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十八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钟兴邦回到住处,已是深夜了。四天时间,一口气走了五个县。钟兴邦选择了全省经济最不发达的四个县,和一个经济发达的县,检查“县委书记大接访”工作。

轻车简从的钟兴邦,最先到达偏远的山区小县五岭县。中巴车开进县城后,钟兴邦便要求停下车子,和随行的余德、胡茜等几位同志步行,一路打听着朝县委大院走去。到达县委大院后,余德说,要找县委书记,门卫老大爷拦住了他们,说:“找错门了,找错门了。”明明门口挂着“中国共产五岭县委员会”的大牌子,怎么会找错地方了呢?余德到困惑不解。

“县委书记和县委的干部,都在工人文化大接访,三天了,你们快到那里去吧。”老大爷说。

穿过破旧的街巷,钟兴邦他们终于找到了工人文化。眼前人山人海的一幕,让钟兴邦到非常震惊。扶老携幼的乡亲们,背着干粮和被褥,长长地排着几行队,等待着县委领导们接见。

刺骨的北风夹杂着雪花,无情地打着。钟兴邦觉得脸像被刀割般地难忍,脚也冻得猫咬狗啃般地难受。可是,上访的群众却个个情绪昂。一张张写渴望的脸,一双双充希望的眼睛,让钟兴邦看了直想落泪。

这些老百姓,不知道走了多远的山路,排了几夜的队,等候了多久!钟兴邦就这样站立在街路边,默默地注视着上访群众,任凭着风吹雪打。一边是在风雨中等待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上访群众,一边是接访忙得不可开的县官们,震撼之余,钟兴邦陷入了深思之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们,之所以不辞辛苦,顶风冒雪排队上访,是因为他们有冤要申,有苦要诉,有困难和问题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钟兴邦心里清楚,群众反映和诉求的,无非是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生活困难,以及乡村干部腐败和农村黑社会势力猖獗问题,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基本上都是“蒜皮”的小事情。但是,这些所谓的小事情,却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是他们天大的事情!大接访人为患,一方面显示出老百姓对上级领导的信任,对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官员们没有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听不到民间的疾苦声。

还是在西北工作时,有一年天,钟兴邦因公出差去海南的海口市。正值清明,他特意到市西郊的海瑞墓参观。钟兴邦吃惊地发现,海瑞墓前不断有市民前来献花、敬香,有的老百姓还长跪不起。原来,每年清明,老百姓都自发地前来祭“清官”管理人员告诉钟兴邦,每年清明到海瑞墓前祭拜的老百姓,都有几千上万人。既有本地的,又有远道而来的。钟兴邦想,老百姓对古时“清官”的缅怀,其实是追古抚今,期盼当今执政的各级官员也能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在海瑞墓前,钟兴邦听到凭吊者最多的慨是海瑞的清廉。海瑞在担任应天巡抚后规定,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接上级官员,也不准设宴招待,对同僚、友人送礼更是坚决拒之门外,连老友远道送来的礼品也不例外。海瑞去世时官至二品,积蓄却连殡葬之资都不够。位高而又廉洁如此,怎能不让人敬重。海瑞、包拯之所以受人敬仰,是因为他们除了廉洁,还有正直。包公祠里有这样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由此可见,百姓期待于官员的不仅是廉洁,而且要清正,要能明断是非,扶正祛,维护一个清明世界的朗朗乾坤。反观今一些腐败官员,权位成为他们耀武扬威、穷奢极的工具,衣非高档名牌不穿,食非山珍海味不用,住非豪华寓所不要,行非前呼后拥不动,自己奢靡不算,还要管得家人、亲友成为“人上人”为了一己之利,可以欺上瞒下、贪赃枉法、颠倒黑白,一朝锒铛入狱,方叹贪腐之害。海瑞曾说“爵位者,所托以民之器也”意思是官员的身份地位,只不过是为百姓谋利益的工具而已。钟兴邦触至深,发誓要做一个清官!

