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有些文化中人,毕生卖文为生,实则家徒四壁,全无隔宿之粮。在穆澄未入行之前的一大段子,本城的出版社营运困难,出版社本身营运并不企业化,对于维护作家的利益,亦很马虎。一般贩文者,只靠报馆的稿费为生。
说到报馆稿费,也只是近这几年才因为时移世易,调整至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从前,别说太远,即使在七十年代,也是很微薄,薄得不能每月只为一间报纸、一个专栏面可以维生的。
这种情况,一直令社会人上有个错误印象,认定了从事文化的人,必是穷书生无疑,年青有为的男男女女。免得过,都没有志愿成为笔耕贩文之士。
穆澄当然留意到这个现象,时至今,她有时跟一班旧同学茶叙,都会有啼笑皆非的际遇。人们在分账时总是迁就穆澄多一点。自动让他有便宜可占。加上,她装扮朴素,言语低调。更落实了朋友们以为穆澄的收入不过尔尔。只有方诗瑜咆哮抗议说:“你们竟不知单是她这人的版权费就已多过本城督爷的薪金了。收入本傲视同侪!”穆澄吃吃笑,也不说什么。她不是故意装穷,她更不愿意充阔,她的作家酬劳没有正确地为外间人士所了解,对穆澄而言,只有一个遗憾,就是影响着年青人加入写作行列。毕竟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人们要求有碗安乐茶饭是合理的,于是都把写作列入嗜好之列,不打算贡献全副神与时间,或许写作界因此而错过了不少可选之材,那是相当可惜的。
话说回来,老一代的文人报酬际遇的确不如现在,潦倒落泊的文士不少。
有一天,穆澄在读完副刊之后,忽然纳闷非常,因为专栏报导了老作家金风逝世的消息。
死讯被发现的过程尤其令人神伤与慨。
金风是年逾六十的文士。他在几张报纸上都有专栏,专门针对时事,作相当有见地的评论。多年以来,穆澄是他的忠实读者,她也相信金风的读者很多。
有关金风的像相与私生活,完全是隐闭的。由于他的专栏集中评论时事,就连一点关于自己的风声,都没有漏过。
他从事写作几十年,未曾有过一天半天稿的习惯。非但如此,由于他职业守好,本就有储稿的习惯。中商报负责发稿的助理编辑一直将他的稿件发至最后一份,才猛然发觉,这阵子金风没有把新稿寄来。他下意识地觉得事有跷蹊,于是向卢展棋报告。
卢展棋跟金风不算相,但对于再老一辈的文人,有相当尊重,他很明白金风的习惯与作风,诚恐真的出了甚么意外,于是慌忙查看金风的联络电话。
没有。报馆竟无人有他的家居电话,就为他太守规矩,从不麻烦编辑催稿,故此,大家都似乎没有需要跟他联络了。
卢展棋分别跟几间报馆的编辑,包括中西报的傅易联络过,都不得要领。事实上,在别家报馆,金风还有不少的存稿在,其他编辑就更不曾发觉有甚么不对劲处。
没办法可想之下,卢展棋只好向报馆的出纳部门,取了金风的地址,亲自摸上门去。
那是慈云山的地段,金风住的是那种等候政府徙置到公共屋邸去的铁皮小屋。
卢展棋摸上门去,叩了一阵子门,已知事不寻常,立即掉头寻到了警察,讲明原委,安排破门而入。
也无须冲进屋内,各人已知凶多吉少,因为门才被打开,一股难以想像的腐尸气味就冲进鼻子来,令人作呕。
专栏没有形容金风的死因与死状,事实上,人老即死,自古皆然。凄凉的情况只在于一个人要苦撑几十寒暑,直至最后没能为力以维生的一天。才引起外间的稍稍关注,发现他己离尘世。
何其不幸。金风连治丧费也没有。于是卢展棋义不容辞地带头向各报馆的编辑募捐了一点费用,以最简单的殓葬方式为金风办理丧事。
穆澄看罢报导,情绪忽而低落至极,如果有一天,自己都有如此际遇,怎好算了?
那时候,身边的亲人只有母亲一个。老人家当然会比自己先走一步。几十年里,难保穆澄的遭遇不就会像足这位金风先生呢!
她吓得一身是汗,慌忙摇了个电话去找方诗瑜,神经兮兮的说:“诗瑜,你答应,无论多忙碌,也要每隔两三天,最好是一天,给我摇蚌电话!”
“你发甚么神经病?”方诗瑜正在忙于公事,忽然接了这么一个言不及义的电话,觉得好莫名其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好朋友好通点声气。比较安全。”
“好,好,好,都依你的。”方诗瑜但求快快把老友应酬掉,好再集中火力做工去。
之后,穆澄又赶紧查看自己的银行户口,那存款的数字忽然的在觉上变得微不足道,令她冷战频频。
穆澄告诉自己,从今之后,更要省吃俭用。以备年老不时之需。
也不知是不是为了心理上超过这种变化,以致于忧心戚戚,当她认识了陶祖荫之后,就很快生了一种落叶归、有个依傍、结束无依的觉。
当然,开源之外,仍须积极节,穆澄坚决不胡花一个子儿。
只是应用的也不能太省。例如,穆澄想,应该把小小的金送去给金风治丧委员会,聊表一点对文化前辈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