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六十四章华人志愿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庞劲东强忍着不让自己笑出声来,尽量让自己的嘴不动,附在庞天宠的耳边悄悄说:“没想到四爷爷还很风趣呢!”庞文澜的确有风趣的一面,只是平常很少表出来。这种风趣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一种享受,但对这些华人代表来说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李沉木,此时更加尴尬了,刚才强挤出来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李沉木因为毕竟年逾耄耋,所以心城府都要宽广许多,很快就将不快抛到脑后,苦笑着对庞文澜说:“看来当年的一些事情,庞将军还是耿耿于怀啊!”

“哪里!哪里!”庞文澜连连摆手,但是仍不肯放过李沉木:“我绝无责怪李先生的意思,只是因为我们各为其主,所以心思不同罢了!”庞文澜这一个“各为其主”等同于将果敢人和华人彻底割裂开来,而且将华人彻底推向缅甸政府一方。这样一来不仅是在场的华人代表,就连果敢共和军方面也有些不自在。尽管果敢人与华人在多年以来的确处于一种分裂状态,但是把这个事实明言出来,毕竟还是一件让人很尴尬的事情。

庞文澜立即就意识到自己语失了,尽管当年留下一些不快,但现在既然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庞文澜也就决意不再去计较。于是,庞文澜对自己刚才的话做出了解释:“我们只是一帮国军的残兵败将,李先生可是北方政权的红人啊!”虽然庞文澜的这句话仍旧很不客气,但是却认同了双方属于同一民族,现场的气氛因之缓和了下来。

庞文澜说出的这句话是有一定背景的,那就是他与李沉木两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也是李沉木当年拒绝帮助庞文澜的原因之一。

庞文澜一生坚定的笃信三民主义,对北方政权的体制深恶痛绝。而李沉木与他不同,是北方政权的坚定拥护者。在几十年前那个输出革命的年代,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李沉木,怀揣着腔的红热情,走上仰光的街头宣传革命理论。

尽管这种革命输出最终失败了,而且给东南亚华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丝毫不能改变李沉木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决心。于是在中央某位领导人发表谈话,号召东南亚华人加入所在国家的国籍,为所在国家多做贡献之后,李沉木毅然放弃了家族保持了一百多年国人身份,成为了缅甸国家的正式公民。他的父亲为了这件事情与他彻底决裂,直到逝世前再也没有和这个儿子说一句话。

李沉木接管了家族的事务后,利用家族的影响力号召华人彻底缅甸化,其中既有避免缅甸政府猜忌的用心,也是因为当年的这个谈话。哪怕是遭受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之后,李沉木仍然不后悔,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

只是到了今时今,李沉木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去几十年来,自己可能真的错了。

李沉木听到这句话,总算松了一口气:“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时代在变,我们大家都在变,你所谓的‘北方政权’更是在变!我相信如今的北方政权对待庞将军的态度,恐怕比起几十年前也是大不相同了!”李沉木言下之意是北方政权也意识到当年的一些事情是错误的,何况他李沉木不是圣人,更不可能不犯下一点过错。虽然没有表示歉意或者懊悔的意思,但是李沉木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庞劲东是事后才了解到这些事的,虽然当时在场听得一头雾水,却一言不发,只是注意观察和倾听。但是李沉木带来的那些华人子弟却没有庞劲东这样的城府,听庞文澜一再出语刁难,有个人就有些按捺不住了,跳出来对庞文澜表示不:“我们历尽艰辛的来到长箐山,就是为了加入你们果敢共和军,你们不倒也罢了,竟然拿出这样的一种态度来,还有同胞情谊吗?庞将军一直宣称要全力维护华人的利益,难道就是这么一个维护法吗?”

“闭嘴!”李沉木不想怒庞文澜,立即出语呵斥这个华人青年,只不过语气并不严厉。这个华人青年的言行固然让李沉木反,但是此时却等于帮了李沉木,而且这些话也说出了李沉木心里所想。

李沉木目光复杂的看向庞文澜,替那个青年道歉:“年轻人,不懂事,庞将军您大人有大量…。”庞文澜打断了李沉木的话,惊讶的问:“他说要加入果敢共和军?”李沉木点点头:“是啊!而且不止他,很多华人青年都想要加入,我这次只是带来了其中的英!”听到李沉木的这句话,不止是庞文澜,在场的所有人都到十分的震惊。

罢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华人代表是来兴师问罪的,但是一番谈下来却又觉不像,于是又以为华人终归没有忘掉同胞情谊,跑来像模像样的安一番,或许还会给点捐款什么的,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要直接参加战斗。

庞文澜指着华人青年,问李沉木:“李先生可是在说笑?”李沉木此时总算恢复了常态,沉稳的笑了笑,反问:“庞将军觉得我像是在开玩笑吗?”庞文澜又问:“这可是得到李先生你允许的?”