中午休息时,钟兴邦与五岭县县委杨平书记见了面。杨平对省委书记不期而至,既惊喜兴奋,又有些紧张。

觉如何?”钟兴邦问。

“钟书记,这三天,是我担任县委书记以来最忙碌的三天,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我个人三天共接待上访群众561批817人次。触很深刻,也很受教育。我们这些县老爷,工作作风确实存在问题,长期把老百姓的‘大事’当‘小事’了,没有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愧对头上这顶乌纱帽了!”县委书记很坦诚。

钟兴邦点了点头,说:“你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一定要珍惜这次大接访的机会,来取信于民。要把老百姓的要求和反映的问题登记建册,落实责任,跟踪督办。对重大疑难案件,县委常委要实行包案制,全程参与,直至彻底解决。县一级,是我国政权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层次,直接面对老百姓。你这个县委书记,比我这个省委书记更贴近老百姓,更能够为老百姓办实事。拜托了!”

“钟书记,这次省委开展的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我们县委书记都很受触动,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大检验,我们一定要借这次活动的机会,改进工作作风,把和政府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来!”

“好,要有这种‘守土有责’、执政为民的意识。当前的社会矛盾和民生诉求,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绝大多数问题要靠县一级来解决。哪个地方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哪个地方社会就能够出现政通人和、安定和谐的局面,哪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就会加快,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番成绩来。‘郡县治则天下治’,这是先贤们的政治心得。”为了不影响五岭县委书记正在继续的大接访工作,钟兴邦准备离开这里,驱车赶往下一个县。

时值中午,县委书记杨平张罗安排钟兴邦吃饭。能够看出,他是真心实意,没有半点客套应酬的意思。钟兴邦怕给县里添麻烦,想谢绝。可是,杨平不肯:“钟书记,我们都知道你作风平民化,讨厌繁文缛节,可是,谁也不能背着口锅是不是?”杨平小心翼翼地恳求,实心实意地挽留。

“你怎么这么了解我?”钟兴邦觉得杨平实实在在,待人诚诚恳恳。

“钟书记,我们县委书记虽然是基层干部,九品芝麻官,难得接触到省委书记。可是,大家都眼巴巴地瞄着省委书记的一言一行,挖窟窿钻,想办法打探你品行嗜好和口味…”

“全省136个县、区,我这个省委书记不好当,生活在县老爷的众目睽睽之下啊!”

“嘿嘿…所以有人说我们县官,在老百姓面前背手腆肚,指手画脚,吆来喝去,在省市领导面前是弯低头的‘小丫鬟’。这话不假,有的县官就是把心思用在了察言观,投其所好,巴结逢上级领导上了。成天想的,就是紧跟上头神,合上头口味…”钟兴邦发现,这位县委书记不说官话,实实在在。他愿意和这样的干部接触,平起平坐地探讨问题,肩膀一般高地研究工作。转念又一想,既然时下免费下级揣摩上级的心思、观察上级的脸行事,说不准这位杨平书记,真的对他这位新任省委书记有些了解,因此才直来直去,不加掩饰地直抒臆。

“我们这些县区委书记,只要有机会,就在一起议论省上的领导。”

“是吗?”

“是啊!”

“对我有什么意见?”

“对你…从新闻报道,从传达下来的你在大会上的讲话,还有道听途说…”

“杨平,实话实说,没有关系,我们是同事嘛,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咬文嚼字儿…”

“嘿嘿…”杨平不好意思地手“大家说,你…”

“说我什么?”

“说你给我们的印象是耳目一新!既有思想高度,又脚踏实地…”

“过奖了,过奖了…”

“真的,我讲的都是实打实的话,没有添枝加叶,更不会溜须拍…马…”

“好了,杨平,我们不说这些了。这样,午饭我们不去宾馆酒楼,你找一家小饭店,我喜吃酸菜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