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卷三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高祖初,征为尚书主客郎,与萧赜使颜幼明、刘思效、萧琛、范云等对接。转都官郎,迁员外散骑侍郎。旧令与吏部郎同班。囗高祖曾集沙门讲佛经,因命宣论难,甚有理诣,高祖称善。迁都洛,以宣为采材副将。奉使称旨,遥除司空谘议参军。府解,转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长史,又转别驾,仍长史。宣明有器干,总摄州府,事无凝滞,远近称之。

世宗初,除太中大夫,领本郡中正,仍别驾。又为司州都督,迁太尉长史。宣上言曰:“自迁都已来,凡战陈之处,及军罢兵还之道,所有骸骼无人覆藏者,请悉令州郡戍逻检行埋掩。并符出兵之乡:其家有死于戎役者,使皆招魂复魄,祔祭先灵,复其年租调;身被伤痍者,免其兵役。”朝廷从之。

出为征虏将军、益州刺史。宣善于绥抚,甚得羌戎之心。复晋寿,更置益州,改宣所莅为南秦州。先是,有平氐酋杨孟孙,拥户数万,自立为王,通引萧衍,数为边患。宣乃遣使招喻,晓以逆顺,孟孙恩,即遣子诣阙。武兴氐姜谟等千余人上书乞延更限。世宗嘉焉。

宣家世以儒学为业,常慕廉退。每叹曰:“以贾谊之才,仕汉文之世,不历公卿,将非运也!”乃谓亲宾曰:“吾本闾阎之士,素无当世之志,直随牒推移,遂至于此。禄后养亲,道不光国,瞻言往哲,可以言归矣。”因表求解。世宗不许,乃作《怀田赋》以叙心焉。永平四年,患笃,世宗遣太医令驰驿就视,并赐御药。宣素明之书,自始患,便知不起,因自克亡,果如其言。时年五十八。世宗悼惜之。赠左将军、豫州刺史,谥曰定。寻改为穆。

子敬宪、庄伯,并在《文苑传》。

第四子献伯,武定末,廷尉卿。

骏从弟安祖,少而聪慧。年八九岁,就师讲《诗》,至《鹿鸣篇》,语诸兄云:“鹿虽禽兽,得食相呼,而况人也?”自此之后,未曾独食。弱冠,州辟主簿。民有兄弟争财,诣州相讼。安祖召其兄弟,以礼义责让之。此人兄弟,明相率谢罪。内外钦服之。复有人劝其入仕,安祖曰:“高尚之事,非敢庶几。且京师辽远,实惮于栖屑耳。”于是闲居养志,不出城邑。安祖曾行值天热,舍于树下。鸷鸟逐雉,雉急投之,遂触树而死。安祖愍之,乃取置地,徐徐护视,良久得苏。安祖喜而放之。后夜忽梦一丈夫,衣冠甚伟,著绣衣曲领,向安祖再拜。安祖怪而问之。此人云:“君前见放,故来谢德。”闻者异焉。后高祖幸长安,至河东,存访故老。安祖朝于蒲坂,高祖与语甚悦,仍拜安邑令。安祖以老病固辞,诏给一时俸,以供汤药焉。年八十三,卒于家。

子思济,亦有志,早卒。子宗贤。

思济弟幼俊,卒于猗氏令。

辛绍先,陇西狄道人。五世祖怡。晋幽州刺史。父渊,私署凉王李暠骁骑将军。暠子歆亦厚遇之。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军败失马,渊以所乘马援歆,而身死于难,以义烈见称西土。世祖之平凉州,绍先内徙,家于晋。明有识量,与广平游明、范卢度世、同郡李承等甚相友善。有至,丁父忧,三年口不甘味,头不栉沐,发遂落尽,故常著垂裙皁帽。自中书博士,转神部令。皇兴中,薛安都以彭城归国,时朝廷绥安初附,以绍先为下邳太守,加宁朔将军。为政不苟察,举其大纲而已,唯教民治产御贼之备。及刘彧将陈显达、萧道成、萧顺之来寇,道成谓顺之曰:“辛绍先未易侵也,宜共慎之。”于是不历郡境,遂径屯吕梁。太和十三年卒。赠冠军将军、并州刺史、晋公,谥曰惠。

