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大明宫皇城根儿下的弃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次发现它,是在一个秋的午后。

了城墙儿的微微泛黄的梧桐叶,落了一地却依然芬芳着的月季花瓣,还有带着雨意的清凉的风,让我一直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秋的午后。一直一直,忘不了。

却不记得是为了什么要躲到城墙上来泪的了。

一个养女是无权在家中哭泣的,于是隐忍已久的委屈便只有付给沉默的古城墙。一踏上那厚实的城墙砖,城下的人事凡尘就立刻远了,淡了,于是我成了古人,不再为今天的琐屑而烦恼。

我轻盈活泼地在方方正正的城砖上边跳格子边追着自己的影子玩儿,正像是一个十三岁少女应该做的那样。累了,便坐在城头闭起眼睛嗅那雨后带着青草气息的微凉的风。

雨早已停了,天上的云丝丝缕缕,很浅很淡,随风浮泛着,使天看起来这样澄澈浑圆。我的心在蓝天下舒展成一朵轻柔的云,而思绪便随那清风飘远,飘向碧蓝如洗的天边。

不知道是第几次跳跳停停的时候,我发现了那名字——以某种利器深深刻在城砖上的名字——秦钺。

忽然之间,心仿佛被什么撞了一下,我忍不住跪在那名字旁,用食指一遍遍顺着它的笔划摹写着,每写一遍,便觉同这名字更亲近一分。

秦钺,秦钺,秦钺…这是一个人的名字吧?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他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名字?是和我一样孤独无助的孩子么?

我对他说:“别怕,我会陪着你。我会常来看你。”我坐在城砖上,开始对他讲述我的故事,关于大明的缘起,十八只金镯子,父亲和他的古董收藏,母亲的秀发与歌喉,还有我在学校的功课和际…

等到走下城墙的时候“秦钺”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第一个挚知己了。

从此再伤心时便有了自我安的好去处。常常在城头徘徊到裙裾,那觉仿佛在等待一个久候不至的亲密友人,有一种隐秘的喜,又有一种淡淡的凄凉。

父亲说,西安的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它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原有城门四座,东名长乐门,西名安定门,南名永宁门,北名安远门。每门建城楼三重,城楼在里,箭楼居中,闸楼在外,墙顶内侧有护墙,外侧有垛墙,端的是炮轰不烂,打不进,甚至连地震旱涝也无奈它何。

西安城墙是老百姓的定心丸,是豪门大族的老家长。古人喜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实,这四个字用在西安城墙上最恰当不过。

历史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沙暴、饥荒、战,然而天灾人祸都止于城墙。

它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汉,由汉修到唐,由唐修到明,一次次翻修完缮,直至今天。修这城墙,也不知累死了多少匹骡马,耗费了多少人心血。至于石刻,也许便是修城人或者筑砖人的名字吧。

历史的人都走远了,历史的城仍在。于是那些修城的人便因了这城砖而不朽。

那已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信仰。老百姓心甘情愿地维护着他,背负着他,也心安理得地享用着他,依赖着他。而我,则毫无保留地信任他,慕他。

最喜在暮雨的黄昏,缓步登城,四顾苍茫,天地混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又或者找一个月光皎好的晚上,轻拾裙裾,沿阶而上,轻轻唱起一首有音无字不成曲调的歌儿。

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我上大学。

我考取的是北京大学的新闻系。父母为我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宴,要我对亲友一一告别。可是我心里最舍不得的,却只有古城墙。

第一次,我在城头泪不是为了委屈。

寄人篱下近二十年,终于有机会飞离那个屋檐,只觉海阔天空,呼自由。虽是初次离乡,却全无去意彷徨,倒似乎归心似箭。

四海为家家如寄,处处无家处处家。

其实,到哪里算是“去”又到哪里算是“归”呢?

走的那天,父母命哥哥为我送行。拥挤的车站,是泪眼相望的多情人,而我和哥哥只是微笑着。

哥哥说:“写信回来。”我说:“一定。”哥哥又说:“别忘了我们。”我答:“不会。”再没有别的对话。

从小到大,我和唐禹一向无话,没同他吵过架,也从没试过向他撒娇。两兄妹相敬如宾,和气而不友

但毕竟只有他来送我,毕竟就要告别我自幼看惯的古城墙。火车驶动的一刹,眼泪还是了下来。

不为什么,也许仅仅因为在车站。就像人们会在天恋,会对雨叹气,有时喜怒哀乐也不过是一项条件反

车窗上有微微的尘土,我用手指在上面划了“秦钺”两个字,摹写太多遍了,几乎极而

我看着那名字,轻轻说:“我会回来看你的,等着我。”