“不仅是我允许的,还是我鼓励的,否则我会亲自带他们来吗?”庞文澜长叹一口气,看着李沉木困惑的摇了摇头:“李先生可真是情大变,竟然和当初完全不同了!”李沉木又是一笑,摆了摆手:“我说过,一切都在变!”庞文澜马上接到:“如何变的,又怎么样变的,我愿闻其详!”李沉木沉思片刻,终于把事情的原委缓缓道来。

由于华人情比较温和,又普遍不关心政治,因此李沉木当年所持有的那种思想,事实上在华人当中很有市场。但是狮子从不会因为羚羊温和而不去猎杀,正相反的是,羚羊因为温和成了狮子最佳的食物来源。李沉木的这种鸵鸟政策并没有给华人带来任何的和平与安定,结果在奈温排华发生后,很多华人就开始隐隐的有些后悔,意识到应该去掌握政权。

在后来的岁月中,一大批华人进入了缅甸政府高层,但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让人悲哀的现象,华人领导对待华人反而不如缅族领导,华人的这个希望又破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华人对原来的思维进行了彻底反思,认为一切的本都在于没有掌握杆子,于是把目光落到了北方的果敢共军,只是这种思想在当时还只能私下传。

在和平年代,华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勇气去参加果敢共和军的战斗,只能在心中默默的予以支持,直到九八年的印尼排华事件发生。

中国人不团结,海外华人也一样,同一个地区的华人尚且热衷内斗,同一国家的华人更是互不关心。而不同国家的华人之间,彼此几乎就像是莫不相干的人。这种情况在这些年来才算有些好转,原因则华人终于意识到团结的重要,而且z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给了海外华人以很大的信心。

终归是血脉相连的同胞,都有着相同或是类似的遭遇,因此印尼华人的悲惨遭遇让其他国家的华人不免兔死狐悲。任何一个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都有这样的担心,那就是今天发生在印尼华人身上的事,可能明天就会发生在自己所在的国家。相比之下,缅甸华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掸邦有一个自治区,更有坚持战斗的果敢共和军,尽管果敢人与华人之间的分裂很早就凸显出来了。

在奈温排华时期,果敢地区的各支武装力量都没有为其他华人做任何事,而华人也从来没有支持过果敢人。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果敢人所拥有的力量似乎与其他华人无关。但是全世界的华人社会都开始走向团结,缅甸华人自然也不能例外,尤其是果敢共和军接管了整个果敢地区后,明确提出了捍卫全体华人同胞的利益,这让华人开始关注这些远在缅北的同胞。

不过尽管如此,果敢地区的全面战争爆发之初,缅甸华人社会的主,还是对果敢共和军怨言居多。如果庞文澜当时出现在他们面前,恐怕难免要被痛揍一顿。

这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也很难过的局面,究其原因则是华人社会普遍认为在强大的缅甸政府军面前,果敢共和军最终将会遭遇惨败。而果敢共和军的这种“反叛”行为,必然会导致缅甸政府对华人进行残酷的报复。这种报复只需要闭上眼睛就可以想到,往远里说有奈温排华,往近里说则有滚等地的民族仇杀。

然而出乎这些华人意料之外的是,果敢共和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迫使缅甸政府不断的投入了几批军队。尽管缅甸政府严密封锁消息,但是华人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情况,虽然其中真假参半,而且不乏空虚不实之词,但是都说明了这一点。

包加让这些华人意外,同时又有些惊喜的是,意料之中的全面排华并没有发生。

其实缅甸政府并非不想排华,貌埃大将甚至想借这个机会清除缅甸境内的全体华人,然而一考虑到z国政府可能做出的反应,他们却不敢。虽然z国的外作风没有半个世纪前那样强硬,但是随着这种实力的自身,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

z国政府如今是缅甸军人政权的唯一支持者,这使得缅甸政府万万不敢轻易开罪,尽管z国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支持自己。z国对于果敢地区的局势,目前只是发表了两个折中的声明,没有任何实际举动,这也是缅甸政府所想要的。但是如果发生排华事件,那么z国政府的态度就很难说了。

缅甸政府的高层认为,z国政府甚至可能就此开始明里或暗里的支持果敢共和军,那么这样一来自己就是巧成拙了。

此外,排华必将进一步发果敢共和军的士气和斗志,并导致华人社会的态度全面倾斜向进行武装斗争。通莱在滚地区的所作所为,导致各民族民众加入果敢共和军,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因此本着秋后算账的想法,缅甸政府就暂时没打华人的主意。

但是缅甸华人并不知道这些,反而认为是果敢共和军的斗争使得缅甸政府开始尊重乃至惧怕华人,这种歪打正着的观点进一步增强了早前掌握杆子的愿望。果敢共和军也不再是华人的麻烦,而是华人社会的英雄了。

在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缅甸华人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刚开始只存在于部分人,而且还不是很明显,但最后变成了华人社会整体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其中包括李沉木这样的老鸵鸟,都认为华人或许会借这个机会,从此在缅甸扬眉吐气。

想要不成为狮子的食物,就要自己成为狮子,而不是尽力去做一只凶悍的羚羊。中国人从来不是羚羊,否则不可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民族。

印尼华人在排华惨案发生后,尚且组织起武装保安队伍,在华人社区进行巡逻,缅甸华人自认不应该做的更差。

缅甸华人会议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会上以多数通过一个提议,那就是全力支持果敢共和军的斗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多热血沸腾的华人青年甚至跃跃试,要到北方寻找果敢共和军,直接参与战斗。

于是,李沉木心挑选出了三百名华人青年,亲自带着他们来到了长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