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十二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林风朝他笑了笑,想和他打个招呼,但一时之间却发现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只得勉强的笑了笑“咳…咳,请问,那个、您是…玄晔先生么?!”他搔了搔脑袋,觉有点不对头,于是急急忙忙的补充道“我是林风,晚上好!”康熙的面容出奇的平静,苍白的脸上居然慢慢泛起一丝红晕,他静静的注视着林风,默然良久,忽然问道“太皇太后此刻如何?!”林风急忙扭头朝赵广元望去,赵广元轻声答道“片刻之前,太后已为大清殉节,咱们没有难为慈宁!”康熙好像嘘了一口长气,林风忽然觉有点内疚,鬼使神差的安了句“玄老兄,节哀顺变…”话刚出口就觉大错特错,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现在讲这话真是不地道。

康熙听到这句话,居然没有生气,他惨然一笑,微微颔首“多谢!”随即目光一凝,紧紧的盯着林风“你就是叛军首领?!”话题严肃,林风的神也严肃起来,再无半分歪念头,肃容道“我不是叛军——我本不是大清子民,没有‘叛’字这一说!”

“哦?!前明的…”康熙仿佛自己给自己找到了答案,不再纠这个问题,他艰难的微微一笑“成王败寇,不过朕还真的从没想过有今天!”林风也叹了一口气,同情的看着他“老兄,老实说我也没想到,本来你是一个好皇帝的!”他伸出手来,替他拢了拢凌的辫发,轻笑道“不过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你家老爷子十三副盔甲起兵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了今天,新觉罗家这几十年关内关外杀进杀出,也算是轰轰烈烈了一场,你老兄这些年也干得不坏,这回只是个意外,所谓天灾人祸嘛…这个、这个你不算丢人的!”林风见康熙惨笑,急忙连声道“真的只是个意外、我是说真的,你别往心里去!”

“多谢!”康熙勉强的笑道,突然问道“你想当皇帝么?!”

“这个…”林风呆了一呆,思索半晌,认真的答道“本来没这个想法,不过刚才进了这个门之后,忽然觉得可以试试看!”康熙摇了摇头,笑容之中是苦涩之意,年轻的脸上此刻居然是沧桑。

林风苦笑道“玄晔老兄,你是不是觉得死在我手上很丢人?!”康熙笑了笑,一丝丝鲜血慢慢自嘴角渗出,点点滴滴落在地上“能这样进乾清的人,能是普通人么?朕没有看住乾清,自然没有服不服这一说!”

“唉…对不住了老兄,你死之后,我要借您头颅一用!”

“国君死社稷,份所应当,但取无妨!”

“还有…还有…您也知道的,这个…大清在江西,在浙江、福建还有大军,山海关外也有不少人,您死之后,你新觉罗家有资格当皇帝的男丁我恐怕都得杀了…”林风此刻有点后悔,后悔选择这样一个谈话气氛,因为他实在是觉有些惭愧,喃喃道“对不起…我很抱歉!”

“唉…皇族之人,自有皇族之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昔的荣华富贵…也算是…也算是对得起他们了!”康熙的语气越来越艰难,适才的那一丝红润早已褪得干干净净,此刻面铁青,气若游丝,神却一如既往的镇定,双眼之中也仍然清澈无比。

林风实在无话可说了,无论如何,他都得承认,这是一个气度恢弘的皇帝,也是一条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所有能做的,他都做了,应该努力的,他都努力了,即算是此刻面对失败,面对生死大敌,依然能够坦然相认,慷慨潇洒。

这绝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林风心中慨万千,再次低头望去,康熙气息早绝,惨白的脸上神平和,曾是人世间最尊贵的人,但此刻也仅仅只是一具尸身。

林风沉重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郑重的向他深深鞠躬,默然半晌,忽然指着尸身,扭头对陈梦雷道“把他…恩…”

“厚葬?!”陈梦雷试探着问道。

林风摇了摇头,咬了咬牙道“把他脑袋砍下来,巡视京城!”他走开几步眼角一瞥,忽然看到旁边两个神颓废的清朝大臣,不哼了一声“这两个家伙是什么玩意?!”

“是伪兵部尚书明珠和伪大学士索额图!”赵广元依着刚才陈梦雷的教导,小心翼翼的答道。

“拖出去砍了!”林风看也不看,虽然他知道招降的机会很大,这两个家伙一直没自杀,自然不是什么节义之士了,但他此刻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思绪所染,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处决令。

康熙这样的人死了,不能太冷清。

眼见林风心情不好,所有人都知趣的退出了乾清大殿,陈梦雷略一犹豫,却停住脚步,慢慢的走到林风身后。

“陈先生,是你么?!”林风有气无力的道,他低头看着地上的点点血迹,那是康熙的血。

不知如何,此刻他忽然觉得非常空虚寂寞,好像忽然被人从高处抛下,空空落落的四不着边,又好像是在朝某个目标拼命狂奔,但冲过终点后却又怅然若失,浑身上下有一种虚弱力的觉。

“主公!”陈梦雷沉声道“我军现在万事待筹,您千万要保重身体!”