子凤达,耽道乐古,有长者之名。卒于京兆王子推国常侍。

凤达子祥,字万福。举司州秀才。司空行参军,迁主簿。太傅元丕为并州刺史,祥为丕府属,敕行建兴郡。咸王禧妃即祥妹,及禧构逆,亲知多罹尘谤,祥独萧然不预。转并州平北府司马。会刺史丧,朝廷以其公清,遂越长史,敕行州事。祥初在司马,有白璧还兵药道显被诬为贼,官属推处,咸以为然。祥曰:“道显面有悲,察狱以,其此之谓乎?”苦执申之。月余,别获真贼。

后除郢州龙骧府长史,带义太守。白早生之反也,萧衍遣众来援,因此缘淮镇戍,相继降没,唯祥坚城独守。萧衍遣将胡武城、陶平虏于州南金山之上连营侵,众情大惧。祥从容晓喻,人心遂安。时出挑战,伪退以骄贼。贼果来攻,不复自备,乃夜出袭其营。将晓,矢刃下,贼大崩散溃,擒平虏,斩武城,以送京师,州境获全。论功方有赏授,而刺史娄悦勋出其下,闻之执政,事竟不行。

胡贼刘龙驹作逆华州,敕除祥华州安定王燮征虏府长史,仍为别将,与讨胡使薛和讨灭之。神元年卒,时年五十五。永安二年,赠冠军将军、南青州刺史。

长子琨,字怀玉,少聪。解褐相州仓曹参军。稍迁陈郡太守、轻车将军、济州征虏府长史。卒,年四十六。

琨弟怀仁,武定末,长乐太守。

怀仁弟贲,字叔文。少有文学,识度沉雅。起家北中府中兵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建义初,修起居注。除济州抚军府长史。出帝时,转胶州车骑府长史,迁平东将军,太师、咸王坦开府长史。武定中,中尉崔暹表荐贲,除囗太守。吏民怀其恩惠。还,卒于鄴。时年五十八。

贲弟烈,字季武。历太傅东阁祭酒,卒于梁州镇南府长史。

烈弟匡,字季政,颇有文学。永安初,释褐封丘令,加威烈将军。时经河之役,朝士多求出外,故匡为之。后除平远将军、符玺郎中。卒于龙骧将军、通直散骑侍郎,时年三十五。赠散骑常侍、前将军、雍州刺史。

祥弟少雍,字季仲。少聪颖,有孝行,尤为祖父绍先所。绍先嗜羊肝,常呼少雍共食。及绍先卒,少雍终身不食肝。仁厚,有礼义,门内之法,为时所重。释褐奉朝请,太学博士、员外散骑侍郎。司空、高王雍引为田曹参军。少雍清正,不惮强御,积年久讼,造次决之,请托路绝,时称贤明。正始中,诏百官各举所知,高王雍及吏部郎中李宪俱以少雍为举首。迁给事中。侍中游肇后亦荐之,会卒,年四十二。少雍王氏,有德义,与其从子怀仁兄弟同居,怀仁等事之甚谨,闺门礼让,人无比焉。士大夫以此称美。

子元植,武定中,仪同府司马。

元植弟士逊,太师开府功曹参军。

凤达弟穆,字叔宗。举茂才,东雍州别驾。初随父在下邳,与彭城陈敬文友善。敬文弟敬武,少为沙门,从师远学,经久不反。敬文病临卒,以杂绫二十匹,托穆与敬武。穆久访不得。经二十余年,始于洛见敬武,以物还之,封题如故,世称其廉信。历东荆州司马,转长史,带义太守,领戍。雅有恤民之称。转汝太守,值水涝民饥,上表请轻租赋。帝从之,遂敕汝一郡,听以小绢为调。迁中散大夫,加龙骧将军。正光四年,以老启求致仕。诏引见,谓穆志力尚可,除平原相。穆善抚导,民吏怀之。孝昌二年,征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未发,卒于郡,年七十七。赠后将军、幽州刺史,谥曰贞。

