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六十七年前的照片当年寇滥炸后仅存的完整建筑物如今却要被毁在闸北区恒丰路附近的裕通路85口,有一排不起眼的中式三层楼房子。据《闸北区志》记载,这个"三层楼"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1937年,寇对苏州河北狂轰滥炸后,闸北成了一片废墟,仅剩下的一处完整建筑物,便是这个"三层楼"。如今,因为旧区改造,作为重要历史见证的"三层楼",就要被拆除了。有识之士提出,"三层楼"不该拆,应当从国主义教育和历史遗迹的角度加以保护。
记者昨天来到"三层楼"采访,巧的是,天目西路街道"三层楼居委会"的办公室,就在"三层楼"里。居委会主任周玉兰介绍说,"三层楼"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4个有钱人合伙建造的,当时共有4幢。之所以在寇轰炸下"幸免于难",据说是因为当时住在楼里的外国人打出了外国旗子。以后,幸存的房子成了这里最显眼的建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闸北境内最高的建筑。人们习惯于把这里称为"三层楼",连"三层楼居委会"也因此而得名。
由于恒丰路拓宽和旧区改造,此前已经有两幢"三层楼"被拆除,剩下的两幢现在也"岌岌可危",被列入了拆除的范围。眼看这一历史遗迹就要"销声匿迹",闸北区政协委员吴大齐等心急如焚,提提案反对拆除"三层楼",他认为,尽管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三层楼"没有保护建筑的名份,但这些建筑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这样的遗址在上海也并不多见,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下来,将其改建成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后人勿忘国,警惕本军国主义的复辟。周玉兰也觉得拆除"三层楼"实在可惜,居住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虽然盼望改善住房,但他们也认为"三层楼"应该得到保护。
《新民晚报》2004年6月9由于要参加今天的评报,所以我把同城几家主要竞争媒体的当报纸都找来看了一遍。每家报社每天都会有类似的会议,大家各有眼珠盯牢的几家媒体,如果别家有的新闻自家没有,叫漏稿,责任可大可小,严重的能让相关记者立马下岗;如果自家有别家没有,当然沾沾自喜一番。奖励嘛,一些铜钱而已,多数时候只有口头表扬。重罚轻奖,皆是如此。
所以开会前一小时,我把《新闻晨报》、《青年报》、《东方早报》、《解放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等扫了一遍,于是就看到了以上这则新闻。
这则新闻我们漏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算不上是重大新闻,也不是条线上必发的稿子,属于别家的独家新闻,是他们记者自己发现的稿,总不能不让别人有独家新闻吧,虽然领导们总是这样想,但小兵如我们,还是觉得,该给别人一条生路走…如果真有份什么好新闻都不漏的报纸,那别家报社岂非都不用活了。而且《新民晚报》是每上午截稿,相比我们这些前一天晚上截稿的早报而言,本来就有先天优势,报道比他们晚一天是常有的事。
再说,评评报而已,有必要得罪平在报社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吗?
所以,评报时轮到我说话,我只以一句:"今天《新民晚报》有篇关于历史遗迹的独家稿,我们要是以后能多些这样的发现稿子,报纸会更好看。"轻轻掠过,丝毫没有加罪于谁的意思。
可是头头自有头头的想法。如果是新来的头头,想法就特别多。
评报会开完,蓝头让我留一下。
蓝头姓蓝,是新来的头,所以叫蓝头,职务是副总编。这是个分管业务的副总编,于是我们分管业务变成了两个副总,职务重叠,谁都知道这其中涉及报社高层的权力纠纷。
蓝头新来很卖力,磨刀霍霍,已经有许多不走运的记者编辑挨刀子了,被他叫住,让俺心的不。不过我在报社也算是老记者,功名赫赫,听的见的多了,心一横,谁怕谁呀。
话是这样说,好像心还有点慌,一点点,真的只有一点点而已。
"想和你说晚报那篇独家稿的事。"蓝头脸笑容。
我看着他点了点头,一副成竹在的老记派头,好像我是领导似的。
"别人有独家稿不怕,但我们得跟上,有时候,先把新闻做出来的,不见得是笑到最后的。"蓝头开始娓娓道出他的计划。
原来他想让我去做一个深入调查,把这两幢大楼的底细翻出来,扩大影响,力图通过媒体的影响力,最终把这两幢大楼保下来。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同时也展现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也展现了我们《晨星报》的力量"。有句话我知道他没说出来:"这也展现了我蓝头的英明领导"。
"我虽然刚来不久,可你的报道我看了很多,你是《晨星报》的骨干,这个专题报道就给你了。"他站起来,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
"没问题。"我拍脯保证,心里暗笑,看看,这蓝头还知道哪些人能动,哪些人不能动,哪些人要捧在手心里不是?
深入报道是件细活,我打了个电话,和居委会说好明天下午去采访。而明天上午,我打算去一次上海图书馆。如果那大楼真如《新民晚报》报道里说的那么有名,上海图书馆一定有它的资料。要想把大楼保下来,这类能证明其珍贵的资料是不能缺少的。再说,引用一下资料,我的稿子也好写。
第二天一早九点,我就到了上海图书馆。我是那里的客,早就办了张特许阅览证,可以查阅那些不对外的文献资料,他们管宣传的几个人我都认识,最关键的是,他们几个古旧文献书籍的分理员我都。虽然他们的内部网络可以查书目,但许多时候没人指点还是有无从着手之。
也巧,刚走进上图的底楼大堂,就看见分理员赵维穿堂而过。
我把他叫住,然后递了中华过去。我不怎么,但身上好烟是一直带着的。
"算了吧,你又不是不知道这里不准烟,说吧,这次又要查什么?"赵维推开烟,很上路地说。
"呵呵,还是你了解我。"我笑着把烟收回去。
"没事你还会上这儿来?"我把事情一说,赵维指了指vip休息室,扔下一句"在那儿等着"就走了。
坐在沙发上等了大约十分钟光景,赵维拿着一本厚厚的硬面装本过来。
《上海老建筑图册》。
"八七年出的书,里面老建筑用的基本都是从前的老照片,对建筑的介绍也相当详细。"赵维说着翻到其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