“哦!?是吗?——好的、当然!”林风漫不经心的随口敷衍道“我会保重的,谢谢你!”

“陈某不才,请试为主公分析天下大势!”陈梦雷见林风恍恍惚惚,不由得心中大急,急忙大声说道。

“大势?!天下大势?!

”林风默念几句,忽然反应过来,登时神一振,转身看着陈梦雷“老陈啊,你说说看!”

“康熙一死,中原立成无主之地矣,现前朝菁华尽在江西、湖北、浙江、福建、陕甘一带,与吴三桂等强敌对峙,急切之间不得过黄河,而山海关以北,清龙兴之地兵力被调一空,暂时无力反击,遵奉前朝为主的蒙古诸部又与准葛尔葛尔丹互相牵制,匹马不得入中原,此天赐我军良机,主公不取,必遭天谴啊!”林风定下神来,凝神细思,为难的道“我军现在兵力薄弱,暂时连天津直隶都吃不下,说要取中原——谈何容易啊!”

“主公差矣!今天大清中枢灰飞烟灭,康熙帝身首两处,待传首级示众后,消息传到天津、直隶,我料他们必定张皇失措人心失散,士无斗志兵无战心,我军只要养蓄锐,待敌慌间派一大将率军南下,或招降、或安抚,必无大碍!”陈梦雷笑道“何况他们本无粮无饷——清庭制度,这些督抚大员手中的粮饷极少,非有朝廷之命不得囤积,一时之间又无法筹措,你看他们能坚持多久?”林风忽然来了兴致“我们粮饷应该不少吧?!”

“当然,康熙为削藩囤积多年,户部粮库存粮极多,现略估计可支京师百万人一年之用,这还不算商贾、大户人家的私粮,去年朝廷岁入为两千三百万余两银子,除去开支再加上历年节余,现户部存银共计三千四百万两…”林风吓得跳了起来,不能置信的看着陈梦雷“你…你说咱们现在有…三千四百万两银子?

“绝对不止!”陈梦雷坚决的摇了摇头“宗人府还有皇室内库,刚才我略略翻阅帐薄,约有六百万两上下,此外再加上收缴的各大王府贝勒的私银,加上各种珍玩宝物,折合银两决计不会少于五千万两!”怪不得、怪不得,林风喃喃道,难怪康熙敢和吴三桂悍然翻脸,之后又连续平台湾打葛尔丹,原来是早做了长期战争的准备,真是厉害啊!

“此天赐良机予主公啊!”陈梦雷翻身跪倒,大声颂道“如此之时,神州无主,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愿我主奋发进取、一统江山!”

“你说什么?!”林风怔了一怔,忽然反应过来,原来此时此刻,历史早已面目全非,从康熙死去的那一刻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想到这里,他眼前一黑,再也站立不住,软软的坐倒在乾清的大殿上。

一道闪电骤然横弋,黑蒙蒙的紫城刹那间亮了一亮,炸雷轰鸣,狂风嘶卷,乾清的大门砰的一声被猛力吹开,噼啪着开开合合,豆大雨点狂暴的敲击着屋顶的琉璃瓦,一阵细密的叮咚声如鸣鼓击缶般不绝于耳。

耽搁了这么久,这场酝酿多时的风暴,终于还是来了。

第一章卒起垅亩完请看第二章河北风云起卷尾附注:1,章名“河北”一词取古意,并非是指现代的河北省。

2,本章部分官职、人名以及清军建制因为其他原因做了一些改变,若读者追究,可理解为“蝴蝶效应”3,本章中出现的部分清军将领借鉴金庸先生《鹿鼎记》的一些设定,如图海、施琅、赵良栋、孙思克等人出场的时间地点,以上皆为历史真实人物,其中所列之人确为康熙朝名将,至于金庸先生杜撰之虚拟人物及故事桥段,笔者绝无抄袭之意。

4,因为情节需要,笔者对文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进行了修改,如周昌(周培公)、李光地、陈梦雷等人的年龄及生平经历。

5,本书出现的康熙朝火绳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可见《清史稿-世祖本纪》),文中把抬归入火炮类(当时抬规格不一,但就兵器能来看,笔者个人认为在当时战争的兵器使用中,大部分可以列为小型霰弹火炮),所以火炮数量出入较大,其科技水平暂时并无任何篡改提高。另:燧发技术在明末就已出现并载入书籍,中国可自行研发制造,当时也曾有军队少量装备;本章火中的膛线是指直线膛线,自明朝中叶由土尔其传入并列装明军北京三大营(可见《明史》),不需要车等工具加工,手工作坊即可完成,这里与现代提及的螺旋膛线相区别。