长子子馥,字元颖,早有学行。孝昌初,释褐南司州龙骧府录事参军。丁父艰,居丧有礼。后除给事中、南冀州防城都督。素为庄帝所知识,及即位,除宣威将军、尚书右主客郎中,持节为南济、冀、济、青四州劳使。寻除宁朔将军、员外散骑常侍,仍领郎中。太宰元天穆征邢杲,引为行台郎中。寻除平原相。子馥父子并为此郡,吏民怀安之。元颢入洛,子馥不受其赦。刺史元仲景附颢,拘子馥,并家口。庄帝反政,诏封三门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天平中,为东南道行台左丞、除州开府长史。入除太尉府司马。长白山连接三齐,瑕丘数州之界,多有盗贼。子馥受使检覆,因辨出谷要害,宜立镇戍之所。又诸州豪右,在山鼓铸,多依,又得密造兵仗,亦请破罢诸冶。朝廷善而从之。还,除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武定八年卒于郡。子馥以三《传》经同说异,遂总为一部,《传》注并出,校比短长,会亡未就。

子德维,武定末,司徒行参军。

子馥弟子华,字仲夷。天平中,右光禄大夫。

柳崇,字僧生,河东解人也。七世祖轨,晋廷尉卿。崇方雅有器量,身长八尺,美须明目,兼有学行。举秀才,策高第。解褐太尉主簿、尚书右外兵郎中。于时河东、河北二郡争境,其间有盐池之饶,虞坂之便,守宰及民皆恐外割。公私朋竞,纷嚣台府。高祖乃遣崇检断,民官息讼。属荆郢新附,南寇窥扰,又诏崇持节与州郡经略,兼加喻。还,迁太子洗马、本郡邑中正。转中垒将军、散骑侍郎。迁司空司马、兼卫尉少卿,又领邑中正。出为河北太守。崇初郕郡,郡民张明失马,疑十余人。崇见之,不问贼事,人人别借以温颜,更问其亲老存不,农桑多少,而微察其辞。即获真贼吕穆等二人,余皆放遣。郡中畏服,境内帖然。卒于官,年五十六。赠辅国将军、岐州刺史,谥曰穆。崇所制文章,寇遗失。

长子庆和,沉静,不竞于时。起家奉朝请,稍迁轻车将军、给事中、本郡邑中正。卒。

子德逸,武定末,齐王丞相府主簿。

庆和弟楷,字孝则。身长八尺,善草书,颇涉文史。解褐员外散骑侍郎。萧囗西征,引为车骑主簿,仍为行台郎中。征还,以员外郎领殿中侍御史。转太尉记室参军,迁宁远将军、通直散骑侍郎、本郡邑中正。普泰初,简定集书省官,出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书郎,转仪同开府长史。天平中,为肆州骠骑府长史,颇有声誉。又加中军将军。兴和中,抚军司马,遇病卒。

崇从父弟元章,姿貌魁伟。历太尉中兵参军、司空录事、司徒从事中郎,迁相州平东府长史。属刺史元熙起兵,除元叉。元章与魏郡太守李孝怡等执熙。赐爵猗氏伯,除正平太守。后灵太后反政,削除官爵,卒于家。

