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第五百七十章储位之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即使他们不知恩,经过教育变得更加理智的他们也将明白如果离开大宋,他们会再次一无所有,某种意义上讲即使是汉人恐怕都不会比他们更忠诚,这是由于他们因为大宋而得到利益更大更实在。到了那个时候,如果原吐蕃上层人物中还有不识相的,就算直接除去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子了。就这样,在赵恢的计策和努力下,吐蕃终于第一次真正并入了华夏的版图,由于它在地势上的独特优势,就算西域后出现强国,也不可能对大宋构成半点威胁了但是,由于高原上恶劣的条件,身体一向不太好的郑南臣最终病倒了,而且再也没能好起来。临终之前他向赵训上了一道影响深远的奏章,里面不但实事求是地陈述了两位皇子的表现,还不顾忌讳地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因为郑南臣知道自己这次不可能好过来了,而皇帝绝不会对一个已死的将军心存猜疑,这样做反而可以表现出他的忠诚,而且后那位登基以后也必然恩,自己那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便不必担心了。

在郑南臣看来,两位皇子虽然都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俊才,综合来说应该是各有千秋。但若按照皇帝的要求,则优劣之分还是很明显的。皇长子赵智勇兼备,然而格稍显冲动了点,而且综合来看他显现的才能都只是他本身的才能,而对帝王来说用人才是最重要的;皇三子赵恢指挥军队的能力虽然也不错,但和他的大哥相比还是相去甚远,甚至要说到帅才,也算不上出类拔萃,因为他筹划与分析的能力也并不是特别强,但是赵恢总是能够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去对付尽可能少的敌人,可以说是政治的天才。赵抗当年曾经说过,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至少目前来看赵恢远比他的大哥更适合为帝国掌舵。

但是,郑南臣也指出了两人的一些细节,赵虽然缺点不少,但知错能改,而且非常好学而又礼贤下士;赵恢虽然是政治的天才,但是身体却好像不是很好。所以郑南臣的建议是,如果赵训活得长,那么也许老大更好,如果他就几年的命,那么老三更合适。这些话郑南臣自然不敢明说,但赵训也是聪明人,自然是能想到的由于郑南臣将占领吐蕃的大部分功劳都给了赵恢,本以为在储位之争中占据了优势的赵一下子就傻了眼,尤其是当赵恢接受命在旦夕的郑南臣的任命,成为西南军团代理军团长之后,他就更郁闷了。然而,当赵恢用那被他称为“群众路线”的方法轻易扫平了越南所有领土,本无需借分封藩国来削弱当地各族实力之后,赵不由对其心服口服。他并不是一个胡搅蛮之人,既然差距明显,赵便主动放弃了储位的争夺。不过,赵学习起来却更加卖力,他只是认为现在的自己比不上三弟,但并不等于他愿意一直不如他,何况多学点东西总是有益的。

事实上赵训虽然自被赵抗救出后就长年习武,但十五岁之前营养不良的后遗症却依然明显,现在他已经四十多岁,虽然自我觉还好,但也知道想要活到六十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再加上,赵训虽然沿用了赵抗制定的制度,但骨子里他还是更偏文人的,所以看到两个儿子的表现,心中原本就已经倾斜的天平一下子便完全倒向了老三。然而,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尽管大多数文官都更支持赵恢继位,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却特地面见赵训,希望他暂时不要确定储君他正是如今大宋实权第一的虞允文,他认为赵恢虽然表现出,但他的所作所为太过天马行空。这种人当了皇帝,有可能使大宋在短期内迅速强盛,但突然衰败甚至亡国的可能也一样存在。如果大宋还处在绍兴年间那样的弱势地位,这个险自然值得一冒,但现在大宋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还让这种双刃剑继承皇位就有些太冒险了。

在几个儿子之中,赵训最喜老三,听后自然怫然不悦,好在虞允文的年纪比他还大不少,要不然赵训恐怕还以为虞允文是想要一个暗弱的新君好方便他大权独揽呢。但虞允文依然固执己见,因为他是赵训几个儿子的老师,对他们的能力和潜质相当了解。赵恢现在才十五岁,已经相当聪明,但据虞允文观察,他应该还是大器晚成才对。也即是说,当赵恢完全成长之后,即使比不上当年的赵抗,也至少是十年难得一见的逸才,然而,现在的大宋已经不需要伟人了,皇帝能力太强的话说不定反而是一件坏事。因为能力太强就容易固执,如果固执得对还好,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万一错了却死不悔改,那国家和民众就要倒大霉了。还是那句老话,若国家危难,那不得不希望出伟人来挽狂澜于既倒,但现在天下太平,就没必要冒这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了,这也正是当年赵抗老说“宁要一百个人才,也不要一个天才”的缘故。

这下赵训也有了些许动摇,因为他很清楚老三的脾气,只要他认定是对的,即使是自己的话也无法说服他。小小年纪就已经如此,若他成了皇帝,还有人能劝服他吗?也许虞允文作为他们的老师,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已经老了,而赵恢还很年轻,这也正是虞允文冒着引起赵训疑忌的风险赶过来劝谏的原因。

最后赵训部分接受了虞允文的意见,虽然心中还是希望老三接班,但在战后评功时却故意吹求疵,硬是把他的功劳到老大之下。然而赵恢回来以后似乎有了什么心思,对这些名利之事一下子变得异常冷淡,本没发一句牢。这倒是令他的父亲放下心来。可是,赵恢渐渐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他对官员益冷淡,而对平民则愈见亲切,以至于赵训一时都以为他是不是脑子有了什么问题。好在其后让他办的几个差事虽然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结果也都还不错,而他对国策与战略的分析能力,则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放眼天下,除了生死未卜的赵抗以外,恐怕已经无人敢打包票说一定在他之上,即使是一向被公认为天才的虞允文也是一样。然而,不管是赞誉他的人,还是诋毁他的,都没有人看出他眼神中逐渐显现出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