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割五城,明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a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4。终:最后。5。与:亲附、亲近。6。既:已经。7。免:幸免。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9。速:招致。10。再:两次。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12。洎:及,等到。13。谗:小人的坏话。14。殆:快要。15。智力:智谋和力量。16。使:假如。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19。事:侍奉。20。礼:礼待。名为动。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下。名为动。咽:咽喉。22。势:形势。2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24。削月割,以趋于亡:,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以,而。25。为:治理26。劫:胁迫,挟制。27。势弱于秦。于:比。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29。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30。故事:旧例。31。迁:改变32。是故:因此33。始:才34。当:如果
“悲夫”等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溢着作者的情,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
“烦能不,肆能不”(《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苏洵论文,见解亦多辟。他反对浮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
“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例如《上欧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修文章的评论就很当。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免费,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郭预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