崇族弟敬起,字华之。起家中书博士,转城王文学。除宁远将军、尚书仪曹郎中、龙骧将军、平太守。卒。有五子。

长子永,字神护,率。解褐奉朝请,转员外散骑侍郎。除太尉记室参军,迁谏议大夫,又转征虏将军、太中大夫、本郡邑中正。以母老解官归养,卒于家。赠征西将军、秦州刺史。

永弟暢,字叔智。自奉朝请,三迁伏波将军、岐州征虏府长史。迁征虏将军、鲁太守。还,除左将军、太中大夫,转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卒。赠卫大将军、雍州刺史,谥曰穆。

暢弟范,字洪礼。卒于前将军、给事中、本州大中正。

范弟粹,字季义,出后叔仲起。武定末,平东、后军,迁辽西太守。

敬起弟仲起,字绍隆。举秀才,咸王禧为牧,辟西曹书佐。无子,兄子粹继之。

崇族子俊起,少有志尚。解褐奉朝请,转太尉默曹参军、伏波将军、司徒仓曹参军。卒。

长子达摩,武定末,城太守。

俊起后父弟援,字乾护,身长八尺,仪望甚伟。解褐太尉铠曹参军,转护军司马。稍迁冠军将军、司空长史,转廷尉少卿。出除安西将军、南秦州刺史。寻为散骑常侍、镇军将军,转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卒,赠本将军、秦州刺史。

子长粲,武定末,青州骠骑府中兵参军。

援从父弟仲景,汝南王悦常侍。

史臣曰:韦杜旧族门风,名亦不殒。裴、辛、柳氏,素业有资,器行仍世。所以布于列位,不替其美。

部分译文韦阆的族弟韦珍,字灵智,名是由高祖赐给的。父亲韦尚,字文叔,任乐安王元良安西府从事中郎。死后,赠安远将军、雍州刺史。韦珍年轻时有志气和节。出仕任京兆王元子推的常侍,转任尚书南部郎。

高祖在位之初,蛮地首领桓诞归诚,朝廷考虑到安抚边地的策略,以桓诞为东荆州刺史。令韦珍为使者,与桓诞一道招安抚东部的蛮人。韦珍从悬瓠向西行进三百余里,到达桐柏山,直到淮水之源,宣扬朝廷的恩泽,所到之处莫不降附。淮水的源头有一座古旧的祠堂,蛮人风俗,长期以来都用活人来祭祀。韦珍就晓谕当地百姓说:“天地神灵,就是人民的父母,哪里有父母要吃子女的的呢!从今以后,都应当用酒代替人祭。”当地蛮人遵从他的规定,至今都照这样办。韦珍在这一带总共招降了七万余户,为他们设置郡县然后返回朝廷。因奉使宣称圣旨有功,被授予左将军、乐陵镇将之职,赐爵为霸城子。

萧道成所属司州之民谢天盖自命为司州刺史,图谋以司州归附于朝廷。事情之后,被萧道成的部将崔慧景围攻。高祖令韦珍率所在镇的兵马渡过淮水援助接应。当时萧道成听说韦珍率军将要到来,就派部将苟元宾凭据淮水进行抵御。韦珍就分派一支骑兵,在淮水上游偷渡,自己率领步卒与敌军接战。两军旗鼓刚刚相,骑兵突然杀来,腹背奋力夹击,打败了南齐军。谢天盖不久被他身边的人所杀,余部投降崔慧景。韦珍乘胜奔驰前进,又打败崔慧景,把降附的民众七千余户迁徙到内地,表奏朝廷设置城、刚陵、义三郡来安顿移民。高祖令韦珍移镇比,萧赜派他的雍州刺史陈显达率部前来侵犯。城中将士都要求出战,韦珍说:“敌军初到,士气锐利,不能立即挫败它,暂且共同坚守,等到他们攻城疲惫之后,再行出击也为不晚。”于是韦珍率众凭城拒战,杀伤敌军甚多。双方相持了十二天,韦珍趁夜打开城门偷袭敌军,敌军于是奔逃溃退。韦珍凭战功晋爵位为侯。

