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书网,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乐十七o诗乐琴律燕乐教坊云韶部钧容直四夷乐诗乐虞庭言乐,以诗为本。孔门礼乐之教,自兴于《诗》始。《记》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咏歌以养其情,舞蹈以养其血脉,此古之成材所以为易也。宋朝湖学之兴,老师宿儒痛正音之寂寥,尝择取《二南》、《小雅》数十篇,寓之埙籥,使学者朝夕咏歌。自尔声诗之学,为儒者稍知所尚。张载尝慨然思
讲明,作之朝廷,被诸郊庙矣。朱熹述为诗篇,汇于学礼,将使后之学者学焉。
《小雅》歌凡六篇:朱熹曰:"《传》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谓习《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之三诗也。此皆君臣宴劳之诗,始学者习之,所以取其上下相和厚也。古乡饮酒及燕礼皆歌此三诗。及笙入,六笙间歌《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六笙诗本无辞,其遗声亦不复传矣。《小雅》为诸侯之乐,《大雅》、《颂》为天子之乐。"二南《国风》歌凡六篇:朱熹曰:"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乡饮酒》及《乡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燕礼》云:"遂歌乡乐。"即此六篇也。合乐,谓歌舞与众声皆作。《周南》、《召南》,古房中之乐歌也。《关雎》言后妃之志,《鹊巢》言国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夫人之不失职,《采苹》言卿大夫
能循法度。夫妇之道,生民之本,王化之端,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国君与其臣下及四方之宾燕,用之合乐也。"《小雅》诗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皆用黄钟清
。(俗呼为正
调。)二南《国风》诗谱:《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苹》皆用无
清商。(俗呼为越调。)朱熹曰:"《大戴礼》言:《雅》二十六篇,其八可歌,其八废不可歌,本文颇有阙误。汉末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又加《文王》诗,皆古声辞。其后,新辞作而旧曲遂废。唐开元乡饮酒礼,乃有此十二篇之目,而其声亦莫得闻。此谱,相传即开元遗声也。古声亡灭已久,不知当时工师何所考而为此。窃疑古乐有唱、有叹。唱者,发歌句也;和者,继其声也。诗词之外,应更有叠字、散声,以叹发其趣。故汉、晋间旧曲既失其传,则其词虽存,而世莫能补。如此谱直以一声协一字,则古诗篇篇可歌。又其以清声为调,似亦非古法,然古声既不可考,姑存此以见声歌之仿佛,俟知乐者考焉。"琴律赜天地之和者莫如乐,畅乐之趣者莫如琴。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白虎通》曰:"琴者,
止于
,以正人心也。"宜众乐皆为琴之臣妾。然八音之中,金、石、竹、匏、土、木六者,皆有一定之声:革为燥
所薄,丝有弦柱缓急不齐,故二者其声难定。鼓无当于五声,此不复论。惟丝声备五声,而其变无穷。五弦作于虞舜,七弦作于周文、武,此琴制之古者也。厥后增损不一。至宋始制二弦之琴,以象天地,谓之两仪琴,每弦各六柱。又为十二弦以象十二律,其倍应之声靡不毕备。太宗因大乐雅琴加为九弦,按曲转入大乐十二律,清浊互相合应。大晟乐府尝罢一、三、七、九。惟存五弦,谓其得五音之正,最优于诸琴也。今复俱用。太常琴制,其长三尺六寸,三百六十分,象周天之度也。
