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三从北京来的考古专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第二天将近中午时,我总算补足了睡眠,说来真的很奇怪,一旦光照在身上,自己会觉得自己晚上那种想法不现实。于是我暂时将不安扔到脑后,准备今天的工作。

回想昨晚的经历,觉得也许是人一到夜晚就会比较容易胡思想罢了。苏大概只是一个想像力丰富的女孩子,这很正常。

暂时摆那个奇怪的女孩,按照计划,我今天要采访一个真正的行家。

我拨通了那位叫阮修文的考古专家的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比较客气,原来他一早便到上海了。下午他很忙,于是我约他在他的宾馆房间里于晚上进行采访。一问之下,他住在希尔顿酒店,我不有点吃惊,因为那可是一家五星级酒店。

接下来的一整个下午,我在家恶补基础的考古知识,上网拼命浏览相关网页。做采访之前,记者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准备相关问题,了解基础知识,不然到时候听别人大讲天书,不但自己出丑,报社的面子也会丢尽。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敬业的。所以记者所学往往比较杂而不纯。

顺便地,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大海传说的东西。毕竟在和一个美女聊天时一句也不上,只当听众,显得实在有些无能。小小的虚荣心可以原谅。

在前往希尔顿酒店的路上,我忍不住做着种种猜测。这个阮修文好像非同一般,国家的考古机关哪有这么多钱给他们的考古专家住高级宾馆?就算是高级干部,也未必有这种待遇啊!另一方面他也应该是相当有本事有身份的,不然怎么北京就派他单独一个人来,总不成是上海这边单方面夸大考古的重要?我胡猜想着,不知不觉车已经到了华山路,我按他给我的房间号,敲开了他宾馆房间的门。

“你就是那个《晨星报》的记者?”阮修文彬彬有礼地向我伸出手来,我趁机端详了他一下,他身材瘦长,皮肤相当白皙,戴着圆框眼镜,目光相当锐利,给人明能干的觉。这形象与我先前所见的考古学家们都不相同,那些人有的总是一脸严肃,有的看上去经风霜,和他一比之下都像建筑工人一般。我当然不是诋毁张强他们,而是阮修文确实非常特别。既不是学究型的学者,又不是总在工地开工的工人型的古铜皮肤,我做了自我介绍,便和他握手。

“你们记者真是神通广大。没想到我刚一到上海就要接受采访。”阮修文笑着招呼我坐下“我来这里的事,原本很少人知道。”

“还有其他媒体的记者采访过你?”

“这倒没有了,你是唯一的一个。”我暗自得意,这次总算可以做一篇独家采访,接下来就要看这位专程远道而来的专家有何高见了。阮修文的衣着觉上比较休闲,但相当有品位,说起话来也比较随意,还没等我发问,他先开口道:“其实这次上海方面同意让我来参与,我已经到很高兴了。”

“你是考古协会派来的吧?”我边问边掏出记录用的笔记本。

“啊…是的。不过是我主动提出要来的。我这次要来的主要原因是我对这次发现的这座遗址十分好奇。你也知道,在上海的市区会有这样的发现在中国考古界这几年来算是很大的新闻。而且我的身份比较自由,可以随便走动。”

“可以请教你在考古协会的身份?”

“我是自由考古学者。就是基本上自费进行考古活动,只是在中国考古学会挂个名而已。”

“哦!”我衷心发出一声赞叹。这样的职业只在电视或小说里看见过,好像也有真实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但从事这种职业,也一定要有几分家底,不然怎么担负得起大笔开销?

“那你平时就纯粹凭自己兴趣来选择研究对象了?是不是就像那部《夺宝奇兵》一样会探探险、寻寻宝呢?”我好奇地问。

“偶尔吧。我们的生活绝不如你们想像的那么有趣。我也很喜那部电影,有时间我们可以慢慢聊。”我笑起来,接着意识到我此行原来的目的。

(2)“我听说你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对志丹苑遗址的用途和建成年代重复考证是吗?现在存在哪些分歧呢?”

“确实如你所说。至于分歧嘛主要就在几个方面,比如说年代。我来这里之前,官方发布的说法是元对吧?”

“是的。”

“其实那只是非常模糊的判断。他们主要的依据是现场发现的铁锭,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形状是在元朝时改进而来的。但从其他东西看来还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说护渎垒,本身也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事实上我听说目前送了一只铁锭到北京去进行同位素测定,但即使结果出来了也不能作任何结论的准确判断。”

“哦。是同位素测量技术的问题么?像误差之类的。”在采访之前,我的准备工作不是白做的。

“可以这么说吧,因为同位素测量的结果还是不可避免地会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误差的,而元朝你也知道,历史本来就短,很可能就是明朝时的人沿用元朝旧物或者宋朝时就已经有了这种铁锭。所以年代问题的分歧还要看接下来的工程进展来做进一步研究。”

“其实在考古工作上,往往在事实无法知道的情况下,我们并非寻找哪种说法最接近事实,而是哪种说法能得到更多的证据支持。因为一般来说,后者就可以代表事实。”

“我懂了,还有遗址的用途,如果不是水关建筑,又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呢?”

“这才是最令人想不通的。”阮修文耸了耸肩,从身边的桌上拿起几张照片“在北京时就听说了,今天下午亲眼见识到才相信,这些建筑建设之巧决不仅仅是水关建筑这么简单。”他指着照片上的几处木柱的架构处:“像这些堆架的构造在同时代的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绝对不是为了牢固,而是其他不可知的原因,也许是装饰,总之显得十分巧,而且非常工整,无论怎样想,用何种解释,也难以说清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地将它造得如此规模。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是绝对无法建成这座建筑的。”阮修文谈话时给人咄咄人的觉,这也和我先前遇上的考古学者说话一句一停、慢条斯理地完全不同,而且相当有说服力。

“那么说,存在彻底推翻原有结论的可能咯?”我迅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

“我认为有可能。”

“我们记者要的就是这个。”我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