高祖亲自率军南征,韦珍向皇帝献计献策,并且说自己在边地任职时间长久,知道那里的要害之处,愿意充当前驱。高祖令韦珍为陇西公源怀卫大将军府长史,转任太保、齐郡王长史。迁任显武将军、郢州刺史,他在州任上有声望有政绩,朝廷嘉奖他。升任为龙骧将军,赐给骅骝马二匹、五十匹、谷三百斛。韦珍就召集州内孤贫的人,对他们说:“天子因我能够安抚你们,所以赐给我谷物布,我怎么敢独自享用。”于是把朝廷所赐的财物全部分给了他们。不久,加授韦珍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与尚书卢渊一道征讨赭,被萧鸾的部将垣历生、蔡道贵打败,免官回到乡里。临别之时他对卢渊说:“皇上圣明,志在并吴会,用兵机要,实属上。倘若荆楚一带有事,恐怕老夫又会不得停歇啊。”后来皇帝征伐樊、郢,起用韦珍为中军大将军、彭城王元勰长史。沔水以北平定之后,以韦珍为建威将军,试守鲁郡。

高祖再次南征,路经韦珍的郡所,加授他为中垒将军、正太守。韦珍随从皇帝到清水,高祖说:“我近来一再亲自出征,你经常跟随我在中军任事,这一次征战,也想要与你同行。但三鸦之地地形险恶,除了你就没有人能够固守了。”因此令韦珍辞别回去。及至高祖在行驾崩,军队隐匿消息退回,到了韦珍的郡所才公开发丧。韦珍还朝,被授予中散大夫,不久加授镇远将军、太尉咨议参军。永平元年(508)逝世,终年七十四岁。追赠为本将军、南青州刺史,定谥号为懿。

武功人苏湛,字景俊,是曹魏侍中苏则的后代。晋末大,苏氏家族避居黄河以西。世祖平定凉州之后,苏则回到乡里。苏湛的父亲苏拥,字天。。,任秦州抚军府司马。苏湛年轻时颇有才器,涉猎群书。二十余岁时,举秀才。后任奉朝请,领侍御史,转任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征讨关西的时候,以苏湛为行台郎中,苏湛深受其信任。孝昌年间,萧宝夤大败而还,朝廷任他为雍州刺史。后来自己猜疑畏惧,杀害中尉郦道元,于是聚兵反叛朝廷。当时苏湛因病在家中卧不起,萧宝夤派姜俭告诉苏湛说:“元略接受萧衍的意旨,想要除掉我。郦道元来到这里,事情不可揣测。我不能坐以待毙,现在只能为自身之计,不再作魏国之臣了。我与你死生相约,所以据实相告,死生荣辱,与你相共。”苏湛听了这番话之后,失声痛哭。姜俭急忙劝止说:“你怎么竟然这样痛哭?”苏湛说:“我百口之家,即将遭到屠灭,为什么不痛哭!”又大哭了数十声,才慢慢对姜俭说道:“你替我转告齐王,他本来是穷鸟投林,仰仗朝廷的保护,才像今天这样荣华宠耀。正值国家多难,不能尽忠报德,竟想乘别人不备,怀不善之心。听信路旁无知之人的话,想要凭弱败之兵,据关问鼎。如今魏国德政虽然衰落,但天命并未改变。况且他的恩义,没有广施于人民,只能看到他的失败,不可能看到他成功。我苏湛不能以百口之家,为了他而受到族灭。”萧宝夤又告诉他说:“这是我自己救命之计,不得不这样。之所以不先告知你,是因为怕你会阻止我的计划。”苏湛回复说:“凡是要成其大事,应当得到天下奇士的支持。如今你只同长安的赌徒小儿们计议,岂有能办成大事之理?我苏湛深恐庭院中必定会生荆棘。只期望求得完整的骸骨回归乡里,倘若因这次生病而死去,就可以下到黄泉去见我的祖先了。”萧宝夤素来器重苏湛,由于苏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会为自己所用,就听任他回到武功。