姜夔《乐议》分琴为三准:自一晖至四晖谓之上准,四寸半,以象黄钟之半律;自四晖至七晖谓之中准,中准九寸,以象黄钟之正律;自七晖至龙龈谓之下准,下准一尺八寸,以象黄钟之倍律。三准各具十二律声,按弦附木而取。然须转弦合本律所用之字,若不转弦,则误触散声,落别律矣。每一弦各具三十六声,皆自然也。分五、七、九弦琴,各述转弦合调图:《五弦琴图说》曰:"琴为古乐,所用者皆、商、角、徵、羽正音,故以五弦散声配之。其二变之声,惟用古清商,谓之侧
,不入雅乐。"《七弦琴图说》曰:七弦散而扣之,则间一弦于第十晖取应声。假如
调,五弦十晖应七弦散声,四弦十晖应六弦散声,大弦十晖应三弦散声,惟三弦独退一晖,于十一晖应五弦散声,古今无知之者。窃谓黄钟、大吕并用慢角调,故于大弦十一晖应三弦散声;太簇、夹钟并用清商调,故于二弦方十二晖应四弦散声;姑洗、仲吕、蕤宾并用
调,故于三弦十一晖应五弦散声;林钟、夷则并用慢
调,故于四弦十一晖应六弦散声;南吕、无
、应钟并用蕤宾调,故于五弦十一晖应七弦散声。以律长短配弦大小,各有其序。"《九弦琴图说》曰:"弦有七、有九,实即五弦。七弦倍其二,九弦倍其四,所用者五音,亦不以二变为散声也。或
以七弦配五音二变,以余两弦为倍,若七弦分配七音,则是今之十四弦也。《声律诀》云:"琴瑟龊四者,律法上下相生也。"若加二变,则于律法不谐矣。或曰:"如此则琴无二变之声乎?"曰:"附木取之,二变之声固在也。"合五、七、九弦琴,总述取应声法,分十二律十二均,每声取弦晖之应,皆以次列按。
古者大琴则有大瑟,中琴则有中瑟,有雅琴、颂琴,则雅瑟、颂瑟,实为之合。夔乃定瑟之制:桐为背,梓为腹,长九尺九寸,首尾各九寸,隐间八尺一寸,广尺有八寸,岳崇寸有八分。中施九梁,皆象黄钟之数。梁下相连,使其声冲融;首尾之下为两,使其声条达,是《传》所谓"大瑟达越"也。四隅刻云以缘其武,象其出于云和。漆其壁与首、尾、腹,取椅、桐、梓漆之。全设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别以五
,五五相次,苍为上,朱次之,黄次之,素与黔又次之,使肄习者便于择弦。弦八十一丝而朱之,是谓朱弦。其尺则用汉尺。凡瑟弦具五声,五声为均,凡五均,其二变之声,则柱后抑角、羽而取之,五均凡三十五声。十二律、六十均、四百二十声,瑟之能事毕矣。夔于琴、瑟之议,其详如此。
朱熹尝与学者共讲琴法,其定律之法:十二律并用太史公九分寸法为准,损益相生,分十二律及五声,位置各定。按古人以吹管声傅于琴上,如吹管起黄钟,则以琴之黄钟声合之;声合无差,然后以次遍合诸声,则五声皆正。唐人纪琴,先以管合字定
弦,乃以
弦下生徵,徵上生商,上下相生,终于少商。下生者隔二弦、上生者隔一弦取之。凡丝声皆当如此。今人苟简,不复以管定声,其高下出于临时,非古法也。
调弦之法:散声隔四而得二声;中晖亦如之而得四声;八晖隔三而得六声;九晖按上者隔二而得四声,按下者隔一而得五声;十晖按上者隔一而得五声,按下者隔二而得四声。每疑七弦隔一调之,六弦皆应于第十晖,而第三弦独于第十一晖调之乃应。及思而得之,七弦散声为五声之正,而大弦十二律之位,又众弦散声之所取正也。故逐弦之五声皆自东而西,相为次第。其六弦会于十晖,则一与三者,角与散角应也;二与四者,徵与散徵应也;四与六者,与散少
应也;五与七者,商与散少商应也;其第三、第五弦会于十一晖,则羽与散羽应也。义各有当,初不相须,故不同会于一晖也。
旋诸调之法:旋
古有"随月用律"之说,今乃谓不必转轸促弦,但依旋
之法而抑按之,恐难如此泛论。当每
指定,各以何声取何弦为唱,各以何弦取何律为均,乃见详实。又以《礼运正义》推之,则每律各为一
,每
各有五调,而其每调用律取声,亦各有法。此为琴之纲领,而说者罕及,乃阙典也。当为一图,以
统调,以调统声,令其次第、宾主各有条理。仍先作三图:一、各具琴之形体、晖弦、尺寸、散声之位;二、附按声声律之位;三、附泛声声律之位,列于
调图前,则览者晓然,可为万世法矣。
观熹之言,其于琴法本融末粲,至疏达而至缜密,盖所谓识其大者欤!
