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宾从初置营州界,自青州还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带州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放还,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十九,口一千九百九十。
孤竹旧治营州界。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为州治。
黎州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宋州管治。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十九,口一千九百九十一。
新黎自宋州迁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沃州载初中,析昌州置,处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乃迁于幽州,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一百五十九,口六百一十九。
滨海沃州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契丹,乃迁于蓟县东南回城,为治所。
昌州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旧领县一,户一百三十二,口四百八十七。天宝,户二百八十一,口一千八十八。
龙山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
归义州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归义在良乡县之古广城,州所治也。
瑞州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咸亨中,改为瑞州。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六十,口三百六十五。天宝,户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来远旧县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城。信州万岁通天元年置,处契丹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四百一十四,口一千六百。
黄龙州所治,寄治范县。
青山州景云元年,析玄州置,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六百二十二,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青山寄治于范县界水门村。
凛州天宝初置于范县界,处降胡。领县一,户六百四十八,口二千一百八十七。
安东都护府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高丽。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置于新城。圣历元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移安东都护于平州置。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至德后废,初置领羁縻州十四,户一千五百八十二。去京师四千六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二十里。
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苏州、木底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此十四州,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天宝,领户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今记天宝承平之地理焉。
山南道山南西道梁州兴元府隋汉川郡。武德元年,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梁州领南郑、褒中、城固、西四县。二年,改城固为唐固,割西县置褒州。三年,置白云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梁、洋、集、兴、褒五州。梁州领南郑、褒中、白云四县。八年,废褒州,以西、金牛二县来属。九年,省白云县入城固。贞观三年,复改唐固为城固。五年,改褒中为褒城。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依旧督梁、洋、集、壁四州。十七年又罢。显庆元年,复置都督府,督梁、洋、集、壁四州。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依旧都督府。二十年,又为梁州。天宝元年,改为汉中郡,仍为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六月,昇为兴元府。官员资序,一切同京兆、河南二府。旧领县五,户六千六百二十五,口二万七千五百七十六。武德领县六,户三万七千四百七十,口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七。至京师一千二百二十三里,至东京二千七百八里。
南郑州所理。汉县,属汉中郡。隋不改。褒城汉褒中县,属汉中郡。义宁二年,改为褒中。贞观三年,复为褒城城固隋旧。武德二年,改为唐固。贞观二年,复为城固西隋旧。天宝二年,置褒州,割金牛来属,领西、金牛二县。八年,废褒州,以县属梁州金牛汉葭萌县地。武德二年,分绵谷县置,属褒州。八年,州废,属梁州三泉武德四年,分绵谷县置南安州,领三泉、嘉平二县。八年,废南安州及嘉平县,以三泉属利州。天宝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东。
凤州下隋河池郡。武德元年,改为凤州。天宝元年,复为河池郡。乾元元年,复为凤州。旧领县四,户一千九百五十七,口九千七百九十四。天宝,户五千九百一十八,口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七。在京师西南六百里,至东都一千四百五十里。
梁泉汉故道县地。后魏置梁泉县。晋仇池所处地。后魏废帝于县置凤州两当汉故道县地。晋改两当,取水名河池后汉县,属武都郡。以川为名黄花武德四年,分梁泉县置,以川为名。
兴州下隋顺政郡。武德元年,改为兴州。天宝元年,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复为兴州。旧领县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五,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宝,户二千二百二十四,口一万一千四十六。至京师九百四十八里,至东都一千七百八十一里。
顺政汉沮县,属武都郡。后魏改为略,晋置武兴蕃以处互市,后魏于武兴蕃置兴州,仍以略为顺政长举汉沮县地,隋为长举县。本治盘头城,贞观三年移于今所鸣水汉沮县地,隋为鸣水县。旧治落蕃水南,永隆元年,移治水北。
利州下隋义城郡。武德元年,改为利州,领绵谷、葭萌、益昌、义清、岐坪、嘉川、景谷七县。二年,置总管府,管利、龙、隆、始、蓬、静六州。三年,割绵谷之东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谷县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义清二县置南平州。其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州。利州领绵谷、葭萌、益昌、嘉川四县。八年,废南安州,割三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沙州。二年,废南平州,复以景谷、岐坪、义清等县来属。其年,以嘉川属静州。六年,罢都督府。以州当剑口,户不万,移为中州,又降为下州。天宝元年,改为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复为利州。旧领县七,户九千六百二十八,口三万一千九十三。天宝领县六,户二万三千九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六百。在京师西南一千四百八十八里,至东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
绵谷汉葭萌县地,蜀为汉寿县。晋改晋寿县,又分晋寿置兴安县。隋改兴安为绵谷。南齐于寿县置西益州,后梁改为利州胤山隋义清县。天宝元年八月,改为胤山嘉川隋属静州。贞观十七年,割属利州葭萌汉县。蜀为汉寿,晋改晋寿,江左改晋安。隋改为葭萌,取汉旧名益昌后魏分晋寿县置京兆县,后周改为益昌景谷汉白水县地。宋置平兴县,隋改为景谷。武德四年,置沙州,割龙州之方维来属。沙州领景谷、方维二县。,贞观元年,废沙州,以景谷属利州,仍省方维县并入。
通州上隋通川郡。武德元年,改为通州,领通川、宣汉、三冈、石鼓、东乡五县。以宣汉属南并州。二年,置新宁、思来二县。三年,以东乡属南石州。又为通川总管府,管通、开、蓬、渠、万、南并、南石、南邻八州。通州领通川、三冈、石鼓、新宁、思来五县。八年,以废南石州之东乡县来属。贞观元年,以废南并州之宣汉来属,又省思来入通川。其年,废万州,以永穆来属。贞观五年,废都督府为下州。长安二年,升为中州。开元二十三年,升为上州。天宝元年,改为通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通州。旧领县七,户七千八百九十八,口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三。天宝,户四万七百四十三,口十一万八百四。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里,去东都二千八百七十五里。
通川汉宕渠县地,分置宣汉县,属巴郡。后魏改为石城县。梁于县置万州,元魏改为通州。隋为通川县永穆宕渠地,梁置永康县,隋改为永穆。武德元年,属巴州。二年,置万州,蜀割巴州之归仁,置诺水、广纳、太平、恆丰四县,并属万州。七年,省诺水县。贞观元年,废万州,以归仁属巴州,广纳属壁州,永穆属通州。废太平、恆丰二县入永穆三冈隋旧县石鼓后魏置东乡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分置下蒲、昌乐二县属之。八年,废南石州,省昌乐入石鼓、下蒲入东乡宣汉隋旧。武德元年,置南并州,又置东关县隶之。贞观元年,废南并州,省东关入宣汉。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属通州新宁武德二年,分通川县置,治新宁故城。贞观八年,移治賨城。巴渠永泰元年六月,分石鼓县四乡置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