:"这般刁钻难,怎可为一国之母?"表面上却只笑着奉承,"皇后至尊,便铺张些也是份内之事。古来名媛淑女,多半都有些独特的癖好。"吴克善笑道;"小女入封后,虽是家事,也是国务,她自幼生长于蛮疆荒野,疏于礼教,将来未免有不到之处,还望洪大学士一旁指点。"说着又奉上一张单子,却是为洪承畴预备下的一份谢媒厚礼。他知道这位洪大学士与太后关系匪浅,犹在自己这亲哥哥之上,因此这份礼备得着实不轻,因打听得洪承畴喜好古董收藏,便于此大做文章,礼单上除了金银若干外,特别又有脂玉雕西蕃瑞草方彝一件、古铜云雷鬲一件、雕汉玉觥一件、古铜三足炉一件、汉玉兽面炉二件、古铜蕉叶花觚一件、灵芝花觚一对。

洪承畴见了,喜出望外,笑道:"格格金枝玉叶,才貌双全,入后贵为国母,我还要仰瞻天仪呢。"这才着意指点道,"皇上不慕奢华,却喜雅致,王爷这礼单上物种虽然富贵堂皇,却少寓意;况且亲王是太后的亲哥哥,一定知道太后偏玉器,礼单上一『』的金器,却没有什么上好的美玉,倒像是把皇后的喜恶看得比皇太后更重了,也似不妥;只是这会儿现去预备呢也迟了,纵然急急了来,品质若非上乘,反为不美。我府里倒有几件玉器,虽非极品,意思却吉利,王爷若不嫌弃,我这便着人准备,乘夜搬来馆里。"吴克善道:"怎么好让大学士破费?"洪承畴笑道:"我与王爷一见如故,朋友尚有通财之义,何况你我?且又不是非有不可的家具,在我不过是个摆饰,有没有都是个意思;在王爷却是面子大事,皇后大婚,非同小可,我身为臣子,理当尽心。"不由分说,提笔在礼单后另外添写:红碧瑶玉堂宝贵盆景一对、事事如意榴开百子点大翠大盆景一对、五采八仙庆寿缸一对;脂玉、绿玉、翡翠果盘、大碗八对;脂玉、汉玉、翡翠各式鹿茸瓶、盖瓶八十件。

吴克善看了大喜,顿时把洪承畴视为人生第一知己、天下第一侠客,恨不得磕头拜把子。一时纳彩宴结束,正、副使与校尉、士卫等先行回,洪承畴却独自留下来,仍与吴克善推杯换盏,至夜方散。

隔了一是八月十五仲秋节,册后封印的大子,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京城百姓家家张灯结彩,人人披红挂绿,中御路上铺着厚厚的红毡毯,从承天门一直铺至位育,午门内各个门、殿门彩灯高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高悬彩绸,贴着红双喜字,风招展。

吉辰一到,礼部堂官引着顺治帝先往慈宁向太后行礼,然后往太和殿阅册升庭,一时金鞭响起,乐工齐奏,诸王公大臣,有品命『妇』,都穿了大装于午门内肃立,只等凤凰来仪。

直等了半,皇后仪仗方冉冉而来,顺治帝率队出门外,只见旌旗蔽,鼓乐喧天,正、副使骑马先行,皇后仪驾、册亭、宝亭随后,接着是皇后的凤辇,前有四命『妇』导引,后有七命『妇』扈从,都一概骑马,内监在凤舆左右扶舆步行,内大臣、侍卫于最后乘马护从。浩浩『』『』的皇后仪驾在午门前停下,九凤曲柄盖前导,凤舆进午门,穿过太和门,于太和殿阶下皇后降舆,太监执提灯前导,皇后在近侍女官的簇拥下进入房。

殿内遍铺重茵,四周张设屏幛,触目一片红海。顺治派遣两位亲王作为男方代表奏请太后驾临位育,大玉儿既是皇上的母后,也是皇后的姑姑,既是主婚人,也是女方长亲,大装盛裹,仪态万千,在礼乐仪仗的导引下乘辇从内廷来到太和门外。顺治帝步行出太和门,亲自扶引太后入位育主持大典。

一时礼成。尚食率属官端进五谷杂粮,每样食品上各放匕箸,跪奏帝后。顺治揖手请皇后对坐,两人先行祭礼,接着行合卺礼,繁文缛节,不一而足。其后尚食、尚等诸女官退去,婚礼终于接近尾声,却也到了高『』。福临此前早已由心挑选的八名女官教引周公之礼,已非童子之身,虽然百般不愿意,然而车到山前,也自会驾轻就。于是走过来拉起慧的手,软语温存几句,为她解去衣带。慧默然坐着,微微发抖如花枝轻颤,半推半就,任由顺治摆布。

城,大明的坟墓,大清的襁褓,此夜,终于来了它的第一任蒙古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