燕乐古者,燕乐自周以来用之。唐贞观增隋九部为十部,以张文收所制歌名燕乐,而被之管弦。厥后至坐部伎琵琶曲,盛于时,匪直汉氏上林乐府、缦乐不应经法而已。宋初置教坊,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用。自后因旧曲创新声,转加
丽。政和间,诏以大晟雅乐施于燕飨,御殿按试,补徵、角二调,播之教坊,颁之天下。然当时乐府奏言:乐之诸
调多不正,皆俚俗所传。及命刘昺辑《燕乐新书》,亦惟以八十四调为宗,非复雅音,而曲燕昵狎,至有援"君臣相说之乐"以藉口者。末俗渐靡之弊,愈不容言矣。绍兴中,始蠲省教坊乐,凡燕礼,屏坐伎。乾道继志述事,间用杂攒以充教坊之号,取具临时,而廷绅祝颂,务在严恭,亦明以更不用女乐,颁示子孙守之,以为家法。于是中兴燕乐,比前代犹简,而有关乎君德者良多。
蔡元定尝为《燕乐》一书,证俗失以存古义,今采其略附于下:黄钟用"合"字,大吕、太簇用"四"字,夹钟、姑洗用"一"字,夷则、南吕用"工"字,无、应钟用"凡"字,各以上、下分为清浊。其中吕、蕤宾、林钟不可以上、下分,中吕用"上"字,蕤宾用"勾"字,林钟用"尺"字。其黄钟清用"六"字,大吕、太簇、夹钟清各用"五"字,而以下、上、紧别之。紧"五"者,夹钟清声,俗乐以为
。此其取律寸、律数、用字纪声之略也。
一、二商、三角、四变为
,五徵、六羽、七闰为角。五声之号与雅乐同,惟变徵以于十二律中
易位,故谓之变。变
以七声所不及,取闰余之义,故谓之闰。四变居
声之对,故为
。俗乐以闰为正声,以闰加变,故闰为角而实非正角。此其七声高下之略也。
声由来,
生于子、终于午。燕乐以夹钟收四声:曰
、曰商、曰羽、曰闰。闰为角,其正角声、变声、徵声皆不收,而独用夹钟为律本。此其夹钟收四声之略也。
声七调:曰正
、曰高
、曰中吕
、曰道
、曰南吕
、曰仙吕
、曰黄钟
,皆生于黄钟。商声七调:曰大食调、曰高大食调、曰双调、曰小食调、曰歇指调、曰商调、曰越调,皆生于太簇。羽声七调:曰般涉调、曰高般涉调、曰中吕调、曰正平调、曰南吕调、曰仙吕调、曰黄钟调,皆生于南吕。角声七调:曰大食角、曰高大食角、曰双角、曰小食角、曰歇指角、曰商角、曰越角、皆生于应钟。此其四声二十八调之略也。
窃考元定言燕乐大要,其律本出夹钟,以十二律兼四清为十六声,而夹钟为最清,此所谓靡靡之声也。观其律本,则其乐可知。变、变徵既非正声,而以变徵为
,以变
为角,反紊
正声。若此夹钟
谓之中吕
、林钟
谓之南吕
者,燕乐声高,实以夹钟为黄钟也。所收二十八调,本万宝常所谓非治世之音,俗又于七角调各加一声,
忘反,而祖调亦不复存矣。声之
人,如风偃草,宜风俗之
衰也!夫
声
,不留聪明;
乐慝礼,不接心术。使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此正古君子所以为治天下之本也。绍兴、乾道教坊迄弛不复置云。
教坊自唐武德以来,置署在门内。开元后,其人浸多,凡祭祀、大朝会则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诸部乐。前代有宴乐、清乐、散乐,本隶太常,后稍归教坊,有立、坐二部。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
者皆在籍中。
每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庭中吹觱栗,以众乐和之;赐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饮,作《倾杯乐》;百官饮,作《三台》。第二、皇帝再举酒,群臣立于席后,乐以歌起。第三、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以次进食。第四、百戏皆作。