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采花贼猖獗弱女子无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桐城县衙门右方的布告架子移走了,两个衙役抬到城门口,紧贴着城门左方竖起来。为什么把告示架移到城门口,当然是有原因的。
如果仔细看告示牌上贴的两张告示,便知道事情不得了,因为五天之间,两张捉拿采花贼的告示贴上去了。
只是采花也就不会出重金捉拿采花大盗了,偏偏这个采花贼手段辣,采了花之后还杀人。
弱女子被杀够残忍吧,嗨,这位采花贼还真绝,尖刀均扎进女的妈子上,被杀的女子都一样,每人挨两刀,都在xx头穗子上。
只不过,贴出的告示在赏金上不一样,一个赏金五百两,另一个赏金只有一百两。
同样是杀,赏金竟然不同,路过城门看告示的人都摇头。
摇头有三种含意:一是女子死得可怜,由同情而摇头;二是对于赏金不一样,莫名其妙而摇摇头;三是不知道采花贼是何许人物。
另外,附带着也令人叹息的乃是这位桐城县知县大人曹拓郎,为了节省公币,便把唯一的告示牌移到了城门口。
桐城县城的南门最热闹,城门外有通衢大道,过往的人也最多,告示牌当然支在南城门口了。
夕照在东坡上,把山坡上的红叶照得宛如染上一层血红,山坡下的大道上,正有一个干瘦汉子急急而行,从这人的步履看,迈的脚步三尺远,那灰惨惨的蓝衫前襟掖在带上,一双旧得快要破的薄底快靴,蒙上一层泥灰,发髻上挽了个黑带子,脖子上着汗巾,三尺长的木挑着个小包袱,木子就搭在左肩上,光景就是长年风霜在外面混子的人物。
这人的面貌十分平常,一双眼睛稍稍的圆,一只鼻子稍稍的扁,大嘴巴下要比上长,嘴巴一张便成了弯月形,嘴圈一撮青魃魃的胡碴子,那面皮倒还白皙,只可惜生在这种人的面皮上。
可别小看这位三十出头的仁兄,就好像不能以为他肩上的三尺子是个普通的木一样。
这位仁兄叫陶克,刚由外进关来,只因为子爆,吃粮当兵受人气,这是弃官不干了,回来找他的子,准备这一辈子在山里讨生活了。
陶克本来就住在公山,那是豫鄂边上的大山,15岁那年,陶克在山里遇见个老和尚,那和尚见陶克天资不错,就传了陶克几路刀法与气功。
一年后和尚走了,陶克也娶了老婆,再一年陶克有了女儿,为了能叫她们母女二人过上好子,那年头最佳的途径便是去吃粮当兵。
有道是,太平年间文官乐,的时候武官笑。
清咸丰年间,陶克从军,随着两湖人马出关,但左帅的人马中又分了派系,最吃香的便是三湘子弟兵,再接下去,才是两湖人马。
陶克就是心有不平,才弃去他来之不易的小小统带而回来的,他一点也不后悔,这几年在战场上的杀戮,他的武功更见进。
从回军中传出一句话,刀我不怕,注意拿人。
这话就是针对陶克说的,谁又知道陶克的子是个什么玩意儿。
现在…
陶克走到桐城县城门口,他在人群外面伸头看,从二十多个人头上面看见告示牌上的捉拿采花贼告示。
陶克也不懂,为什么同样的两个姑娘被杀,赏格银子不一样?
看告示的都摇头,陶克也摇头,有个公差站在告示一边,陶克本想上去问,但见这位公差的手在腋下,对着看告示的人一副怒目的样子,就好像贼就在这些人当中,他便低头进城了。
陶克心中想着,自己回家乡准备当善良老百姓,这一辈子也不再离开公山,何必多此一问,惹麻烦哪。
陶克当兵三年半,他的火爆子已被磨得差不多了,凭他的武功,如果他善于逢拍马,早就成为都统领身边的红人了。
陶克离开家的时候,他的女儿快十岁了,这丫头不知长得什么模样,这一回突然回来,还不知丫头认不认得这个当军爷的爹。
桂花应该告诉女儿,她爹的武艺好,将来一定飞黄腾达,然而…却见自己这副模样回来,她母女就不知是什么受了。
陶克正暗自思忖,斜对面过来一个人。
陶克见那人肩头搭着巾,便知道是饭馆小二拉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