6,本书开头部分,即主角率军偷袭北京的行动,属于笔者个人臆想,借用部分历史资料虚构,无任何推敲讨论的价值,请勿以此攻击作者。这里列出部分资料作为本书部分硬件参考。

清朝康熙年间,八旗军实际兵员(不包括蒙古仆从军)大概为16万人左右,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在正常的情况下,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驻军应在6-8万人左右,但三藩之时,因为三藩军队扩张极为迅速,康熙非常大胆的派遣北方军队南下,北京附近的驻军被大量空,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康熙对战局的判断又出现了严重失误,王辅臣的突然叛了康熙对战局的布置,为了稳定全局,又不得不再次从北方调部队增援陕甘绿营,此时北京的防御已经极度空虚,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绥远察哈尔部落趁机叛,威胁北京——请注意,清与明朝不同,她是没有设立长城防线的,其大同、宣府也没有进行重点防御,也就是说,绥远的蒙古骑兵可以很直接的杀至北京。在这样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康熙帝挖空心思搜刮兵源,甚至连奴仆也不放过,勉强再次从北京地区挤出一支部队,由此可见形势之险恶。

我们现在在荧屏上或者正史内所见的康熙形象非常威武英明,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他犯了很多错误,而且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错误——可以想象,康熙当年才二十多岁而且没有任何军事经验,而他敌人却都是百战名将,如果说真的象历史上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步步领先毫无纰漏,那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时一个事件可以旁证北京的真实情形,据《清史稿》记载,一个叫杨起隆的民间人士(估计是黑社会老大之类),居然敢在京城里发动叛,企图用一些地痞氓控制北京,虽然被镇下去了,但杨起隆敢于采取这样的军事行动,就已经从侧面证明了北京当时的防御能力。

清政权在那个时间段之内,处境之艰难、防务之空虚以及神之紧张,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金庸先生所著《鹿鼎记》中,顺治出家后对康熙代,若是战争不利,八旗应该迅速撤退回辽东——这是有依据的,因为当时八旗的总兵力堪堪十六、七万,很多人都没有信心在中原内地进行长期战争。后人以康熙为清“世祖”确实名下无虚,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人才彻底的征服了汉族,从此死心塌地的当奴才。其守业之艰,尤胜开创,是为世祖。

从文字资料来分析,清朝留下的史书相对与其他朝来说是最不可信的,而官方政策对文化的迫害也是空前的。北洋政府主持编纂的《清史稿》稍微好一点,但编撰主持者赵尔巽立场不对,对这段历史也很含糊。

本书中虚构的军事行动,就是针对当时的这一情形——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历史瞬间,即:图海率领京城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出征绥远,会同臣服清朝的蒙古盟军扑灭察哈尔叛,康熙及兵部大臣拟以2-3个月时间完成战役(在历史上也完成了),随后立即回防京畿巩固防务。书中主角所抓住的,就是这一个短暂的时间段,不过就军事角度而言,即使北京如描叙中的那样空虚,除了海路运输以及登陆方面的困难之外,仅以主角所统帅的那支军队的素质,也是无法完成这一战术任务的,到底京畿地区人烟稠密,一支5000人的部队想要进行秘密偷袭,确实太难,北京若得到消息,只要依托城墙驱赶老百姓上城防守,在没有辅助器械的情况下,也是没什么机会迅速破城的。

其实当时能有能力发起这次作战的,应该只有台湾郑经,也只有台湾舰队有能力提供两栖作战的支持,若当时郑经不斤斤计较福建那一点点弹丸之地,出一支15000-20000人的陆战队登陆京畿,恐怕后世也没有什么鸟人敢高唱再活几百年了,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子孙守户有余、进取不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

作为一本架空类玄幻小说,笔者认为这一类情节无须太过研讨推敲,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在历史上找出这个可能的存在,然后予以利用,使用文学手段在大体上能够通过即可,如在书中坐船用输送奴隶的方法、上岸后作清军打扮进行伪装欺骗、利用运水太监炸门破城等等,这是符合逻辑以及一般人的思维规律的,是可以为人所接受的。就象黄易先生《大唐双龙传》寇仲之于粱都(当然笔者是万万没有资格与黄大师相比较的,这里仅仅只是举例比喻而已)。

另外说明一点,只要掌握城防中枢,5000人的部队是足够控制北京的,其实在消灭抵抗力量之后,1千至1千5百人就足够维持基本秩序了,虽然这个城市人口近百万。

之所以费这么大劲写这么多文字进行说明,主要是怕一些书友钻牛角尖,笔者在此重申,本书为架空玄幻,内容纯属个人想像虚构,不任何挑衅,也不参与任何辩论。

理想年代于第二章结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