第五、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群臣皆起,听辞毕,再拜。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琵琶。第九、小儿队舞,亦致辞以述德美。第十、杂剧。罢,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举酒,殿上独吹笙。第十二、蹴踘。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第十四、女弟子队舞,亦致辞如小儿队。第十五、杂剧。第十六、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吹曲,或用法曲,或用《
兹》。第十八、皇帝举酒,如第二之制,食罢。第十九、用角,宴毕。
其御楼赐酺同大宴。崇德殿宴契丹使,惟无后场杂剧及女弟子舞队。每上元观灯,楼前设台,台上奏教坊乐、舞小儿队。台南设灯山,灯山前陈百戏,山棚上用散乐、女弟子舞。余曲宴会、赏花、习
、观稼,凡游幸但奏乐行酒,惟庆节上寿及将相入辞赐酒,则止奏乐。(都知、
长二人摄太官令,升殿对立,逡巡周,大宴则酒、唱遍,曲宴宰相虽各举酒,通用慢曲而舞《三台》。)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大曲:一曰正
调,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齐天乐》;二曰中吕
,其曲二,曰《万年
》、《剑器》;三曰道调
,其曲三,曰《梁州》、《薄媚》、《大圣乐》;四曰南吕
,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吕
,其曲三,曰《梁州》、《保金枝》、《延寿乐》;六曰黄钟
,其曲三,曰《梁州》、《中和乐》、《剑器》;七曰越调,其曲二,曰《伊州》、《石州》;八曰大石调,其曲二,曰《清平乐》、《大明乐》;九曰双调,其曲三,曰《降圣乐》、《新水调》、《采莲》;十曰小石调,其曲二,曰《胡渭州》、《嘉庆乐》;十一曰歇指调,其曲三,曰《伊州》、《君臣相遇乐》、《庆云乐》;十二曰林钟商,其曲三,曰《贺皇恩》、《泛清波》、《胡渭州》;十三曰中吕调,其曲二,曰《绿
》、《道人
》;十四曰南吕调,其曲二,曰《绿
》《罢金钲》;十五曰仙吕调,其曲二,曰《绿
》、《采云归》;十六曰黄钟羽,其曲一,曰《千
乐》;十七曰般涉调,其曲二,曰《长寿仙》、《
》;十八曰正平调,无大曲,小曲无定数。不用者有十调:一曰高
,二曰高大石,三曰高般涉,四曰越角,五曰大石角,六曰高大石角,七曰双角,八曰小石角,九曰歇指角,十曰林钟角。乐用琵琶、箜篌、五弦琴、筝、笙、觱栗、笛、方响、羯鼓、杖鼓、拍板。
法曲部,其曲二,一曰道调《望瀛》,二曰小石调《献仙音》。乐用琵琶、箜篌、五弦、筝、笙、觱栗、方响、拍板。
兹部,其曲二,皆双调,一曰《宇宙清》,二曰《
皇恩》。乐用觱栗、笛、羯鼓、
鼓、揩鼓、
楼鼓、鼗鼓、拍板。鼓笛部,乐用三
笛、杖鼓、拍板。
队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儿队凡七十二人:一曰柘枝队,衣五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二曰剑器队,衣五
绣罗襦,裹
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三曰婆罗门队,紫罗僧衣,绯挂子,执锡镮拄杖;四曰醉胡腾队,衣红锦襦,系银〈革舌〉鞢,戴毡帽;五曰诨臣万岁乐队,衣紫绯绿罗宽衫,诨裹簇花幞头;六曰儿童
圣乐队,衣青罗生
衫,系勒
,总两角;七曰玉兔浑
队,四
绣罗襦,系银带,冠玉兔冠;八曰异域朝天队,衣锦袄,系银束带,冠夷冠,执宝盘;九曰儿童解红队,衣紫绯绣襦,系银带,冠花砌凤冠,绶带;十曰
