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卷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平乡汉钜鹿郡,故郡城在今县北十一里。古钜鹿城,即今治也。隋改平乡县。

任汉南地。晋置任县,后废。武德四年,复置。旧治苑乡城。

尧山汉柏仁县,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东龙州,领柏仁县。四年,平窦建德,县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

内丘汉中丘县。隋改为内丘县,属赵州。贞观初,还属邢州。

赵州汉平棘县,故城在今县南。后魏于昭庆县置殷州,齐改为赵州。隋废,寻复置赵郡于平棘县。武德元年,张志昂以郡归国,改为赵州,领平棘、高邑、赞皇、元氏、廮陶、栾城、大陆、柏乡、房子、禋城、鼓城十二县,其年,以禋城属廉州,以鼓城属深州。四年,改大陆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赵郡。乾元元年,复为赵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四百二十七,口八万五千九百九十二。天宝,户六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八。去京师东北一千八百四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三十三里。

平棘汉平棘县,属常山郡。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所于县置。

宁晋汉杨氏县,属钜鹿郡。今治即杨氏城也。后改为廮陶,元魏改为瘿遥,隋复为陶。天宝元年,改为宁晋。

昭庆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后魏置殷州,北齐改为赵州。隋改广阿为大陆。武德四年,改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昭庆,以有建初、启运二陵故也。

柏乡汉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七里。后废。隋于今治彭水之,复置。

高邑汉鄗县,属常山郡。世祖更名高邑,晋代不改。

临城汉房子县,属常山郡。天宝元年,改为临城。

赞皇古无其名,隋置,取赞皇山为名。

元氏汉常山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

镇州秦东垣县。汉高改名真定,置恆山郡,又为真定国。历代为常山郡。治元氏,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乐垒美之,遂移郡治于安乐城,今州城是也。周、隋改为恆州,后废。义旗初,复置恆州,领真定、石邑、行唐、九门、滋五县,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县,又割廉州之禋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恆州。兴元元年,升为都督府。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旧领县六,户二万六千一百一十三,口五万四千五百四十三。天宝领县九,户五万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万二千二百三十四。今领县十一。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六十里,至东都一千一百三十六里。

真定隋属高郡。武德四年,自石邑移恆州于县为治所。载初元年,改为中山县。神龙元年,复为真定县。

禋城汉县。唐初,置钜鹿郡,领禋城、桓肆、新丰、宜安四县。武德元年,改为廉州。其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复置廉州,领禋城、鼓城、毋极四县。省桓肆、、新丰、宜安,并入禋城。贞观元年,废廉州,以鹿城属深州,鼓城、毋极属定州,禋城属恆州。

石邑汉县,属常山郡。

九门汉县,属常山郡。至隋不改。国初置九门郡,领九门、新市、信义三县。武德元年,改为观州。五年,州废,省信义、新市二县。以九门隶恆州。

灵寿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废,县属井州。七年州废,属恆州。

行唐汉南行唐县,属常山郡。武德四年,置王城县,属常山郡。武德五年,省滋县并入。长寿二年,改为章武。神龙元年,复为行唐。

井陉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井陉郡,并苇泽县。武德元年,改为井州。四年,又以废岳州之房山、蒲吾二县,恆州之鹿泉来属。五年,又以恆州之灵寿来属。贞观元年,废蒲吾、苇泽二县入井陉。十七年,废井州,以井陉等三县属恆州。

获鹿汉石邑县地。隋置鹿泉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来属。至德元年,改为获鹿。

平山汉蒲吾县,属常山郡。隋改为房山县。义宁元年,置房山郡。武德元年,置岳州,领房山一县。四年,废岳州,房山属恆州。至德元年,改为平山县,仍以恆州为平山郡。

鼓城汉临平、下曲两县之地,属钜鹿郡。隋分禋城于下曲故城东五里置昔县,寻改为鼓城。武德四年,属廉州。州废,属定州。大历三年,割属恆州。

栾城汉关县,属常山郡。后魏于关县古城置栾城县,属赵州。大历三年,割属恆州。

冀州上隋信都郡。武德四年,改为冀州,领信都、衡水、武邑、枣强、南、堂、下博、武强八县。六年,置总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贝、深、宗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强二县属深州。十七年,以废深州之下博、武强、鹿城,废观州之城来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都督府。咸亨三年,复旧。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强、鹿城三县属深州。开元二年,复以下博、武强还冀州。天宝元年,改为信都。乾元元年,复为冀州。旧领县六:信都、南、堂、枣强、武邑、衡水。户一万六千二十三,口七万二千七百三十三。天宝领县九,户一十万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万五百二十。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七十八里,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信都汉信都国城,今州所治也。后汉改为乐成国,又改安平国。魏、晋后为冀州所治南汉县,属信都国,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宗州。贞观元年,属冀州堂汉县,属钜鹿郡。隋旧属冀州枣强汉县,属清河郡。隋旧也武邑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分置昌亭县。贞观初省衡水古无此名,隋开皇十七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博南界、置衡水县,特筑此城城汉县,属渤海郡。隋属冀州。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今城隋筑蓚汉县,属渤海郡。隋旧隶观州。州废,属德州。故城在今县南十里。贞观元年,分置观津县,寻省。永泰后,属冀州。

深州武德四年,平窦建德,于河间郡之饶县置深州,领安平、饶、芜蒌三县。初治安平,其年,移治饶。贞观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强、下博来属。省芜蒌县。十七年,废深州,以饶属瀛州,安平属定州,鹿城、下博、武强属冀州。先天二年,复割饶、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陆泽县。天宝元年,改深州为饶郡。乾元元年,复为深州。旧领县五,户二万一百五十六,口八万七千。天宝,县四,户万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二。在京师东北二千一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二百五十里。

陆泽、先天二年,分饶、鹿城界置陆泽县于古鄡城。鄡,汉县,属钜鹿郡饶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分置芜蒌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割属瀛州。先天二年,迁深州。武德初,为深州所治束鹿汉安定侯国,今县西七里故城是也。周、齐为安定县,隋改为鹿城。唐至德元年,改为束鹿下博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十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还深州安平汉县,属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县属。十七年,州废,属定州。先天二年,来属武强汉武隧县,属河间国。晋改为武强。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属深州博野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置博陵县,后魏改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州,领博野、清苑,割定州之义丰三县。八年,州废,三县各还本属。九年,复立蠡州,领博野、清苑二县。贞观元年,废蠡州,博野、清苑属瀛州。永泰中,属深州乐寿汉乐成县,属河间国。城在今县东南十六里。后魏移县东北,近古乐寿亭,因改为乐寿。隋属河间郡。永泰中,割属深州。

沧州上汉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为沧州,领清池、饶安、无棣三县,治清池。其年,移治饶安。四年,平窦建德,分饶安置鬲津县。五年,以清池属东盐州。六年,以观州胡苏县来属,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厌次、信、乐陵四县来属。贞观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废景州之长芦、南皮、鲁城三县,废东盐州之盐山、清池二县,并来属。又以滴河、厌次二县属德州,以胡苏属观州,仍移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乐陵,省无棣入信。八年,复置无棣县。十七年,以废观州之弓高、东光、胡苏来属。割信属棣州。天宝元年,改为景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沧州。旧领县十,户二万五十二,口九万五千七百九十六。天宝领县十一,户十二万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万五千七百五。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一十八里,去东都一千三百八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