萧宝夤失败,庄帝即位,征召苏湛到京任尚书郎。苏湛来到朝廷之后,庄帝对他说:“先前听说你回答萧宝夤时,多有美妙的言辞,说给我听听吧。”苏湛顿首谢罪道:“臣虽然言辞不如伍被,但志节始终不改,自认为可以超过他。但是我与萧宝夤游深厚并约以死生,对他所说的话只是尽我的心,但不能使他不反叛朝廷,这是臣的罪责。”庄帝听了心中喜悦,任命他为散骑都尉,仍兼任尚书郎。不久迁任中书侍郎。出帝即位之初,苏湛因病回到乡里,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他为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裴务之弟裴宣,字叔令,知识广博颇有辩才,早年就很有声誉。少年时丧父,侍奉母亲和兄长,以孝友著称。裴宣举为秀才之后,来到京都,拜见司空李讠斤,同他在一起谈话,从早上谈到夜晚,李讠斤对他嗟叹不已,称赞不绝。司空李冲颇有鉴识人才的能力,见到裴宣后对他十分器重。

高祖在位之初,征召裴宣为尚书主客郎,令他与萧赜派来的使者颜幼明、刘思效、萧琛、范云等人对应接。后来裴宣转任都官郎,迁任员外散骑侍郎。旧有的法令规定这个职位与吏部郎同班。高祖曾经聚集佛门僧人宣讲佛经,命裴宣论证疑难,他的议论很有造诣,高祖非常赞赏。迁都洛的时候,朝廷以裴宣为采材副将。裴宣承奉使命很合皇帝的意旨,朝廷让他担任司空咨议参军的官职。这个官职解除以后,转授他为司州治中,兼司徒右长史,又转任别驾,仍旧任长史。裴宣聪明锐而有才干,总摄州府之事,从来没有迟滞和差错,远近之人都称道他。

世宗在位之初,授任裴宣为太中大夫,兼本郡中正,仍任别驾之职。又任司州都督,迁太尉长史。裴宣向朝廷进言说:“自从迁都以来,凡是布阵作战之处,以及收军回兵的道路上,所有尸体骸骨没有被人掩埋的,请求下令各州郡戍派人巡检,妥为掩埋。并且明令各个送出兵丁的乡里:谁家有人死于戎役的,都让其招魂复魄,祭祀其亡灵,免除其一年的租调;家人受伤残废的,免去其兵役。”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裴宣后出任为征虏将军、益州刺史。他善于绥靖安抚,甚得羌戎百姓之心。朝廷克复晋寿之后,改置为益州,把裴宣所任之州改为南秦州。起先,有平的氐族首领杨孟孙,据有民户数万,自立为王,勾结萧衍,屡次侵犯边地。裴宣就派使者前去招抚晓谕,晓之以逆顺祸福之理,杨孟孙恩,就派他的儿子来到朝廷以示归附。武兴的氐人姜谟等一千多人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延长裴宣的任职期限。世宗对他十分赞赏。

裴宣之家世代以儒学为业,他常常羡慕清廉退让之士。经常叹说:“以贾谊的才能,出仕汉文之世,却不曾历公卿之任,难道不是他的时运吗?”于是对他所亲近的宾客说:“我本来是一个民间士人,向来就没有入世之志,仅只是因为朝廷文书下达催促,才使我走到这一步。接受俸禄用以养亲,懂得学问又不能用来为国争光,瞻顾往昔哲人的言论,我也可以辞官归民了。”因而上表请求免官。世宗不予准许,裴宣就写作《怀田赋》以表述自己的心志。永平四年(511),裴宣患了重病,世宗派太医令从驿道骑马前往探视,并赐给御药。裴宣一向喜读之书,自从开始得病,就知道自己不会痊愈,因而自己算定了死亡的期,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时年五十八岁。世宗对他之死到悲伤和惋惜。追赠他为左将军、豫州刺史,定谥号为定。不久又将谥号改为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