雕回鹘队,衣盘雕锦襦,系银〈革舌〉鞢,
雕盘。
女弟子队凡一百五十三人:一曰菩萨蛮队,衣绯生窄砌衣,冠卷云冠;二曰
化乐队,衣青罗生
通衣,背梳髻,系绶带;三曰抛球乐队,衣四
绣罗宽衫,系银带,奉绣球;四曰佳人剪牲丹队,衣红生
砌衣,戴金冠,剪牲丹花;五曰拂霓裳队,衣红仙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红绣抹额;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
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七曰凤
乐队,衣红仙砌衣,戴云鬟凤髻;八曰菩萨献香花队,衣生
窄砌衣,戴宝冠,执香花盘;九曰彩云仙队,衣黄生
道衣,紫霞帔,冠仙冠,执旌节、鹤扇;十曰打球乐队,衣四
窄绣罗襦,系银带,裹顺风脚簇花幞头,执球杖。大抵若此,而复从宜变易。
百戏有蹴球、踏蹻、藏擫、杂旋、狮子、、铃瓶、茶碗、毡龊、碎剑、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
、透剑门、打弹丸之类。(锡庆院宴会,诸王赐食及宰相筵设时赐乐者,第四部充。)建隆中,教坊都知李德升作《长
乐曲》;乾德元年,又作《万岁升平乐曲》。明年,教坊高班都知郭延美又作《紫云长寿乐》鼓吹曲,以奏御焉。太宗
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正
《平戎破阵乐》,南吕
《平晋普天乐》,中吕
《大宋朝
乐》,黄钟
《宇宙荷皇恩》,道调
《垂衣定八方》,仙吕
《甘
降龙庭》,小石调《金枝玉叶
》,林钟商《大惠帝恩宽》,歇指调《大定寰中乐》,双调《惠化乐尧风》,越调《万国朝天乐》,大石调《嘉禾生九穗》,南吕调《文兴礼乐
》,仙吕调《齐天长寿乐》,般涉调《君臣宴会乐》,中吕调《一斛夜明珠》,黄钟羽《降圣万年
》,平调《金觞祝寿
》。
曲破二十九:正《宴钧台》,南吕
《七盘乐》,仙吕
《王母桃》,高
《静三边》,黄钟
《采莲回》,中吕
《杏园
》、《献玉杯》,道调
《折枝花》,林钟商《宴朝簪》,歇指调《九穗禾》,高大石调《转
莺》,小石调《舞霓裳》,越调《九霞觞》,双调《朝八蛮》,大石调《清夜游》,林钟角《庆云见》,越角《
如珠》,小石角《龙池柳》,高角《
台云》,歇指角《金步摇》,大石角《念边功》,双角《宴新
》,南吕调《凤城
》,仙吕调《梦钧天》,中吕调《采明珠》,平调《万年枝》,黄钟羽《贺回鸾》,般涉调《郁金香》,高般涉调《会天仙》。
琵琶独弹曲破十五:凤鸾商《庆成功》,应钟调《九曲清》,金石角《凤来仪》,芙蓉调《蕊》,蕤宾调《连理枝》,正仙吕调《朝天乐》,兰陵角《奉宸
》,孤雁调《贺昌时》,大石调《寰海清》,玉仙商《玉芙蓉》,林钟角《泛仙槎》,无
调《帝台
》,龙仙羽《宴蓬莱》,圣德商《美时清》,仙吕调《寿星见》。
小曲二百七十:正十:《一
生》、《玉窗寒》、《念边戍》、《玉如意》、《琼树枝》、《鹔鹴裘》、《
鸿飞》、《漏丁丁》、《息鼙鼓》、《劝
霞》。
南吕十一:《仙盘
》、《冰盘果》、《芙蓉园》、《林下风》、《风雨调》、《开月幌》、《凤来宾》、《落梁尘》、《望
台》、《庆年丰》、《青骢马》。
中吕十三:《上林
》、《
波绿》、《百树花》、《寿无疆》、《万年
》、《击珊瑚》、《柳垂丝》、《醉红楼》、《折红杏》、《一园花》、《花下醉》、《游
归》、《千树柳》。
仙吕九:《折红蕖》、《鹊度河》、《紫兰香》、《喜尧时》、《猗兰殿》、《步瑶阶》、《千秋乐》、《百和香》、《佩珊珊》。
黄钟十二:《花菊杯》、《翠幕新》、《四
清》、《
帘霜》、《画屏风》、《折茱萸》、《望
云》、《苑中鹤》、《赐征袍》、《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